分享

张学勇:请不要再强迫我们吃“胡萝卜”了,好吗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请不要再强迫我们吃“胡萝卜”了,好吗

    在网上,偶尔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第一天,小白兔去钓鱼,一无所获。第二天,它又去钓鱼,依然如此。第三天它刚到,一条大鱼从河里跳出来,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萝卜当鱼饵,我就扁死你!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我们所给予别人的都是我们自己“想”给的,而不是对方需要的。

不知怎的,突然想到了教师的培训。

在素质教育滑向深水区的当下,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局长到校长,从班主任到普通老师,从一线教师到后勤人员,从在编教师到代课教师,学科培训、班主任培训、中层干部培训、财务人员培训、新教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师德培训……全学科、全方位、全覆盖,几乎无漏网之鱼。狂轰烂炸的培训之后,有多少实际的效果呢?

先来看看培训安排吧!

最好的培训,按需分配,而不是按量分配。在培训之前,列出菜单,让老师们自主报名,自由参加,像选择自助餐一样,各取所需。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每次放假前,三五个培训的通知就下来了,附件中的名额分配或者参训范围,特别引人深思!“必须”“所有的”“与职称评聘挂钩”“将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一票否决”……类似的字眼不绝于目,颇有“威胁”“恐吓”之嫌,让人感觉不舒服。这其中,大多数培训又对年轻教师“情有独钟”,“45周岁以下的必须参加”“毕业五年内的全部参加”,以至于有年轻老师感慨“什么时候我才熬到45岁呢”?不舒服也罢,心生埋怨也罢,因为可能牵扯到个人利益,硬着头皮也得顶上去。

规定动作再优美,也不如自选动作更舒心。每年的教师培训,从来没有人问过老师们想学什么,想听什么。你给的,不是我想要的,因此我并不感恩于你的给予——甚至,可能会因此心生反感。教师培训,还是要多听听一线老师的需求和建议,少一些硬性的逼迫,多一点人性的选择,这样的的培训才会得到老师们的支持。

再来看看培训现场吧。

一般的培训就是从外地请个“专家”或者“教授”,坐在台上,大讲特讲。从国外扯到国内,从古代扯到现代,理论之高深让人咋舌,数据之翔实让人瞠目,案例之丰富让人惊叹。下边的一帮听众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从来没做过班主任的,大谈如何管理班级;从来没进行过心理辅导的,大谈如何矫正青少年心理;从来没当过校长的,大谈如何以法治校;从来没上过课的,大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理论可能是正确的,但不是自己总结的;案例可能是真实的,但不是自己经历的;数据可能是准确的,但全是网上搜索的。枯燥地、平铺直叙地讲解,让听众不“感冒”,更不“感动”。有一段在网上流传的顺口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许多培训现场的“怪现状”—— 讲的,只嫌时间过得慢;睡的,倒了一大片;玩的,手机没了电;溜的,就像风筝断了线;聊的,油盐酱醋米面蛋……

最后看看培训效果吧!

说实在的,当我们身临其境地接受培训时,几乎没有人不会受到培训的影响——或多或少罢了。一个授课者讲出来的最多是他想表达的80%,听众获得的信息最多是他讲出来的80%。而一场报告之后,50%的人能听懂50%的意思,这些听懂的人再有三分之一能行动起来、坚持下去,就已经是很高的效率了。因此,不要指望一两场报告、一两次培训改变一个群体。许多人在培训现场的气氛烘托下,浑身是劲,像“钢条”一样,恨不得马上按照专家的指点去做;走出培训现场,刚才的激情就凉了一半,就会像“铁条”一样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开始犹豫、纠结;回到实际的工作中,不长时间就又成了“面条”,成了扶不起来的阿斗。其实,听讲座、听报告最重要的不是现场的兴奋与冲动,而是回到现实后的改变与坚持!一个教师真正的转变不在于他听过多少次讲座,参加过多少次培训,最关键的是看他自己是否从内心底想要改变,想要成长,还有就是开始转变后的坚持力。

培训之于教师,如同泉源之于溪流。没有了培训的带动与引领,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便没了生机与活力。培训什么?怎么培训?这仍然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任重而道远。

只是,请不要再强迫我们吃“胡萝卜”了,好吗?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