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学勇:唤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唤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

       ——读连中国老师《唤醒生命》有感

因为所教学段的差异,我对连中国老师并不熟悉,却因机缘巧合,有幸读到连老师的大作。陆续读完,掩卷深思,再三回味,倍感受益匪浅。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两个字——一个是“道”,一个是“术”。

对于教育来说,“道”代表的是理念、观念,“术”指向的是方法、途径。综观整部著作,连老师素面朝天,实实在在,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并不怎么深刻的道理——“道”与“术”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可能唤醒“每个孩子心中的巨人”。

“我希望我的教育真正有助于‘人的觉醒’,‘人’不行,就什么都不行。”连老师在北京大学关于人文教育的研讨会上的发言,振聋发聩。我们的教育不正是失去了许多的“人”的元素吗?考试、分数、升学率,似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在累累重压之下,学生作为“人”的基本存在,被忽略了,被无视了。连老师于重重桎梏之下,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连老师坚定地认为,要解决教育中“人”的问题,必须从“道”入手,也就是改变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入手。

连老师开篇亮剑——“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早有定论无需争辩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特别是从事教育或者与教育有关的人都认为自己已经是非常明了了。其实,真的是这样吗?连老师通过对“飞向世界名校”孩子、“普通班”的学生们和对自己女儿近距离的观察,对比中外教育的差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外教育的差距——我们的教育有了成绩,却少了“人”的因素。

接着,连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对“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做了详细的阐述。发现、激发、倾听、纠正、泪水、诗歌、艺术教育、传统文化、人文游学……无一不是连老师的唤醒学生的法宝。连老师就像金庸笔下的绝世高手,随手拈来,便成为自己的“利器”,

与此同时,连老师还没忘记唤醒老师和家长——“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没有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的“自醒”,哪有受教育者的黎明?要想唤醒孩子,进行思想观念上的疏导、方法技巧上的训练固然重要,但连老师更看重的是“陪伴”——和孩子共度假期,是唤醒;和孩子一起看部电影,是唤醒;和孩子一起边走边读,也是唤醒。没有了教育者真诚的“陪伴”,也就远离了“唤醒巨人”的教育。

连老师是地地道道的语文老师,在整部作品中,有关“语文”的直接论述却仅在最后一章,无论是字数还是篇章,所占比重都是非常小的。或许这正像书的封面上所说的那样,“改变人,然后改变语文”。其实,仔细想来,前面连老师所讲之“道”,莫不是围绕着语文而来,当语文融入其中,处处皆语文。

连老师的著作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他书中的“术”。几乎每一个章节的最后,连老师都给出三五条建议,给了我们可供捉摸的抓手。就像是一个关于宝藏的故事,又配了一张藏宝图。虽不能使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入宝山满载而归,也足以让每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少走许多弯路。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艾米莉的歌曲《醒来》,充满稚气的童音里传来的是一遍又一遍的呼唤——对生命的呼唤——我从连老师的字里行间,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当一个生命不贯通,生命本体对这些补给不需要、不渴盼、无兴趣的时候,我们作为教育者提供给他们的,只能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厌倦与无聊。”这样的阻塞的生命,需要唤醒,需要另一个“醒着”的灵魂去唤醒。

素质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也罢,没有了“人”,没有了唤醒“人”的想法和努力,它什么都不是;“道”也好,“术”也罢,没有了“人”,没有了被唤醒的“人”,一切都是空谈。连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思一行,给孩子们发出了生命的请柬,帮他们完成了生命的第一次苏醒——或许他们不一定成为“巨人”,但我相信,经过唤醒的生命一定能飞向更广阔的天空——这,不仅仅是孩子,也包括我们这些为了唤醒孩子的人!

“读书笔记”系列 相关链接:

1、苏明进:《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读书笔记

2、吴非老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电子读书笔记

3、吴非老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电子读书笔记(二)

4、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5、摘录:《<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6、梅洪建《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电子笔记

    7、张学勇:再读《论语》之“学而时习之”

    8、张学勇:学会倾听“异向交往”的声音——《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一

    9、张学勇:倪萍《姥姥语录》读书摘抄

   10、《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11、张学勇:我为什么喜欢写“电子读书笔记”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扫一扫,有惊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