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学勇:同样的事情,动动脑子就可以做得更快更好

 麻雀校长张学勇 2020-08-07

同样的事情,动动脑子就可以做得更快更好

           2020715

为了完成教师全员大家访的艰巨任务,学校里也是下了血本——印制了政策宣传单,设计了家访记录表,召开了动员会,宣布了家访纪律,修订了奖惩方案,重新进行了分组,布置了一揽子任务……

于是,放假第二天,学校的二十五六名老师就三个一组两个一伙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或者淋着雨走村串户,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教师全员大家访活动。

历时两天半,全校近四百名学生除个别已经出外的学生之外,基本上户户到,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此次大家访的任务。

713日下午,大家访总结会在学校一楼会议室召开。

在这次总结会上,各组组长对本组的家访情况进行了总结,对家访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现象、家长的建议进行了汇报。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家访已经结束了,许多班级的家访记录表还没有填写完毕。

一张家访记录表上,内容繁多,包括学生的信息,家访的内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如果认真地写下来,没个六七分钟是完不成的。时间紧,任务重,有的组可能就只记了一下要点,其他信息是等家访结束后才进行补充的。也听有的班主任说是在家访之前的晚上,加班把学生的相关信息先填写好的。

只有我们班,信息填写得比较快。什么原因呢?这当然是有点小技巧的。

拿到家访表之后,看到信息这么多,写起来非常麻烦。我就问班主任秦老师,有没有学生的信息表。她说有,我说那就好办了。把填有学生信息的电子表格要过来,打开家访记录表的模版,利用邮件合并的功能,不到三分钟就把全班41名学生的基础信息导入到了模版中,然后又用了不到五分钟,打印了出来。

再然后,我们在家访的时候,只需要记录学生和家长的一些情况就OK了!

这让我想到了平时的一些工作。

比如写教案吧。我这里不说是“备课”,我认为把写教案和备课混为一谈,是教育的悲哀。备课,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写出来的教案是死的,充其量只能占备课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甚至可以毫不掩饰地说,许多老师的“教案”是为了应付检查用的,平时上课,根本用不着。

当然,即便如此,写教案当然也是必须的,毕竟你备课是要“留痕”的,不然,你怎么证明你“备课”了呢?

但怎么写,也是值得思考的。

我们学校许多老师用的是现成的教案本,每节课都写得认认真真,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课时、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所有项目,一应俱全。别的不说,仅是每节课光写这些项目名称要写多少字吧?要浪费多少时间吧?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教案设计成活页的,把这些项目名称都提前印好?每次只填写相应的内容就可以了。一学期下来,我们得省多少事儿?我们得节约多少时间?一年呢?几年呢?这些节约下来的时间,即便是什么也不错,闭目养养神不是也很好吗?

再比如成绩表。我们班有设计的带有名字的成绩表,每学期有个别变动稍微调动一下就可以了。我们的成绩表是按学生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列的,平时考试完誊写成绩时也非常的快速便捷。我一般是把成绩输入到电脑上,这样在写试卷分析时,总分、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什么的就非常好计算,又准确又迅速。

就拿我带的这级学生来说吧。我是从二年级带的,我电脑里记录着每个学期每个学生每次的语文考试成绩。没事儿的时候,我就打开翻看一下,关注一下某个或者某些孩子的成绩变化,思考一下变化的原因。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帮助的。

有一次家长会的时候,我把每个学生每个学期的成绩变化统计图(有了平时积累的成绩数据,生成这个统计图只是分分钟的事,用不了多少时间。)展示给家长,引起了家长的很大兴趣。不少家长会后给我留言,对我的分析和建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每当我看到有的老师还在一次一次地用写誊写学生姓名、成绩,用计算器或手机计算各项分析指标时,就推荐我的方法。但很多老师都会说,“那多麻烦啊!”“我们不会哟”。跟着学的,没几个人。

我一时竟然无言以对,到底怎样才是“麻烦”啊!不会也可以学嘛,又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操作一遍基本就能掌握的事儿。

教育这个行业,本应该就应该“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许多老师却本能地拒绝学习,不读书,不培训,拒绝接受新事物,拒绝掌握新技能。这绝不是教育应该有的状态,也绝不是教师应该有的样子。

认真做事,可以把事儿做对;动脑做事,才能把事儿做好。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工作可以有更好的办法,开始可能麻烦一点儿,却可以换来以后更多的轻松,甚至一劳永逸。

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