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国第一裱糊匠是个怎样的人?

 螺蛳王老师 2020-08-07

裱糊匠,乃是中国民间替人裱糊棚顶、窗棂、门楣等为业的匠人。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李鸿章,世人雅称李中堂、李傅相,晚清一代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是各省疆臣之首,北洋大臣掌控北京周边三省(直隶、山东、奉天)对外事务,权力之大无可比肩。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0余年,深受慈禧太后的宠信,成为晚清实际上的宰相。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李鸿章为了给清王朝续命是操碎了心。他组建淮军、镇压天国、平定捻军、兴办洋务、创建北洋水师,周旋列强之间,“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甲午一战,李鸿章所有努力付之东流,签订《马关条约》,背负千古骂名。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屈膝求和,李鸿章又被慈禧点名作为中方代表签署《辛丑条约》,终至吐血而亡。“秋风宝剑孤臣泪”,李鸿章的路到此为止了。

《辛丑条约》签定仪式

孙中山、梁启超盛赞李鸿章,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鸿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然而李鸿章又身背汉奸、卖国贼之骂名。这或许并不够公允,但李本人的确是颇有污点。这位修补大清国的能臣巨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李鸿章才高气盛,锋芒毕露,性格明决果断,喜欢骂人。

李鸿章少年聪慧,才气颇盛,科举之路极为顺利。他17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一路高歌猛进,进入庙堂。同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与之相比就差了点,没有进士出身。偏这两人还是死对头,左宗棠没少被李鸿章嘲笑。年轻时的李鸿章豪气冲天,20岁刚进京城就大作诗曰: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的鲲鹏之志溢于言表,后生袁世凯拜读这首诗后无限心驰神往。不过,在李鸿章的恩师曾国藩看来,这其实有点浮夸,哗众取宠。曾国藩与李鸿章父亲李文安是同年,受托教导李鸿章。曾国藩对李鸿章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曾国藩就是他的人生指南针。

太平军兴起后,曾国藩编练湘军镇压之,并招李鸿章为幕僚,负责起草文书。李鸿章锋芒毕露的脾性在曾国藩幕下有所改善。但曾性格懦缓,而李则明决果断,曾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曾国藩让李鸿章带兵援助被太平军围困的上海,李鸿章二话不说,筹建淮军东援,从此崛起于朝野。

李鸿章喜欢骂人是人尽皆知,当他日后身居高位,对于亲近的人或重用的人,骂得更凶。李的部下总结出来的“潜规则”就是:李中堂如果骂你了,那就表示重视你;如果骂得非常凶,那就表示要重用你。对于身边的人如此,对于敌人,李中堂更是常常破口大骂。别问,问的话骂就对了!

第二,李鸿章是书生带兵,“翰林变作绿林”。

李鸿章考中进士后就被调到了翰林院,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是走科举之路书生的楷模。然而,当太平军兴起后,李鸿章又毅然投身兵事。他先是把工部左侍郎吕贤基给坑了,完后自己也跳进坑中,想靠军功建立功名大业。

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帮助下,并且依靠父亲的关系,很快就组建起了淮军,最初有14个营的建制,接近万人。接着,李鸿章就带领大军奔赴上海与太平军激战。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华洋杂处的上海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对于淮军能否抵挡太平军,上海官绅是高度怀疑的。他们与外国军队皆笑指淮军为丐。李鸿章誓言“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出所料,三次恶战成功保住上海。

李鸿章虽是书生,带兵却颇有心得,这也是曾国藩的谆谆教导之功。曾国藩把编练湘军的经验心得全盘教授李鸿章,殷切希冀李鸿章独当一面,成为大材。

李鸿章思想前卫,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限制。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装备洋枪洋炮,雇请外国教官训练,淮军战斗力飙升。与此同时,李鸿章大力扩军,淮军达到七万余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当年书生已成为威震朝野内外的一方将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