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构图学习欣赏中国画,中国画的轻重,不对等中的平衡

 志涛书馆 2020-08-07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人,是动物,是物体,在地球上都有一个重量。而我们肉眼在看到不同物体的时候,也会感觉到不同的重量。比如,我们看到体积比较大的大象,肯定会觉得它比体积较小的老虎要重。这种感觉来自于人的直觉,而绘画又会将这种直觉放到画面中。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对人的感官共鸣是更加需要功力的,我们在欣赏中国画时看轻重也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人对于重量的感觉可以是直接的。就比如刚才所提到的我可以通过大小来判断这个物件的重量。人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手法感觉到重量。比如一个人,他重120斤,而另一个和他体型相当的人只有100斤。而这杆秤就间接的告诉了我们这两个人重量是不一样的。

人的视觉有时候会骗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由生活的直接体验获知轻重。比如一斤棉花,它的体积很大,但是我们在看到这斤棉花的时候会觉得它分量很轻。而同样重量的一斤铁体积虽小,但我们看到它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分量很重。这种不对等的平衡却被中国传统画家搬到了画里。


在传统中国画中的轻重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客观轻重是不一样的。比如黄宾虹的这幅《山水》,左侧是一叶小舟,而右侧被黄宾虹画里一个充满树和房屋的小岛。从理论来看,小舟和小岛的重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却在这幅画里面达到了平衡,让我们觉得一叶小舟就可以称得起极大的重量。

我们还可以看看王伯敏的这幅《甘南行》。与黄宾虹的《山水》相似。右侧是一个车队,只占整幅画的十分之一。占用面积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在看使确实会不觉得它很轻,与右侧连绵不绝的山不配。


但是体积或面积小,是不足以让轻重在画面上对等的。让构图的轻重平衡,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行静。我们在欣赏的时候可以发现,无论是黄宾虹《山水》中的小舟还是王伯敏《甘南行》中的车队,他们都是面积较小,但且运动着的物体。运动中的物体在画中,会让人人看上去的时候感觉很有重量。所以在民间画里面还有一种说法叫“一骑压万山”,讲的就是如果画中有重叠的千山万水,画家可以用运动中的事物让画达到轻重均衡的情况。


李可染的《漓江行舟图》就是很典型的用到了“一骑压万山”的手法。这幅画的正前方一排排漓江的山,而江的左右两侧排满了屋子。而画面的中心位,也就是江心,正有六个行进中的江舟。江舟是画的主体,所占的面积不大,但是由于这六艘舟正在运动,再加上江州时歪时斜的变化,在画面中显得特别有分量,起到了重镇的关键作用。本来这江心是空虚的,但是画上了行进中的小舟就显得更有分量了,《漓江行舟图》的轻重达到了不对等中的平衡。


中国画一般要求轻重均衡。所以中国传统画家会特别注重轻重的布局。一般而言,有“一骑压万山”的说法,用一个占用画面面积较小但行进中的物体去,压住大面积却静立不动的风景,这样会使得画面达到一种不对等、动态的平衡。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也可以去寻找画家对于轻重分布的小心机。小伙伴们,对于国画中的轻重,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