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思和:读书就像找朋友,要看缘分…,复旦图书馆馆长作客大学路“深夜书房”

 老沈阅览 2020-08-07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20-08-07 17:24
摘要:13岁的我总在弄堂口,“看”到那个老乞丐……

   周四晚7时,大学路华灯初上,大隐书局的“深夜书房”读书人渐多。在徐汇上班的陈先生一下班就迎着晚高峰拥挤的车流驱车前来;一群大学生下午从松江大学城出发,走出地铁站时天色已暗。这一晚,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与读者们有一个约会。

   今年的上海书展将于8月12日举办,而从8月6日开始,杨浦区“大隐·五角场人文讲坛”将于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四晚7时,在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与读者见面。

   书店一角,人们挨在一起,或站或坐,在深夜书房的灯光下静静聆听一场读书会。读书会后,陈思和与记者聊起了他和图书馆、和书的故事……


与图书馆的故事:

我的第一份和最后一份工作

——与图书馆最初的缘分是在何时?

   “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图书馆,那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图书馆。”一头银发的陈思和神采奕奕,回忆起与图书馆的故事时嘴角扬起小小的弧度。那是在1974年,20岁的陈思和进入当时的淮海中路街道工作,被分配到街道图书馆当管理员。

   “那个图书馆虽小,但五脏俱全,采购、编目、上架、借阅、修书、书评……所有角色都十分齐全。直到我后来到复旦图书馆工作的时候回想起来,才觉得十分惊讶,在那样一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当年的一个小小图书馆已经能做到功能完备。”

   他印象最深的是图书馆的修书员。“有的书被撕掉了一个角,修书员不仅把纸张修补回来,还会手写把文字补上,他写得一手好字。”年轻的陈思和在馆里负责写书评,举办各种小讲座,而在图书馆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书。“每天大部分时间手里都捧着书,在图书馆工作的三年里,我看了很多别人都看不到的书。”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陈思和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淮海街道的青年被录取的名额不多,主要是到师范类学院,进复旦大学的就我一个。之所以能考上,可能就是因为在图书馆工作读了大量书籍。”

   毕业留校后,陈思和在复旦中文系任教,教学任务繁重,反而少了时间看书。从2001年到2012年,陈思和任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2014年成为复旦图书馆馆长至今。他的业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贾植芳也曾担任过这一职位。

   每天早上,复旦学子们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越过繁忙的邯郸路,像流水一样涌向马路对面的文图,在开馆的第一时间“占”上一个座位时,陈思和已经悠悠地坐在他位于文图一楼的118办公室里,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与书为伴,就是最大的乐趣。

   作为一个研究型图书馆,复旦图书馆馆藏着许多普通人不知道的“宝贝”。“这里有从古至今关于诗经研究的最全的书籍,排满了一整面墙。有许多法文的书,是当年传教士时代留下来的,有些书连法国都没有,却在这里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如今复旦还成立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图书馆不只是借书、看书的地方,还要做教研和古籍保护。说起一些有趣的馆藏和研究,陈思和也兴奋起来。“浙江有一种开化纸,过去是进贡给皇宫的,后来失传了好多年,因为造纸的那种植物消失了,直到最近又重新出现,图书馆的工作室目前就在研究如何恢复这种纸……”


与巴金的故事:

13岁的我总在弄堂口“看”到那个老乞丐

——读过这么多书,为何对巴金“情有独钟”? 

   “我小时候住在杨浦的老弄堂里,当时的老公房门前有一个回廊,我就喜欢坐在那栏杆上看书,有一次我借了同学的一本巴金的《憩园》。”

   憩园的旧主人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他被长子和妻子逐离家庭,成为乞丐流落破庙中,可他的13岁的小儿子则与他保持神秘的往来。小儿子不懂父亲的“坏”,只知道父亲在外受委屈了,想要保护爸爸。他知道爸爸喜欢海棠花,常到憩园折花安慰他。

   “巴金在写《家》《春》《秋》的时候对地主家庭充满了批判,当时巴金还年轻,他控诉自己家庭的罪恶,想要走出家庭的牢笼。但当他人到中年,少年气盛平息下来后,回到老家,看到老房子被卖掉,亲戚流落他乡,却有了点伤感。”“如果延续前作的风格写下来,这个地主肯定是个坏人,但他写不下去,因为他对这个老乞丐产生了同情,即便这个人身上全是缺点,他却怜悯他。于是他就把这种感情寄托在了一个13岁孩子身上。”

   读这本书的时候,陈思和也是13岁,与书中的小儿子同龄。当时他还不知道巴金是谁,也没有读过激流三部曲。“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地主阶级毫不留情,但我读书的时候却和那个孩子一样心情复杂。”陈思和忘不了那个人物。

   “有时候我坐在家门前,总是会'看’到有这么一个老乞丐,他披着头发,穿着肮脏的袍子,从弄堂口走过来,我幻想自己跟他说话,给他钱……”这个人物让陈思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

   “我一岁的时候父亲就分配到外地工作,多年后突发脑溢血在外地去世,再也没有回到上海。”陈思和说,“我从小就缺失父爱,而书中小儿子的遭遇和我相通,透过他的眼睛,我也对这个乞丐产生了好感。”

   这本小说给少年陈思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扭转了他的人生观。“我开始知道人的复杂性,懂得悲悯的力量,仿佛一下子成长了好几岁。”人与人之间,哪怕是敌人,却依然有温暖,哪怕是一个坏人,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这种同情,在当时阶级对立的年代无疑是“不对”的,“但这种感情,却让我变得更超脱,比同年代人的思想更成熟。”


健康的读书生活:

人生中,能找到惺惺相惜的“朋友”很少

——给读者推荐一本书吧。

   经常有人请陈思和推荐书,他都会拒绝。但这一次的读书会上,他和读者分享了一本《傅雷家书》。

   “傅雷是伟大的翻译家,但他也有缺点,比如在对孩子的教育上。” 傅雷从小要把儿子傅聪培养成为音乐家,对儿子的要求极其严苛和粗暴,傅聪每次练琴,即便一点点瑕疵他都能听出来,加以批评和惩罚。最终傅聪不负所望,获得了国际大奖,到波兰留学。“这第一封家书,就是傅聪出国前,全家人送孩子到火车站回来以后写的。而这是一封忏悔信,字里行间都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歉意。”陈思和说,“傅雷家书不是为了发表而写的,这样的非虚构作品,留下了非常丰富的人性。”

   陈思和认为,书籍不是“开卷即有益”。“健康的读书生活,就是在阅读当中能让自我精神世界得到提升,而不是停留在原地。读书就是不断追求更新鲜的东西,这样胸襟就会越开阔,读书也会进入良性循环。”

   对于个体和流行文化之间的张力,陈思和说:“阅读后的理解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个性化的,我是这么想的,一种是流行的,大家都这么想的。在这两者中,取流行的观点,会有一种安全感,但这种安全感往往会导致自我意识的退步。”

   为什么不愿意给人推荐书?“因为遇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个好朋友,但很可惜,人生中,能找到惺惺相惜的朋友很少。很多书读过就忘了,但有些书会打动你,会跟你内心隐秘的东西发生碰撞。阅读能让你更了解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