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贰负”的故事

 zqbxi 2020-08-07

       “贰负”何许人也?是《山海经》记载的一个大逆不道的神。据该书说,“人面蛇身”的“贰负”与他的臣下“危”联合杀死了“窫窳”,黄帝为了惩罚他,就把他用脚镣锁在疏属山(今陕西省绥德县境内)。《山海经·海内西经》又说“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据文章看,“贰负”与下属杀了自己的同类,有可能是犯上作乱,因此受到惩罚,并变成了一具干尸。“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同上)

      所谓“蛇身人面”,指的是龙族,黄帝之后,往往被称为“龙的传人”。“窫窳”应该也是一个原始部落首领,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说:“窫窳无罪,见害贰负。帝命群巫,操药夹守。遂沦溺渊,变为龙首。”

      《夜航船》卷十八“荒唐部”之“贰负之骸”讲述了一个更为神奇的故事,后人都说是出于附会,说的正是“贰负之尸”:

        《山海经》:“贰负之臣曰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接两手与发,系石。”汉宣帝时,尝发疏属山,得一人,徒裸,被发反缚,械一足。因问群臣,莫能晓。刘向按此言之。帝不信,谓其妖言,收向系狱。向子歆自出救父,云:“以七岁女子乳饮之,即复活。”帝令女子乳之,复活,能言语应对,如向言。帝大悦,拜向为中大夫、歆为宗正。

         由上可知,黄帝惩罚贰负,让他变成僵尸,这是一种以文明手段教化野蛮风气的正义之举。清人诗云:“窜渠伏冥诛,械献贰负尸。七图及蒙固,缚之如连鸡。”(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一百·志七十五)可知“贰负”是叛乱分子的代名词;还有:“虮肺蜣肱自不支,亲离众叛欲何之?轻刀砍阵蹂轻骑,又报分张贰负尸。”(同上)清人在诗文中多处引用这一典故,绝非偶然,是为了把统治阶级与其他少数民族区别开来,这个不宜多论。

林公原诗: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尧天。

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出嘉峪关感赋》之三)

       关于“威宣贰负陈尸后”这一句,我曾在一本书中,也在网站上见到过这样一种令人大跌眼镜的解释:

       虽然,在贰师将军李广利兵败后,汉朝的天威才在大漠远宣。……汉武帝不因李广利伐大宛、取“天马”、“尸首枕籍”,损失惨重而改变开疆宣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短匈奴右臂”的统一西域的计划。

        看来,这位解诗者把“贰负”一词解释成了“贰师将军李广利”,这是只翻了《汉书》的原故。这一解释,首先有违诗律的规则。七律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工整,如此联中“贰负陈尸”与“匈奴断臂”,堪称绝妙!“贰负”这个词怎么也不应该与“贰师将军”发生联想。“威宣贰负陈尸后”,这句通过追述历史的源头,歌颂了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除暴安良这种“神武”的壮举,是从黄帝开始的。据我看《汉书》,好像汉武帝的“拓边”之举不能令人十分服膺。当然,历史发展的事实正是“疆拓匈奴断臂前”,这也是匈奴自食恶果,林公此句读来,确然大快人心。从这句还可看出林公是个非常果断的人。至于“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了夺取“天马”而“陈尸”西域,是一件并不光彩的事,有损汉武形象。

        林公诗尾联道:“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此处“神武”并不是指汉武帝。所谓“神武”,就是“圣武”,正是《周易》上所说:“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朱熹说过:“武虽是杀人的事,圣人却存此神武而不杀也。”这就说明“神武”者必“不杀”,就如黄帝只是象征性地拘缚了贰负。林公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西域之地,如果不是自古以来所有“神武”圣人(当然也包括清代统治者)的精心治理和果断戡定,什么时候才能缓解边防呢?林公分明是说,朝廷如果不用我这样忠心耿耿、有勇有谋的武将来参与治理国家,想要求得边防的稳固,是不可能的。表面上是在赞美,实则充满了牢骚。读林公此诗者,若读不出此味,算是白读。

         再看第二联:“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尧天。”意思很清楚,是贬抑“汉地”而褒扬“尧天”,而“尧天”象征的正是清代广阔的疆域。谁要说这首诗中有赞美汉武帝的意思,也是白读。

        典故出处附录

“贰负之尸”

                                                     战国·佚名《山海经》卷十二·海内北经/晋郭璞山海经传本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

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面蛇身。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十九·史部五/四库全书本

是年九月,再幸塞北,谕噶尔丹以束身归罪,并纳其所属之归降者。迨明年二月,复统大军亲征。刑天之技既穷,贰负之尸遂桎。於是廓清沙漠,辑定边陲,为万古无前之伟绩。

                                                         东汉·王充《论衡》卷十三·别通篇第三十八/四部丛刊本

董仲舒睹重常之鸟,刘子政晓贰负之尸,皆见《山海经》,故能立二事之说。使禹、益行地不远,不能作《山海经》;董、刘不读《山海经》,不能定二疑。

                                                                           清·惠栋《九曜斋笔记》卷二/聚学轩丛书本

王充《论衡》曰:“董仲舒睹重常之鸟,刘子政识贰负之尸。”皆见《山海经》。仲舒传《公羊》学,亦读《山海经》,可知秦、汉大儒皆博物。(重常鸟,今本《山海经》不见,盖已缺矣。)

清·钱谦益《有学集》卷十四/四部丛刊本

辨豹文之鼠,岂必终军;识贰负之尸,何烦子政。

贰负”

                                                   战国·佚名《山海经》-卷十一·海内西经/晋郭璞山海经传本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读史方舆纪要稿本

嵯峨山(在州城西南。其山层累迭出,状如鹘雕。《通典》雕山在郡西南,即此山也。又西南二里有疏属山,即《山海经》所称“梏贰负之臣危于此”者)。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子部·类书类/通行本

案《山海经》前载刘秀所上表,有云:孝宣时,击磻石于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以《山海经》对曰: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其事已出傅会,此因以推演,而所言尤怪妄不经。……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十/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

《山海经》曰:贰负之臣曰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梏犹系缚也。)桎其右足,(桎,棫也。)反缚两手与发,(约发合缚之也。)系之山上磐石之下。在开题西北。(汉宣帝时使人凿上郡发磐石,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发反缚械一足,时人不识,乃载之于长安以问群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