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在唐代,智商这个词可能还没有普及,所谓的智商高低,大致就是说的就是人的聪明程度。武则天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弘、李贤、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或许李弘、李贤比李显、李旦智商稍高,但李显、李旦也并不是傻瓜。 一、关于李弘、李贤的死因 武则天和李治的基因基础都不错,所以武则天的儿子们同样很优秀,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李弘就是一位生性仁孝、聪慧过人的孩子。 我们无法否认,武则天的确是个心机颇深、精通权谋的狠角色,为了她的权力梦,她甚至可以践踏这世上任何伦理道德。李弘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当时正是武则天争夺权力的关键时刻,偏偏李弘成为她权力道路上的绊脚石。 ![]() 史料记载“帝尝语侍臣:「弘仁孝,宾礼大臣,未尝有过。」而后将骋志,弘奏请数怫旨。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遇耽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 理论上来讲,儿子应该和母亲是一条心的,但涉及到权力斗争,这条规则或许就不适用了。李弘曾经多次违背武则天的旨意,不听武则天的号令,时间一长,武则天就将这个大儿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上元二年,李弘和皇帝去合璧宫,被毒酒害死,年仅二十四岁,这毒酒很可能是武则天准备的,否则李弘怎么会死得这么蹊跷。二十四岁正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候,因为一杯毒酒,李弘的一生戛然而止。不过关于李弘的死因仍有争议,也有可能是得病猝死的,这其中细节我们也不得而知。 李贤同样是唐高宗最喜欢的儿子之一,李弘死后,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的才华有目共睹,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就是由李贤注释的,倒霉的是,他碰到更为强势的母亲武则天。 ![]() 史料记载“俄诏监国,贤于处决尤明审,朝廷称焉,帝手敕褒赐。” 李贤曾被要求辅助处理政务,人如其名,李贤处理政务认真、谨慎,受到大臣集体称赞,如果李贤真的成为皇帝,或许也是一位贤能的君主。 武则天早已计划好了一切,怎么能允许李贤再次抢他的风头,于是针对儿子李贤诬陷计划开始实施。首先,武则天命人将李贤的生母,谣传为姐姐韩国夫人,接着呢,给李贤背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比如谋反。 史料记载“开耀元年,徙贤巴州。武后得政,诏左金吾将军丘神勣检卫贤第,迫令自杀,年三十四。” 武则天掌控政权后,李贤被贬到了巴州,最后命人逼迫其自杀,年仅三十四岁。李贤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武则天为了权势真可谓是不择手段。 如果李弘真的也是武则天所害,那么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李弘、李贤的死因,不是因为他们聪明与否,而是因为他们都曾违抗过武则天。对于武则天来讲,权力就是她的生命,为了到达权力的顶峰,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二、李显和李旦的作为 李显和李旦明显没有两个哥哥那般“嚣张”,在两个哥哥死后,李显和李旦基本也是夹着尾巴做人,武则天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让做的事坚决不做。 在武则天晚年,她已经放弃了执念,立李显为太子,准备将政权交还李唐宗室,当然这也是满朝文武大臣的功劳。武则天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她仍旧宠幸张易之、张昌宗两位男宠,甚至一度将权力下放给两人,张易之兄弟在朝廷上下是胡作非为,而武则天充当了他们的保护伞。 ![]() 以张柬之为首的权臣集团,多次上奏要求武则天废掉张易之兄弟,但毫无效果,于是五位大臣联手,要发动政变,杀掉张易之兄弟,扶持李显即位。 当朝宰相张柬之,说服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等人,一同发动政变,这等大事,当然要征求太子李显的同意,或许是权宜之计,李显当时是同意了。 然而就在政变当天,政变队伍去接李显,李显却反悔了,李显很显然是太畏惧武则天了,他对前来接他的人说:“张易之等奸佞小人,应该铲除,但现在陛下身体不好,如果惊动了陛下,那该如何是好?还是日后再说吧!” 政变可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如果走漏了风声,这些人是一个人也活不了。在众人的怂恿和胁迫下,李显才最终答应了继续行动。神龙革命成功后,李显成功即位,是为唐中宗。 如果没有张柬之等重臣的支持,李显这个皇位还是有风险的,毕竟武则天的病情不太稳定,一旦出了事,内宫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那么万一从宫中传出个不知名的遗诏,那么李显的皇位真有可能不保。 正是由于李显比较“怂”的性格,夹着尾巴做人的态度,才保住了性命。如果李显像他两个哥哥一样,那么武则天会有一百种方法逼他去死。 ![]() 史料记载“春,正月,太后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奉表固让;太后复临朝称制。辛酉,赦天下。” 公元686年,武则天曾下诏要还政给李旦,李旦知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如果同意了就等于把自己逼到了绝路,所以李旦即刻表示拒绝,于是武则天继续临朝听政。 李旦和李显还有所不同,李旦的权力欲望不大,也不想承担太多责任,所以在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之前,根本就没有告诉父亲李旦。淡泊名利的李旦很清楚武则天的性格,而他本身也不想陷入权力的漩涡中,于是李旦得以存活下来。 综上所述,武则天之所以没有杀李显、李旦,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儿子比较听话、懂事,跟智商高低并没有直接关系。 参考资料:《新唐书·列传第六》、《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三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