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语由来(六)

 虹72 2020-08-07

转:董志修的博客

断肠


  形容悲伤到极点多用断肠、肠断、肝肠寸断。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倒霉

  为什么说做事不顺利,或者遇到不吉利的情况,就叫“倒霉”呢?原来封建时代读书人要做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明朝时,考试录取很难,如果录取了,就在门前立旗杆一根;如果考不中,就把旗杆倒下拿走,称为“倒楣”。“楣”本是门上的横木,这里指高杆。“楣”与“霉”读音相近,江浙一带的人就把遇事运气不好、不吉利叫“倒楣”亦即“倒霉”了。

碧血

  “碧血”和“丹心”常常连在一起,例如“甘洒碧血献丹心”,是对为国为民而死的称颂,“碧血”也就是为正义事业而流的鲜血了。

  为什么称“碧血”而不叫其他什么血呢?原来有个出典:春秋时有个叫苌(cháng)弘的人,在诸侯内乱中被放归蜀地,后被剖腹而死。当地人被他的正气所感动,用盒子藏起他的血,三年以后血化成碧玉,这才用“碧血”指称为正义而流的鲜血的。

春晖

  春晖,指春天的阳光。为什么用春晖比喻慈母的爱子之情呢?

  原来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游子吟》的诗,写的是慈母一针针一线线辛苦缝纫,制成衣服,让儿子穿上远离家乡。明晨就要远行了,母亲深夜还在密密缝缀,唯恐衣服不结实,怕久久在外的儿子经不起穿着。儿女对母亲的心意只像寸草那样柔弱,而母亲的恩情却像春天的阳光那样温暖,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春晖”比喻母亲的恩情了。


压 惊

  王韶是北宋神宗时的一位大臣,他有一个小儿子叫南陔(gāi),年纪很小,刚刚学会说话。

  有一年元宵节,京城里张灯结彩,举行灯会。王韶让家人带着南陔去观灯。南陔打扮了一番,头上戴着一顶珍珠镶嵌(xiāng qiàn)的帽子,坐在家人的肩上看灯去了。孩子打扮得漂亮,帽子又很奇特,所以南陔在街市上很引人注目。

  灯会非常热闹,观灯的人如潮水一般。在拥挤的人潮中,一不小心,南陔被人抢走了,等家人发觉时,早已不知孩子的去向。

  家人慌了,赶紧四处寻找,但找来找去毫无结果。无奈中只好向主人报告,甘愿接受重罚。没料到的是,王韶听说这件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过多地指责家人。只是坦然地说:“若是别的孩子,就得赶紧再去找;至于南陔,他不一般,过些日子可能会自己回来的!”说罢,一挥手,让家人们都离去,好像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家人们对王韶的话非常吃惊,也不敢要求主人再派人去寻找,只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等着孩子自己回来。只有那个背着南陔去观灯的家人总是后悔莫及,责怪自己的粗心,整天愁眉苦脸,寝食难安。大约十天过后,一天,一顶皇宫中的轿子突然进了王韶的家门,南陔竟然坐着宫中的轿子回来了,全家人万分惊奇和高兴。

  王韶和夫人赶忙问孩子的情况,南陔讲述了事情的过程。原来,那天观灯时,有贼人看中了他那顶镶有珍珠的帽子,便暗暗跟随着他,趁人拥挤时,一把将他从家人肩上抢走。家人正看灯入迷,没有马上发觉。

  南陔年纪虽小,但很聪明。他知道贼人是想要他那顶贵重的帽子,所以很快就把帽子摘下来藏在怀中。这时,正巧有宫中的车辆从身旁经过,他便大声呼救,贼人一听,吓慌了,赶忙扔下他就逃跑。就这样,他被宫中的官员带回了宫中。

  第二天,神宗皇帝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就把南陔找来,详细询问他的家庭和被抢的经过,这才知道是大臣王韶的孩子。

  皇帝见南陔伶俐可爱,非常喜欢,便让他留在宫中玩耍,过了十天,才派人把他送回,并且还送给他一些金钱和果品,作为压惊之用。

  “压惊”这个词就是这样产生的。“惊”是惊恐,“压惊”就是消除惊恐的意思。现在这词还常常使用,它指在人受惊之后,亲戚朋友等用酒食等来安慰受惊者。见于宋代岳珂《桯史》。



捉 刀

  传说东汉末年,魏王曹操的手下有个武官叫崔琰(yǎn)。他魁梧英俊,仪表堂堂,特别是那长长的胡须,飘飘洒洒,很有风度。有一年匈奴的使者到汉朝来朝拜,临回国时,请求当权的魏王曹操接见。曹操心想,我堂堂天朝应给人以美好的印象,作为魏王更应使外人敬畏佩服,于是心生一计,让英俊的崔琰假扮魏王,代替自己接见使者,以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曹操的精心安排下,隆重的接见仪式举行了。只见大殿上端坐着崔琰,他身穿王服,头戴王冠,俨然是威严的魏王。而曹操自己却手持大刀扮作侍卫,站在崔琰的身后。

  仪式很快结束了,曹操很想知道这次接见的效果,于是派人去接触匈奴的使者,探听他对魏王的印象。派去的人向使者探询说:“您见到了魏王,对我们魏王的印象如何呢?”

  使者毫不迟疑地回答说:“魏王眉清目秀,仪表非凡,令人佩服!不过,我看他身后那位侍立的捉刀人,虽身材不及魏王,可是神采奕奕(yìyì),倒很像是位英雄人物哩!”

  这个回答令曹操非常吃惊,也异常高兴。他没想到这位使臣竟有如此敏锐的眼力。

  从此,“捉刀”或“捉刀人”就有了一个代替别人做事的意义。“捉刀”本义是持刀、拿刀,后来引申指代替别人做事,再后来意思就更具体了,指代替别人写文章。如:捉刀代笔,捉刀弄笔等。见于《世说新语·容止》。 



姗 姗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妃子叫李夫人,她聪明伶俐,美丽动人,而且还能歌善舞,所以很受汉武帝的宠爱。

  有一天,李夫人病了,汉武帝要去看她。她却坚持不愿意见皇帝,原因是害怕自己的病容会给皇上留下不好的印象。后来,她的病越来越重,显然是难以好转了,汉武帝执意要去看望她。在这种情况下,她也只得同意。然而,当皇帝前来探望之时,她却将被子蒙住自己的头部,不肯让皇上见到自己那消瘦不堪的面容。没过多久,她就因病早逝了。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很想念她,常常为此而心绪不宁。看到这情形,有些大臣也很着急,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一位叫李少翁的方士来晋见汉武帝,他自称神通广大,法术高明,有一套招魂的方法,并愿为皇上招来李夫人的魂魄。汉武帝一听,非常高兴,就请他尽快试一试。

  这位李方士在宫廷中布置了一番,在宫中挂起薄薄的纱帐,燃上香烛,摆上酒肉等祭品。他让皇帝坐在另一纱帐之中,悄悄地观看。

  没过多久,汉武帝仿佛看见了,从远处缓缓地走来一位美女,很像李夫人的姿态。可是由于离得较远,看得并不真切。汉武帝见美女走来,便赶忙站了起来,远远地观望着。可是,很快,美人就消失了。

  汉武帝平日就思念李夫人,今日看见她的身影就更伤感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短诗:“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也!”这诗的意思是:是(李夫人)呢?还是不是呢?我站着望去,偏偏怎么慢腾腾的,来得这样晚啊!诗句虽不多,却寄托了汉武帝深深的思念之情。

  “姗姗”后来就成了一个词。它原本形容女人行走时那缓慢从容的样子。现在不一定专指女人了。凡是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都可以用姗姗来形容,如姗姗而来。

  它还可以与“来迟”两字组成成语“姗姗来迟”,形容那慢腾腾的、来得晚的情况。它比直接说迟到委婉一些,也幽默一些。如:大家都在开会,只有小李姗姗来迟。见于《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天 年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庄子带着几个弟子外出,经过一片山林,看见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他见旁边的一些树木都被砍伐了,而这棵树却一点儿也没有受影响,心中很有些奇怪。他便走上前去,向正在大树下休息的伐木工人询问:“这棵大树怎么没有被砍掉,而偏偏保留着呢?”

  伐木工人告诉庄子说:“别看这棵树很大,但是木质并不好,不能作材料,没什么可用的。砍了它有什么用呢?”

  庄子听了后,感叹地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天年!”这话的意思是说:这棵树是因为没有用,才能享尽天赋的寿命啊!

  庄子一行离开这片山林后,当天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朋友见客人到来,非常高兴,要热情地接待,便让家里的仆人宰杀一只鹅来做菜。一会儿那仆人问主人说:“先生,有只鹅会鸣叫,有只鹅不会叫,您说杀哪一只呢?”

  主人毫不犹豫地说:“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吧!”庄子听了以后,若有所思,他感叹了一番。

  第二天,庄子的一个弟子问道:“老师,我真的被弄糊涂了。昨日山林中那棵大树因为不成材、没有用,而没有遭到砍伐,因而能享尽天年;可是那只鹅却因为不会鸣叫、不成材而被宰杀了。那么,究竟是要有用呢,还是要没有用呢?要成材呢,还是要不成材呢?请先生教我。”

  庄子听后,看了看弟子,笑了笑说:“要是我,就处在‘材’与‘不材’之间啊!”接着庄子分析了一番,讲了他的主张,强调了要顺其自然。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免于劳累与忧患。

  “天年”这个词由此产生。它指自然的寿命,现在一般是指人的寿命。如:尽其天年,安养天年等。见于《庄子·山木》。



  喷 饭

  宋代的苏轼,字东坡,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散文写得好,诗词很有名,书法和绘画也很不错,确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他为了画得传神,曾多次到竹林中去细心观察,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竹子的各种姿态,所以他画出的竹子千姿百态,十分逼真。人们评论文与可画竹时,常说他胸有成竹,意思是他的胸中早就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了。

  苏东坡与文与可两人的爱好相同,所以常常来往,谈论文学书画,交谊很深。

  有一次,文与可将他画的筼(yún)筜(dāng)谷中所产的大竹,赠给正在当太守的苏东坡,苏东坡十分欣赏。他反复观看,觉得所画之竹很不寻常。那画面上仅仅几尺长的竹茎,欣赏起来却有万尺长的气势,确实令人赞赏。苏东坡看着友人的作品,不禁心中涌动起诗潮,他提起笔来写出了诗句:“料得清贫谗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大意是:你是考虑我这太守生活清贫吧,故意用竹笋来引起我的食欲,原来那渭水的千亩竹林都装在你的胸中了!他把这诗句抄了下来,又写了一封短信,派人送给了文与可。

  文与可这时正带着夫人在筼筜山谷中游玩,天将暮时,他们正就地取材,在竹林中挖掘鲜笋野餐。当他们正在进餐时,来人呈上了苏东坡的书信。文与可一边嚼饭,一边拆开书信。当他看到那两句诗时,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得把口中的饭都喷出来了。

  由这件事产生了“喷饭”这个词。“喷”音pēn。“喷饭”的意思是吃饭时突然发笑,把嘴里的饭都喷出来了。常用来形容那令人发笑的场面。如:令人喷饭。见于宋朝苏轼《筼筜谷偃竹记》。



请 缨

  汉武帝时候,山东济南有个青年人叫终军。他年纪虽轻,却很有志向,很有才能。刚刚十八岁,就被朝廷任命为博士弟子。没多久,又被提升为谏议大夫。一个年轻人,竟能担任这么高的官职,是很难得的,因而一时间被传为佳话。

  有一年,汉朝打算与南越搞好关系,准备派人出使南越。这南越又称南粤(yuè),实际上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当时朝廷想派使臣去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汉朝将给予南越以诸侯国的地位。

  终军得知这消息后,非常激动,主动要求出使南越。他启奏皇帝说:“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jī)南越王而致阙(què)下。”他说的是,我请求出使南越,我愿拿一根长绳子把南越王捆起来送到您的面前。皇帝肯定了他的主动态度,答应了他的要求。

  不久,终军到了南越。他向南越王介绍了汉朝的强大,汉朝对南越的友好政策,并从利和弊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终于说服了南越王,南越王答应举国归附汉朝。

  南越归附汉朝的消息传到朝廷,皇帝自然非常高兴,然而,想不到的是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就在终军即将返国的时候,南越国内发生了政变。南越的丞相吕嘉不愿归附汉朝,杀死了南越王,另立新王,并且杀害了汉朝派来的使者。可惜刚刚20出头的终军也被吕嘉杀害了。

  终军虽然被害了,但他那爱国的精神、主动请求出使南越的做法一直被传为美谈。

  终军所说的“愿受长缨”的话流传下来,形成词语“请缨”。“请缨”中的“请”是请求,“缨”是长缨,即绳子、带子,比喻克敌制胜的武器。“请缨”的本义指请求给予缚住敌人的长绳子,后来引申为请求给予任务,特别是请求从军、报国的任务,有褒扬的色彩。如:为国请缨,主动请缨等。见于《汉书·终军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