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浙江《生活在树上》原文翻译和独家点评:语言陌生化是作文的俗流。

 微课进行时 2020-08-07

2020年浙江高考一篇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原文在左,翻译在右,我的点评在下:

一篇现代文,却要附上译文才能看懂,这着实让我们有些汗颜。不少人感叹自己成了文盲,好多词都不认识。这种感叹和观看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时的感叹一模一样,为了突显节目的深度,已经死掉的、生僻难懂的字词纷纷成了考题。各个培训机构和作文的指导书也都推崇“语言的陌生化”,也就是不说寻常话,不说人们一下子就能看懂的话。某道精品课在抖音狂轰滥炸的作文课广告就是如此之流。

很多人将浙江的这篇满分作文和2001的江苏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相提并论。但是《赤兔之死》虽然使用文言文风格写就,但是不用翻译就能读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现代表达和古文风韵相得益彰。而反观浙江的这篇满分作文,虽用现代文写作,但是人们即使手拿一本新华字典也未必能读懂,各种句式诘屈聱牙,让人无法下口。所以,愚以为这两篇文章是有着高下之分的。

我们先不去忙着去批判,不妨一起来看看这篇作文。

作文题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题目的重点句子已经标出,意思是:个人的定位和理想,可能和家庭社会给予你的,有所不同。对此你怎么看?

这个题目非常难,即使人到中年,也未必有个真切的体验和明确的看法。所以对于刚刚成年的孩子来说,要想写好这篇文章,真的很难。

可能也是因为作文题本身就“空中楼阁”,所以导致这篇满分作文”就空论空”,硬着头皮故作老成地写就。

文章开头就引用了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指出现代社会的不幸,随后提出观点“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树上的男爵是指一本书,也是指这本书的主人公。因不满家人的生活方式,爬到树上,过上了原始生活。这本书不是太流行,所以作者在这里要指出树上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活出自我。这是很有必要的点题,但是作者并没有点明,自顾自的继续第二段,所以从这点来看,写作方法是很有问题的。

第二段是思辨性的论述,指出男爵爬到树上回归原始,并不是认为现实社会是虚无的,我们也不能因为坚持自我而否定一切。由于上一段没能阐明“树上生活”的明确含义,所以这一段的“思辨”就缺少了靶子和依据,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就是作文,一步错,步步错。

第三段作者引用了麦金太尔的话“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这句话是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不下功夫是看不懂的,通过下文,我们可以得知,此句话意思很简单:“人脱离不了人类社会。”我们都知道,引用名言的作用是将复杂的意思说明白,而这位作者是要将简单的意思说复杂。很显然,这种引用完全没有引用的必要,引用了反而有反作用。

这一段意思算是最明了的,是说个人实现自我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帮助,我们对于前辈不要抱有偏见,尤其是那种因无知而带来的偏见。

第四段承接第三段,意思大概是说,个人价值与家庭社会赋予的期待,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否定这些价值而过分突出自我,这样也就失去了自我。很抱歉,我们是看着翻译才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的。“也是实践的”“祓魅”“赋魅”,这些词语我一概看不懂。想想孔子所言“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虽是几千年前的话,说话的人是圣人,我们依然能听懂,但是在今天,新时代新青年的话,我们却听不懂了?其可怪也欤!

第五段有些突兀,首先,“毫无疑问”一词显得毫无来由,前文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啊。其次,前面论述的是我们要借助社会实现自我,这一段突然转到了“批判社会”,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提出了“狭隘”和“反智”的批判,这个批判到底是“我们批判社会”还是“社会对我们的批判”,这里有些模糊。矿工诗人的案例中那个编辑能否代表社会?很显然是不能代表的,这样看来,这个事例使用是不太恰当的。

第六段提出解决的办法:“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大致是说,先实践再谈理想,与社会形成一定的妥协。这个观点是很好的,但是语言上晦涩难懂,作者在自己的言语情境中自嗨,全然没见读者愕然的表情。

第七段承接第六段表明自己的态度:依靠社会,又不脱离社会。

文章总算读懂了,但是却很难出这样的作文好在哪里?开头没有交代“树上的生活”有个明确的交代就大发议论,议论过程中就例说理,用理论证明理论,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空洞。

此外作文的题目要求是论述个人与家庭、社会,但该作文论述的内容更像是“个人与他人”,所举的例子中的“编辑”和“权力的玉墀”都指向“他人”,所以只要深究一下,就能看出不少问题。

有考生说:“我的作文和《生活在树上》只差一个阅卷老师。”是啊,如果以欣赏的角度来看,每一篇作文都有不少亮点,如果以批判角度来看,每一篇作文也都有很多问题。关键是阅卷老师从怎样的角度去看了。对于这篇作文,阅卷组长宁可摒弃非正常的表达,也要挖出其中的亮点,明知这种文风不可推广还要打成满分,这不是这位学生的运气么?

考生在文中说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当他知道自己的作文因为组长青睐而获得满分时,他会怎么想呢?这是期望的破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