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潇湘原创之家‖ 黎玉怀 遗憾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作者简介

     黎玉怀,笔名三乎,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村人,农民,60岁。50岁时因血栓而腿瘸,现康复。200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小说、散文集《耕余走笔》。信奉人生格言是:忘老则老不至,好乐则乐常来。

     我读初中时,有几个老师与我既是师生份,又有兄弟情。教我语文课的周应英老师,便是这两“情”兼有的老师之一。我十四岁初中毕业离开屈子祠中学,回家务农,再无缘聆听他老的教诲。想来离开周老师已有四十七个年头,白驹过隙,弹指一瞬!这四十七年中我多次在梦中与他老相见,醒来好梦成空,心中好不落莫、沮丧。

  与周老师分别的这些年,一共见过两次面。

  第一次是我离校后的次年暑假的一个夜晚,皓月当空,如同白昼。他和另一老师经过五华里山路,步行来到我家,送我一本《语法修辞》,扉页用篆体端正地留着老师的名字。他问我“还想读书吧?”我回答:“极想。”他当时非常想我返校啊,可惜他独木难支……往事不堪回首。

  第二次见面已是三十二年后——一九八四年四月的一天下午。我浪迹岳阳,寻到在岳阳师范任教的周老师住处。他紧握我的双手,腮帮紧咬,两眼慢慢地噙着泪花,良久无声。尽管他真心挽留,我怕他太伤感,不敢久坐。离别时,尽管我多次拱手:“留步”,他老在踏步间的息台处久久不愿回身进房。我走到门前地坪,他老还站在阳台上,探出上半身不停地挥手:“老弟,下次再来,下次再来啊”。谁知此后再无“下次”,一别竟成永诀!

  一直以来,我迫于生活的压力和病魔的煎熬,寒尽不知年,许多愿望只能深埋心底。近年我生活的路宽敞了,心灵深处的宿愿浮上心头。我和哥们欧阳业华君,都久有拜望周老师的念头,苦于没有联系方式和地址。找到当年兼有“两情”的金栋良老师打听,告知:“去年去世了,具体时间不详。”我顿时耳边处皮肤发怵发麻,久久无语。金老师将周老师赠他的《晚潮》诗集转送给我。我诚惶诚恐地双手捧着诗集,如同抚着周老师带有体温的遗躯。

  往事岂如烟!四十七年前的旧事霎时在我脑海中风起云涌,滚滚扑来……

  周老师一九三六年四月廿八日出生于汨罗市屈子祠镇的楚塘村,早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退休时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当时是屈子祠初级中学有名的才子,精通画、诗、词、对联、文学、书法。因是富农子弟,在同事中他常受到排挤和歧视。他老身材伟岸,却面色清癯,常穿着比一般人更厚实的衣服。因长期患胃病,经常口吐酸水。身边不离雷尼替丁和陈香露白露片的药丸。三十多岁本是生龙活虎的汉子,但他老常是一脸倦容,像个五、六十岁的人。我是“二十一种人”后代,周老师许是猩猩相惜,也许是看我是个爱学习的学生,待我如同小弟,宠爱有加。

  他在课堂上与我们在一起时,谈笑风生,春风满面。他老深入浅出,字字珠玑,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和我们融为一体,双方都沉浸在幸福之中。我们不得不敬佩他老的博学、多才。不觉下课铃声响起,我们还觉得言虽尽,意无穷。

  《晚潮》,2011年3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32开本,146千字,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开篇第一首诗《粉笔》:“为扫阴霾不惜身,敢将清白照乾坤。玉龙破壁飞天宇,化作春风百卉新。”周老师就是粉笔,终生为了“百卉新”而“不惜身”。他老的诗、词、联发表在全国各个杂志,并多次获奖。文如其人,《晚潮》健康、向上,豪放,没露半点个人人生艾怨,充满正能量。吟来催人向上,使人振奋,这就是周老师的文品、人品。拜读《晚潮》如同再次聆听恩师的谆谆教诲。能得此诗集,是缘分,也是我此生的一大幸事。

  可叹今生再无缘面见恩师了,我真荒唐、懊悔,若早日踏上前去谒见恩师的路,何至于今生留下此深深的、无法挽回的遗憾,呜呼!我常翘首岳阳,白云望断,虽幽冥永隔,但恩师的精气神永在,“不废江河万古流”。

本期图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