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美文】 姚赦根 温暖的火坑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温暖的火坑

作者简介

        姚赦根,普通的平江教育人,生活随意,没多大追求。二十年来已没教过语文了,文字渐见生疏。近两年闲暇之时,竟萌生以文字来打发时光,希望增添些许快乐。

      好久没去邻居家走走了。晚饭后,合上门,踏着朦胧的光,缓步来到相隔二十来米的一栋小楼房。推开门,黑沉沉的,没有点滴声响,以为没人在家,叫了一声“有人吗?”便转身,应声却从后面飘来,瞬间后面的灯光也亮了,灯光从后门照到了我的脚前,主人也随即迎了上来。寒暄了几句,把我引到后面附屋的一间房内,只见熊熊的一堆火映照着周围的几张红通通的脸,显得那么的光采。见我进来,纷纷移位让座,说柴火烤得过瘾,叫我坐下烤烤。

       好久没这样围着火坑烤火了。眼前的情景不禁把我拉回到围着火坑烤柴火的那些岁月。

       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个火坑。火坑的做作十分简单。先选一间保温较好的房,挑上两担粘性好的泥巴,筑成一个直径约六十公分的圆,横截面有梯形或半圆状的,擂紧干透就可使用,也有用青砖或方石做成四方的。

        俗话说:九月重阳,移火进房。其实我们这地方一般移火还没这么早,只有遇到寒冷来得早的年份才会。但是到了寒冬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在火坑中燃着一堆熊熊的柴火,火坑里烧的都是结实的木棍,是从几十里的大山里挑拣砍来的。一般砍成两尺来长,我爷爷说:越结实的木柴,越耐烧而且火力又旺,它们的火苗从不窜得很高,但是平稳持久的燃烧着,做人就要像这样的木柴,实在,内敛,持久,而不是空浮轻狂。烧火时,我们往火坑添了很多柴却怎么也燃不起来,母亲就告诉我们:要把堆着的木柴捣空,并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你木柴堆得最多,中间不空也烧不起来的,她还说:人怕挤攒,火怕连翻。火燃起来你捣过来翻过去火就会熄的。我们听着并按照母亲的话去烧火,很快就学会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逐渐领悟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始终坚守着:忠诚,厚道,谦虚友爱的做人标准。六兄妹虽没什么大的成就,但都是真诚实在之人。

      火坑边,我们不仅收获了做人的人生哲理,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的食物,饱了我们馋嘴的口福。烧茴,烤年糕和粉巴,烤茴皮和茴皮粉,这些都是我们的常态,偶尔还烤腊肉。那时没这么讲究卫生,为了快,经常将茴皮和茴粉皮用火钳夹着往火坑灰里一插,只听“嗞嗞”声响,拉出来褐色的茴粉皮已变成雪白,而且满是小泡,吃起来又香又脆。我那时最喜欢烤糍粑吃。将浸在冬水缸的小块糍粑拿上一两块,擦干水,然后放在火钳上,慢慢地烤,看着它渐渐地鼓起来,鼓得像包子一样,再去烤另一面。待两面都鼓鼓时就可取下,稍稍冷着就可吃了。将它掰开,中间溢出像白玉一样的糕,黏黏的,软软的,一拉又丝绵不断,透着热气,藏着米酥,吃上一口,又香又纯又黏还有淡淡的甜味。现在想来还口舌生津。

      土坑也不尽是一家人围着烤火。邻居相互串门也是常有的,有时碰巧还会聚集很多的人,坐都坐不下。他们传播着各自听来的奇闻轶事,讲述着自己的生活故事,天南海北,传记演义,狐仙神鬼无所不谈,火光映在他们的脸上,个个红润光彩,有时笑声盈盈,使得那一口白牙更加耀眼。有时又严肃沉寂,像在思考一道难题……这样的场面,小孩才会安静下来,专注地看着大人,听他们喜欢的故事,感受这融洽和谐的情趣和氛围。这实际上就是一场文化盛宴,比起现在的沙龙那要自然而有情趣多了。我们那一代的农村孩子大多都接受过这种火坑文化的熏陶。

         如今火坑已成稀有,家家户户都是楼房,电炉,火坑烤火还只有极少既有附屋又有老人的家户。老人喜欢土坑,喜欢柴火,他们习惯了,认为柴火才上身,才暖和,才过瘾,也许这是一种情结,和我一样对火坑有着许多的美好记忆,有着做人的引领和文化的熏陶。只是我能适应现在的生活罢了,但火坑的会永远温暖着我。

本期图片:网络

本刊新设“潇湘小作家”,诚征中小学生佳作,欢迎推荐。

作者生活照和作者简介(120字以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