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湘文艺】陈妙丛/后山的变迁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后山的变迁

作者:陈妙丛

我家屋后有一座小山叫后山,也称跑马坪。东西宽约四百米,长不足两千米,比较平坦,像蜷伏的长龙。
父亲曾告诉我,那是曾祖父置来的山。20世纪30年代,山上全是松树,大的能两人合抱,枝枝相连,虬枝盘旋,苍翠挺拔。兄弟姐妹整天在树上攀爬玩耍,掰干枝、摘松球,像小猴子一样,这树到那树,半天不下地。后山成了当时父辈们嬉戏的天地,撒野的乐园。
1940年,倭寇入侵,我家对面黄泥尖驻扎了几名日军。一天两个小孩在屋前玩耍,鬼子突然开枪,射中了一位唐姓小孩的腿,因家里无钱医治成了残疾。另一小孩跑进这片树林,才幸免于难。可是,日本人怒了,强令曾祖父砍掉这片林子,说是遮住了他们的视线。真是国破列强欺。老人没法,只好带着儿孙含泪将大小树木砍尽,后山成了光秃秃的黄泥山。
解放后,曾祖父已去世多年,祖父、伯叔祖父虽然栽了一些树,但还是未能成林。
六十年代,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我曾祖父的那座黄泥山早已纳为集体。石浆公社组织上千劳力,垦荒整地,全部栽上了茶蔸,设立专业队、成立群建茶场、培训技术人员,通过几年的精心培育管理,茶蔸长大了,一行行,整齐划一,成了后山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浆公社群建茶场"成了全县有名的社办企业。
每年三四月间,穿红着绿的采茶女,心灵手巧,细心采摘。笑声满园,歌声满坡。揉茶机、烘干机昼夜不停,做茶、拣茶、包装全程流水作业。“幕阜红茶”、“幕阜毛尖”……畅销全国。
群建茶场为石浆的经济发展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火红的年代,火红的企业永远留在了石浆人民的心里。
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深入,企业实行转型改制,“群建茶场"下放归阜山村所有。村上承包给了农户,由于承包人在人员、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着差距,苦挣几年后,还是把茶蔸挖了改栽奈李树。
奈李是“绿色水果之王”。以核小肉厚、清脆香甜著称,而且营养丰富。七里八乡的人们早早预购。
开花时节,一片白色,似雾非雾煞是好看。养蜂者将一箱箱蜜蜂放在山上采花酿蜜。奈李花蜜营养丰富,价钱不菲。
果农们为了使奈李高产,采取疏花摘果,摇树落花授粉,使果实均匀分布。奈李成熟早,病虫害多,每年要进行三次撒药除虫,追肥、锄草,同时奈李储存时间短,一般采摘后五天就开始变质。因而承包人说虽然赚了钱但是培植太辛苦了。
2010年,果园承包期满,村委会再次组织投标,有五位年轻人合伙中标,他们将奈李改栽黄花梨。梨树有投资成本低、抗病能力强、花期短等特点。通过他们精心栽培和管理,三年开始挂果,现在一株可产一百多斤,亩产达到六千多公斤。果实香甜,纯天然绿色食品。“幕阜黄花梨”一时名声鹊起,畅销省内外。
仲春时节,梨花相继开放,满园雪白,整个山包被白色笼罩。帅哥靓妹们来这里赏花拍照。人在花间走,蜂在花头亲,儿童捉白花,玉女留倩影。好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我在花间徜徉,见到一位梨园主人,问他累吗?他说:“不累!一年只一次修剪、杀虫、施肥、锄草就完事了,只等八月份销售进钱”。我又问收入情况,他说:“每人每年接近四万元吧"。我为他们高兴,为他们祝福。
清风缕缕,白云悠悠,在回家的路上,回想着后山过往今生的变迁,由树到茶再到果,经历了几代人上百年的奋斗,才赢来今天最大的实惠。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扶持。
厚重的小山,浪漫的梨园,家乡的黄土地,日月的精气神,一张造福子孙后代的亮丽名片。
感触之余,欣然命笔,遂作七律一首:
日新月异似流光,
目睹山梁几换装。
幕阜毛尖传禹甸,
果王奈李誉城乡。
蜂亲花蕊翩翩舞,
我剩园间点点香。
展望黄梨收获景,
农民兴致更昂扬。

作者简介

陈妙丛,男,湖南平江人,退休前系初中语文教师。爱好写作,已在相关写作平台发表诗词、散文多篇。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