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刘生发/弥足珍贵

 潇湘原创之家 2020-08-07

弥足珍贵


从一张老照片说起


作者:刘生发

这确确实实是一张老照片,应该拍摄于一九六0年或者更早,至今至少有了整整一个花甲。
那时,我正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块红色的热土!
朋友,还是让我先给你介绍照片的本身:一张10Cmx10Cm的黑白片,是那个时候传统相机用胶卷拍出来的。时值我们一五二班被命名为何叔衡班之际。照片以青年毛泽东冷水浴的古井为背景。正中的相框中是我党创建人之一何叔衡烈士的画像。画像后,端坐着学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何戈心同志(中)和学校团委书记游及余同志(左),还有我们班的班主任傅振中老师(右)。游及余同志往左,隔一位就是我。
我一遍又一遍地端详着这张由同班同学殷安杰(照片中立于我的右后方)通过微信从常德市发来的照片,充满了感激之情,真要感谢他的精心收藏。从照片上,我再一次感受到学校对我们的关怀。要知道,当时我们学校规模并不算小,全校三个年级,单我们年级就九个班(从一五二到一六零)。何戈心同志名为副校长,实为校长;因为我们的校长是副省长、省教育厅厅长周世钊先生兼任的,学校的工作由何戈心同志主持。我们一个班的命名活动,竟惊动了学校的最高领导!
 朋友,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这张照片带着我绵绵的思绪和炽热的情感穿越时空再一次回到了当年湘江之畔的妙高峰下。
一九五八年秋,被保送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我才一十五岁。同班的同学好像年龄都比我大一点。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积极要求上进,思想纯净,纯净得有如山间潺潺而下的清泉,更像那碧空万里的蓝天。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就这样,我在这里开始了三年全新的生活。
     

记得到校的第一天,我就结识了同班的廖振高同学(照片中殷安杰右第一人)。他,郴州人,后来当到了县教育局的副局长。下午,我俩一道去逛街,过了南门口,刚刚到黄兴南路,就不敢向前走了。
学校很大。可惜毛泽东当年就读的校舍已毁于日军侵华期间的长沙大火,仅存古井一口,我们入学时的南楼、北楼、东楼是一座陆军医院的房子。不过,都是我们在小县城不曾见过的高大建筑。我们全校男生住东楼,女生住南楼,北楼是办公楼。
毛主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作为校训,按老人家的手写,悬挂在校园内南楼北向最显眼的地方。
第一师范的名字永远与伟人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与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何叔衡、邓中夏这些光辉的名字相连。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继承他们的光辉事业,我们各班主动向学校申请将自己的班分别命名为“蔡和森班”、 “李维汉班”、“徐特立一班”、 “徐特立二班”、“何叔衡班”、“邓中夏班”。我们班被命名为“何叔衡班”。
何叔衡一九一三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志同道合,成为最好的朋友。一九二零年冬,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一九二一年七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在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时年五十九岁。
我们班能以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班名,这无疑是一种光荣,一种责任。因此,我们聚集在一起拍摄下了这张照片。
当然,一师三年的生活并不平静。但是,我要自豪地对我的读者朋友说,这三年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受着锻炼,在不断地成长着;即使是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和一九六零年最艰苦的生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一九六一年七月我们毕业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校,奔赴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去。我和同年级而不同班的何静国、魏要均三位平江伢子分配到了临湘县,我在临湘县五中,他俩在路口铺完小。
记得离校前夕的那个晚上,我们班的同学聚在教室里,集在东楼前的操场边,有说不完的话,有诉不尽的情,多个女生还哭出了声音。
白驹过隙,光阴似箭。唉!这也过去将快六十年了!
但是,母校没有忘记我们。不信?你看看那不同期间印出的校友录,本本都有着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母校两次大型的校庆活动,我们都受到热情的邀请。还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友会简讯》时时将我们的心与母校的心紧紧相连着。
同时,我们更没有忘记母校:重建青年毛泽东学习、工作过的老校园竣工,第一师范岳麓区枫林三路新校区的开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挂牌……无不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欣喜若狂,为母校乘着时代的快速车迅猛发展而骄傲!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
毕业后,我只要一到长沙市,就忘不了母校,忘不了我班的同学。
学校校庆的两次大型活动我都专程参加了。一九九三年,是县教育局派车送我们去的,一行四人,有县教育局副局长廖加智同志,有我校刘建国副校长和退休教师李妙基老师,我们四人都是第一师范的校友。当时,妙高峰下的校园早已经恢复当年毛主席就读时的原貌,青年毛泽东铜像广场已经建立,我在这里与我们班参加活动的十多位同学聚会了。二零零三年,是我一个人带着小孙女刘韵琴乘班车去的。这次的印象深极了。我们班一共到了一十二个同学,除长沙市的外,有殷安杰、黄少汉(照片中前排左起第五人)也和我一样从外地赶来了。庆典的会场设在铜像广场。会场庄严,热烈,温馨,与会者激情似火。有幸的是,我又见到了我们的何戈心校长,他以嘉宾的身份坐在主席台上,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有如那苍翠挺拔的不老松!典礼结束后,我们在校园里参观。只见,人流如潮,笑声如歌,拍照留影,签名留言,处处欢腾,人人激动。我们班麻烦周春茂同学 (照片中最后排右起第一人)的女婿帮忙也照了不少张,那时还没有微信,是陈星华同学(照片中周春茂左)洗出来寄给我的。
再说说我与同班同学交往的几件往事吧——
 一九六一年我分到临湘县,那时交通远远不如现在,回平江必须弯长沙市,而且还要歇上一个晚上。于是,我自然投宿一师第一附小郭明玉(照片中殷安杰左后)处。一九六二年暑假,我订了婚,经长沙市返临湘时,我还送了一张我们的订婚照给他,因为在我的眼里郭明玉正是我的大哥!若干年后,殷安杰作为常德市新华书店办公室主任来岳阳市对调检查工作,他主动要求到平江,目的就是要与我见上一面。二0一三年,我和老伴去常德市旅游,也特意寻着他看望,我们三人(此时,殷安杰的夫人已经过世)在我下榻的宾馆还照了一张照片,至今我们双方都珍藏着。
     

我常常想,友谊是一坛醇酒,年代越久越是芳香扑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据我的理解,王勃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就思想情感而言。但是,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相互沟通是相当容易的事情了。电话,微信,QQ将我们每时每刻联系在一起。我和我的同学们有了更多的交往。
这次,照片刚刚一发出,我们的第一动作当然就是寻找自己,接着就要求互猜了。任姐问:“学弟,王孝莲(照片中第三排右一,手插口袋者)旁边的那个是我吗?”“是啊!”大家急于回答。蹲在我前面蒙围巾侧脸的女同学是贺聿珍。她益阳人,当年同学们不知道什么原因给她取了个浑名,叫贺老六(鲁迅《祥林嫂》里的一个人物)。
发到朋友圈上,网友们很关心。小至我们胸前佩的布质符号,大至古井旁的说明牌。对于前者,我说是符号,现代的年轻男女一般不相信。对于后者,我连同我们在一师的生活回答得特别详细。我说,青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习、工作长达八年之久,他每天在此冷水浴。可惜,原校园整个毁于一九三八年长沙的文夕大火。仅留此井,弥足珍贵。“弥足珍贵”是说明文字的原结束语,回答的时候,我加重了语气。是的!弥足珍贵!这古井是一师历史上光辉的篇章,是全体一师人的荣耀!
我又一次一次地端详着这幅老照片,想认出每一个人。但是,遗憾得很,好多人分别至今就从未相遇过,我确实无法从照片上一一辨认出他们。不过,一师三年的生活,我们同学六十年来有限的交往,我们彼此之间的思念,点点滴滴却永远刻印在我记忆的硬盘上……
它们,时间越久,也越弥足珍贵!

作者简介  

  刘生发,中共党员,早年毕业于湖南省第一师范,从事中学语文教学40年,具有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职称。退休后,练习写作,有作品在市、县级文艺刊物或网络平台上多次发表。

图片:作者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