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伴聊剧 | 一个文艺妈妈的观剧日志

 文话童心 2020-08-08

 编前 

文话童心的童伴都都妈,是个温柔有智慧的文艺妈妈。她带领儿子都都打开戏剧的大门,从2岁开始接触儿童剧,到现在7岁已经能和妈妈一起欣赏各种经典剧目。这一切虽说是有意引导,但也是妈妈的兴趣使然。

都都妈说过:“应该追求最舒服、最自然的陪伴方式——很简单,想想我们在没有为人父母的时候,最爱做哪些事情,把那些爱好继续发扬光大,并且邀请这个小小人儿参与陪伴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用我们喜欢的生活方式慢慢影响他的习惯和品味,这就足够了。”

所以,我们邀请都都妈分享了她自己最近的观剧日志,希望喜爱看剧的文艺妈妈们了解,不需要为了陪伴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爱好,我们是妈妈,但也是最好的自己。

01

北京人艺《茶馆》

这部剧堪称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也是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一个茶馆,半个世纪,几十个形色人生,通过个体不可主宰的命运,和各个阶层之间的对立冲突,折射了从清末民初到解放前夕,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如何的内忧外患,如何的让人扼腕。

在这幅动态的民俗画卷里,不同的观众看到国,看到家,看到人。但,无论哪个角度,《茶馆》都是一个悲剧,一个想适从、想拯救却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的悲剧。在宏大的历史中,个人就像一根芦苇,只有随风摆动,精明隐忍如王掌柜,同样挽救不了自己的茶馆和自己的命运。剧终前常四爷那句喟叹:“我爱我的国,可谁爱我啊”以及王掌柜拿着腰带走向侧台自缢的剪影,在我心里越沉越深,哪怕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总是会想起作者老舍和他笔下的人物同样的生命结局。

想想今天的生活,不用再担心战火,不用受欺压凌辱,贫富虽有差距,但个体好歹有选择,有机会,有出路,而国家亦能有尊严,有主张,有未来。这种希望感,这种信仰,就是最大的救世主,会让人愿意投身其中,为着更光明的未来而做出一点贡献,这是不是好的时代和坏的时代最本质的不同?

国家大剧院莎翁经典《威尼斯商人》

02

莎翁剧绚丽的台词和思辨的光芒是其特点,有时候因为语境的关系会觉得绕九个弯说一件事的表达有那么一丢丢做作和多余,不如简洁明快得我心。不过偶尔感受一下这样的台词眩晕感,倒也是一种美腻腻的体验。《威尼斯商人》被归类为喜剧,但绝不是一笑而过的闹剧。这部社会讽刺性喜剧,事实上其主题相当正剧,歌颂了仁义、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再现了那个社会背景下人们对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思考。

侠义仁爱的安东尼奥与唯利是图的夏洛克形成鲜明对比,围绕着一磅肉的智慧交锋来展开剧情,期间穿插了好友巴萨尼奥与鲍西亚的爱情,最终智慧和善良胜出,并在宽恕的氛围里,实现了以和为美的中式结局。

不过,整部剧情里,我能理解安东尼奥的侠义,但无法认同他为一个欠债累累的朋友去追求富家女而向高利贷主告贷,如果他们之间是真的爱情,又为何需要这笔钱财的铺垫?如果只是攀富结贵,那么安东尼奥为何要无条件支持好友?

国家大剧院的话剧班底功力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夏洛克的饰演者最出彩。感谢艺绽微信公众号抽奖赠票,貌似这样的运气,只发生在我的文化生活中:)

03

以色列盖谢尔剧院《我是堂吉诃德》

这个国度,和他们对戏剧的表达方式,让我好奇。加上友人十二分的推荐,确实值得观摩。从编剧、舞美到节奏、表演,四个字:酣畅淋漓!

两个狱友,两种人生,因为狱中的压抑生活,而对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情有独钟。他们一起捧读,一起想象,一起荒唐,也一起被现实人生所打击。堂吉诃德附体的萨沙和他的桑丘,在幻想之境里威猛而有力量,积极地去承担责任,去拯救社会,去大胆地爱与恨,然后获得心灵的自由。而回到现实狱中生活,没有了责任,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梦想,这里的人只需要坐着,消耗着,亦或幻想着……

该剧最大的亮点是舞美的想象力,立体而充满变换,具有哲学思辨之美的台词堪比莎剧,又比莎翁的更触及灵魂,配戏的演员非常有戏,而两个主演则更是活脱脱的堂吉诃德和桑丘,这种就像真的在生活一样的演绎方式,让我看得痴迷。主演之一萨沙感悟说,他觉得自己没有在演,人生,本就像一个大监狱。这一句很要命,也道出真谛。

久违的骑士精神,久违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这种气质,每个人都梦想,但是很难拥有。更多是对现实的妥协,对聪明的模仿,以及那个离梦想越来越远的孤独背影。堂吉诃德可笑的言行是对过去的祭奠,和自我的坚持,当我们想把这样的人唤醒时,一请注意我们是否比他更高明,活得更透彻?二请注意我们是否有资格去评判一个人的道义和选择。

李六乙《小城之春》

04

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这部剧让爱的人很爱,不爱的人无感。熟悉李六乙坚持中国戏剧表达方式的朋友告诉我,这就是大导的风格。我想了想该怎么概括,形式越抽象,内容越丰富?!这似乎与现代人喜欢宏大叙事的视听刺激不同,他着重刻画人物内心和情感,并用沉静的戏剧风格引导观众摆脱浮躁,丢掉花招,潜潜进入戏中人的内心。

一些研究认为,西方古典戏剧理论把戏剧学纳入诗学,印度古典戏剧理论叫做舞论,而中国的古典戏剧理论则称其为曲论。三种定性能让我们想见三大戏剧体系发展的差异化。李六乙导演有着浓浓的中国式表达情结,用了很长的时间去研究中国戏曲。这部从电影改编而来的《小城之春》,用交错层叠的书籍和它们之间的开合,完成了全部的“假定空间”,演员从出场就再也没有退场,只是随着空间结构的变化转移。这些书籍堆砌的一道道壁垒,既象征故事发生的背景地,抗日战争结束后一座江南小城里残垣瓦砾的废墟,也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疏离和游弋在这疏离上深沉的寂寞。

女主卢芳(胡军的媳妇)太适合大导的戏了,她所饰演的周玉纹从始至终没有过爆发,更多在隐忍,从自我视角和旁白视角,用汩汩而出的台词,串联起故事的全部动脉。在横笛演奏的幽幽昆调中,我们看到一个在情与理之间挣扎纠结的女人,一边是病怏怏的丈夫,一边是十年前的恋人(丈夫的好友),三人战后重聚,尴尬和躁动中,那些欲说还休的“冷场”停顿,那些闪烁不定的眼神挣扎,发乎于情又止乎于礼,三个人的精神困境就像舞台上兜兜转转的假定空间一样,没有唯一出路。

该剧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就是大胆运用了古诗文里互文的修辞方法,一开始我有些不适应,如今品来却是一个妙!一个朗读者突然的打断和介入,发展到剧中角色忽的跳出剧情而大量引用宣读,《史记》《九歌》《大学》《中庸》《长相思》《琵琶行》《牡丹亭》《红楼梦》《金瓶梅》……包括卢芳好几次的昆曲唱段,一方面打破了死寂的剧情节奏,增添了无限张力和能量,另一方面如一篇评论所讲,“这些诗文片段就像合唱、轮唱、重唱、齐唱的文学交响,把三个人心照不宣的念想,折叠进古典文学的篇章”,赋予了话剧《小城之春》品味独特的戏剧样式。

如果再演,推荐朋友们去品一品很戏剧的李六乙。

— The End —

>>芝麻:从阅读到“家庭分享会”

>>诺言妈妈:我们在儿童剧里享受到的美好时光

>>都都妈:除了特长,文艺,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青青妈:妈妈只想给你做件花衣裳,没想到我们一起玩出了花儿!

>>昊恬妈妈:用儿童戏剧点亮亲子教育之路

>>跃跃妈妈:音盲妈妈也能带娃玩音乐,在音乐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