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心陪伴 | 同时进行十个兴趣班的秘籍

 文话童心 2020-08-08

双双的兴趣班有多少个?列举出来大概会收到一箩筐惊叹。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在进行的有:跆拳道、画画、小提琴、钢琴、合唱、舞蹈、科学,还有文话童心的金牌课程:戏剧课、非遗设计课、艺术通识课。

看着这份课程单,难免会心生疑虑,6岁小童怎么安排了这么多课程?时间如何规划?最重要的是,能消化吗?

双双家的兴趣班秘籍,让妈妈来一一解答。

有必要吗?

兴趣班的选择标准:不可替代性

双双的兴趣班历史要追溯到早教阶段,妈妈给小双选择的早教项目是:音乐和体能。这两项是对人一生成长都有帮助的,况且对小朋友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在音乐中做游戏和运动更快乐的事情了。

早教班的长久影响很难定论,但直接影响是显著的,双双从小接触集体环境,非常熟悉课堂活动的特点和规则,上了幼儿园以后适应很快。

三岁以后双双的兴趣班之旅正式启程了,延续了幼儿时期的思路,舞蹈是她第一个正式开始学习的课程。

三岁左右的小朋友都很喜欢跟着音乐舞动,但是缺少动作的支持,总是无法尽兴表达,妈妈的初衷是想让她能充分表达和释放自己。果然,舞蹈班的学习让双双能更自如地伸展身体,间接收获也随之而来,经常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她的乐感越来越好。

这时机缘来了,双爸大学时曾是清华合唱团的成员,当年的队友如今自己开办了一个高水平的合唱团,训练严格,水平高超,既有很多在国际上登台的机会,也会举办不少纯公益的演出活动。因为理念高度一致,四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把双双送进了合唱团。双双跟着合唱团出国、下乡,登上过金碧辉煌的音乐厅,也踏上过广西百色村庄的土地。除了歌唱方面的进益,视野也不一样了。

舞蹈和合唱让四岁的小姑娘与音乐相伴成长,学习乐器的时机水到渠成。

孩子开始接触乐器,是选择钢琴还是小提琴?这大概是很多妈妈都会犯难的问题。双双妈发挥学霸本色,详细调查了钢琴和小提琴学习的不同之处,还专门做过一个分析,有当年的笔记为证。

深思熟虑之后爸爸妈妈心中有数,给双双报了雅马哈的音乐课程,以此作为起步。初期钢琴和小提琴相辅相成,后期专攻小提琴。事实证明效果不错,雅马哈的课程进度不快,双双游刃有余,顺利过渡。而且因为课上有乐曲欣赏,课堂纪律要求严格,双双的规则意识更好了,此后再上其他的课,妈妈也从来不需要担心纪律问题。

一年以后,五岁多的双双开始跟随专门的钢琴教师进行一对一学习。与此同时,小提琴的学习也在进行,而且比钢琴还要早和深入。

音乐是爸爸妈妈无法给双双进行引导的活动,所以在兴趣班进行学习是必要的。双双另外喜欢的科学队长课程,则属于另一种情况。

爸爸妈妈都是科学家,还需要再专门去机构学习科学课吗?需要的。因为机构能给双双提供多样的器材和原料,在老师引导下进行不同尝试。家庭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双双在课堂上对科学实验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想再深入了解的话可以随时和爸爸妈妈讨论。

画画也是双双的最爱之一,她在绘画中欣赏、感受、学习表达自己。周老师的艺术通识课就是神助攻了,上完艺术课,双双对绘画的理解和欣赏就不一样了,再去看展的时候,可以和妈妈一起交流对画的感受。

总之,除了兴趣先导,不可替代性是双双兴趣班选择的第一原则。双双爸爸爱写毛笔字,书法就不必单独出去学习,早期英语学习也是家庭教育可替代的,因此这些课程都不会出现在双双的日程表上。

时间如何规划?

学会时间管理,用时间做奖励

就算是精挑细选过,但每天的课余时间总是有限的。每个兴趣班既要花时间去上课,还要抽时间练习,6岁的小姑娘怎么做到呢?

妈妈的方法是全家总动员,与双双一起进行时间管理。妈妈的日程表具体到分钟,自己的工作、双双的课程、家庭的活动,每一个具体事项所需时长,包括交通时间都标在电子日历上。这份日程表与双双爸爸共享,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大家先看日历,把时间规划做在前面,就不会出现慌慌张张的情况。

双双妈妈手机上的日程表,蓝色部分是妈妈的会议、讨论、上课时间,黄色部分是双双的活动,每一项日程都加有对应的交通时间。(图片已做模糊处理)

双双也学会了时间管理,晚上先列出都需要做什么事,累计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提前完成了,就用时间来做奖励。效果好吗?请看双双妈妈的朋友圈。

而且兴趣班虽多,也不会平均用力。不同科目之间会有取舍,比如跆拳道和舞蹈会随之年龄增长而放弃,所以现在有机会的话妈妈就会陪双双考个级,拿个证书做纪念。小提琴是要一直坚持学习下去的。如果某段时间练小提琴进入瓶颈期,全家就去看一场音乐会,既是为了提高修养,也润物无声地给双双鼓了劲。

能消化吗

妈妈的演技

兴趣班如果想有进益,一定要付出很多时间练习。依靠合理的规划我们可以把时间利用得更高效,但练习同时也是对孩子和家长耐心毅力的双重挑战。双双也是个普通小孩,妈妈怎么引导她呢?说来也简单,和孩子相处嘛,秘诀就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双双刚开始拉琴,还不成曲调,单调的音节有点枯燥。妈妈就躲在小帐篷里和双双玩“你来拉琴我来猜”的游戏。拉第一遍,妈妈故意装做听不出来,假装苦苦思索:“双双不要告诉我啊,你多拉一次好吗,我再听听。”……如此四五次,今天的练习任务就完成了。

后来双双能拉曲子了,练琴经常以演出的形式进行。妈妈报幕:有请小演员双双上台!双双就神气地来到客厅中央,把今天要练习的曲子一一演奏一遍。全家人都是双双的粉丝,献上热情的掌声。

这样就够了吗?妈妈还有妙招。

比如演奏会开始之前妈妈会建议,要不演员先排练一下吧。于是又多练了几遍。

有时候演出完了,双双本来表示无论如何也不要再拉了,妈妈在台下热烈鼓掌加喊“Bravo",演员只得返场加演一曲。

这么棒的演奏家当然是要受到观众追捧的,音乐会结束后妈妈会作为观众代表献上鲜花,家庭音乐会真是高潮迭起。

也不是每次都那么开心,既然是练琴,总有拉错的时候。妈妈指出来错误,双双有点不高兴,谁喜欢被挑毛病呢。妈妈看出来了,就和双双商量:“拉得不对是必须得纠正的,如果你觉得我的方式不好,那你来选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接受?”双双想了想:“这样吧妈妈,如果我拉高了,你大拇指向上给我比个手势,如果拉低了,就大拇指向下。看到你的手势,你不用说话,我也明白了。”

再练琴的时候,经常看到双双全神贯注,妈妈在旁边上下比划的情景。场面有点好笑,也有点感动,毕竟好好沟通,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

收获

不止现在看到的

双双爸爸妈妈都很忙。妈妈说,有空的时候很想多陪孩子,给双双选的兴趣班其实也都是大人感兴趣的,比如文话童心的戏剧课、非遗课。爸爸妈妈和双双一直是同行者,上兴趣班的过程也是陪伴的过程。在兴趣班中度过的时光,给爸爸妈妈带来的是陪伴,给双双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技能的进步。

在练习中磨练毅力和专注力,在完成目标时锻炼调节压力的能力,甚至善良和宽容,这些都是双双的收获。

妈妈讲了一件小事。去年双双所在的合唱团去广西百色进行公益演出,百色的村庄生活设施很简陋,城市里的孩子从没见过旱厕,很多孩子站在门口挪不动脚步。双双初见也吓了一跳,但是丝毫没有抱怨,转回头悄悄对妈妈讲:“妈妈,我们不要说这里不好的话。你想,如果你是这个地方的小朋友,我说你的家不好,你会高兴吗?”“我们唱起歌大家就开心了,等我们走了,小朋友可以教会他们身边的人唱歌,说不定以后他们也会去北京唱歌呢。”

有次在戏剧课上双双说到自己的理想,她说要做一个像妈妈一样,“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什么事情都打不倒,什么事都不发愁,什么事情都笑着把它做好”的人。小双双一定会有实现自己理想的那一天,到那时再回望,陪伴她长大的这些兴趣班经历,是不是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呢?

文化、故事、攻略、育儿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