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行专栏︱听懂一幅画——西方人物画(上)

 文话童心 2020-08-08

小童说

听懂一幅画。没错!——不是看懂,而是听-懂-一幅画!这么吸引人的题目,其实是咱王建南老师2018年出版的图书《听懂一幅画》的书名。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王老师已经通过文话童心平台陪伴小朋友一段时间了,之前的“将行专栏”也受到大家的喜爱。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王老师还将通过文话童心的平台,为我们讲述“一幅画”的故事。

听懂一幅画,最重要的是听!不要错过哦!

西方人物画品类繁多,其中包括肖像画和一个最特殊的类别——自画像。我们最熟悉的梵·高,生前就画了大量的自画像。今天我们着重讲讲画面上只画了一个人的人物画作品。

人物画是最早成熟的绘画种类。人渴望被记录下来,出于一种本能。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最早的人像雏形是刻在岩石上的。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给自己画像,成了统治阶级的一种特权。随着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早期擅长绘画的手艺人开始在木板和墙壁上绘画,社会分工进一步形成,直至今天的美术工作者。

印象派画家的画室

现在,假设我是一名画家,要开始工作了,目标是画人。想想我会先考虑什么事情?我为什么不去干别的事情,而选择画画?我为什么要画这个人?一般有三种答案:

一、我喜欢这个人,我愿意画他/她。这意味着没有报酬,只是获得心理满足。那么,画画是玩,是快乐,是享受。

二、我是学画画的,画人物是一种必要的训练,是学习的目的。

三、有人给我钱,让我画他/她,或者让我画他喜欢的人,这时,这张画成为一种商品,画画成了工作。大部分画家,都把画画当作自己的工作。只有完成了别人委托的任务,挣到了钱,才能有条件画自己想画的画。

画家在思考

下一个问题是:我该画几个人?

如果是自己想画的,想画几个就画几个。如果是人家出钱让你画的,要按照订单的要求,让你画几个人就画几个人。如果是让你画故事,那么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你必须画,剩下的人则由你来决定。比如画《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必须要画刘、关、张,三个人;比如画《最后的晚餐》,肯定要画耶稣和他的门徒,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这是西方人画这个宗教题材时的常识,也就是一定之规。

因此,我们在欣赏人物画作品时,可以从最简单的办法开始,数一数画上有几个人。因为画一个人的方法与画两个人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画两个人,除了画好每一个人之外,还要考虑这两个人的关系(英文relation)。画人物,就要处理好画中人物的关系。画上的人物越多,关系就越复杂,画家就越费心思,创作就越耗费时间。

好,下面我们拿19世纪学院派大师布格罗的人物画来举例:

布格罗作品

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正对着我们坐着。小姑娘6、7岁的样子。她在看书,在抬起头直视我们。布格罗画了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她穿着背带式连衣裙,双脚规矩地并排在一起,显出她是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中国人叫“明白事理”。

雷诺阿《芭蕾舞女孩》

这是十九世纪印象派代表画家雷诺阿的作品。画中的女孩侧身看着我们。她显然是先背对着画家,然后向左慢慢拧过身来,看着画家。为什么向左转身,而不是向右?没有明确答案。我估计是雷诺阿觉得这个姑娘从左边转过来的样子最好看。但是,如果浏览一遍西方绘画史上的人物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画人物身体朝向的规律。请看下面:

布格罗作品(左)

雷诺阿作品(右)

布格罗的另一幅作品,这个年龄大一些的姑娘还是从左转过身来,侧身看向另一侧。与雷诺阿的作品相比,两幅画都是美的,水平都很高。但从绘画方法上讲,雷诺阿用了经典的印象派创作方法,画上的色彩是变动的,并有明显的笔触感;而布格甸采用古典绘画技法,这是400多年前达·芬奇他们所用的方法。

布格罗继承了传统,然后再发扬;雷诺阿也继承了传统,但却更注重发扬创新。打个比方,在北京吃烤鸭。烤鸭世界闻名,由中国汉族人研制于明朝,在当时成为定都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所喜爱的宫廷美食。据说,明成祖迁都北京,顺便把南京宫廷里的烤鸭高手带去了。在明嘉靖年间,烤鸭从宫廷传到了民间。如今,我们无论在哪一家店里吃,基本都一样。而且跟古代人吃的味道也一样。这就是传统。

如果从创新的角度打分,雷诺阿就可以多得10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鼓励创新呢?还是鼓励坚守传统?两者都应该鼓励,我们赞扬的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有人会问,有没有从右边转过身的人物画?

有!

还是布格罗画的。请看:

但是从左边转身,或者说画中人物(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脸冲着我们的左边方向,这样的画还是居多。

这就是惯例,这就是西方绘画的传统。

里戈《路易十四》(左)

布歇《篷皮杜夫人》(右)

有人会好奇地问:

“有没有画家画完全转过去的人物?”

当然有!

巴齐耶1864年作品

巴黎画家弗雷德里克·巴齐耶,是印象派早期的重要画家。他的家庭富有,每年夏天都要回法国南部的梅里克自家府邸度假。在1864年夏日,他以表妹乌尔斯为模特,创作人物肖像画。

他一共画了两幅,下面一幅《粉色的裙子》成为巴齐耶的代表作。

《粉色的裙子》1864年 

此时只有24岁的巴齐耶在这幅作品中,突破了单纯的人物画局限,将人物融入景物之中,既画人,也画景,情景交融。成为西方人物画史上的一件独特作品。

有人会问:“有没有只画背影的人物画?”

当然也有!

请看:

卡耶博特《阳台上的眺望》

画家古斯塔夫·卡耶博特也是印象派早期画家中的一员。他是建筑工程师,业余时间画画,跟随着莫奈等人逐渐地掌握了印象派的画法,由业余水平变成了专业水平。在这件作品中,居住在巴黎奥斯曼大道上的中产阶级男子从阳台上向外望去,画家借此描绘了现代生活的瞬间。这是一种创新。在这幅作品中,人,不再重要,他的作用只是为了引导观众顺着他的目光去观看巴黎。

再讲最后一幅,爱德华·马奈的《死去的斗牛士》。

看了这幅画,吃惊吗?人物是躺在地上的!

爱德华·马奈《死去的斗牛士》

小结一下,作为画家,在开始画画前,首先要决定画几个人。如果是一个人,这个人在画中是什么样的姿态?是站着,是坐着,还是躺着?他/她与周围环境是什么关系?要采用什么样的画法去画这个人?古典技法?还是印象派技法?还是其他的技法?

本期专门讲了画面上只有一个人的人物画,下一期,请大家欣赏画面上人物数量更多的人物画。这些画好在哪里?画家的创作难点又在哪里?

我们下周三见!

作者介绍


王建南(将行),大学教师,英语专业,曾有多部管理类英文译著出版,如《老板的期望》《弗里德曼生活经济学》《即时制管理》《创造永远的酷—少儿用品品牌营销》《企业行动纲领》等。另有英文学习专著《大学英语词汇集成》《20个单词走天下》等出版。

近年来将事业重心放在艺术理念传播及青少年美育工作方面,曾多次为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等博物馆策划并主持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的艺术品讲解经验,深受好评。业余笔耕不辍,受《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和《北京日报》“艺术品鉴”两个栏目特邀,常年撰写艺术品欣赏及博物馆艺术类展览参观指南性文章,两年多时间已发表近百篇文章。2018年9月由东方出出版社推出以“将行”为笔名的艺术类畅销书《听懂一幅画》。

将行专栏

口罩小史

赏析:齐白石作品《红衣牛背雨丝丝》

赏析:齐白石《十里蛙声出山泉》

听给武汉的歌,学走心的写作

听懂一幅画|西方肖像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