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三国演义》谈做文

 新用户66885325 2020-08-08

读更多美文,敬请关注黄河歌者:微信公众号huanghegezhe,《简书》搜索黄河歌者。每天为您推送有特色的文章。

读《三国演义》谈做文


中国古代的《山海经》、《易经》和《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与《西游记》则被人们称为明代三大奇书。我在闲暇之余静心研究《三国演义》,不但悟到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而且对如何做文也象是开了“天眼”。

自去年六月开始写点小文章至今,几个月已经积累了25万字。虽然文采不济,但也聊以自慰,感觉这几十年真算没有白过。此文是读《三国演义》写一点自己做文的感受,和读《三国演义》谈做事、做人并称为我写的“三做谈”,写出来与众朋友共享。

一、如何读懂一本书


我们现在的阅读大多数是浅层次快餐式阅读,趋向于零散化和碎片化,读而不精,食而不化,都权当消遣打发时光,人们最缺少的还是潜心做学问式的精读细读。有时候我们也单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咬牙发狠对自己提一些目标要求,比如“每天读懂一本好书”等等。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手头那么多工作,你的时间根本不属于自己,哪里有时间去精读,除非你把读书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的必须选项。实际上读书是门很高深的学问,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述,就是把精读的重要性说到了极致。

我读《三国演义》也是如此。从开始的图热闹听评书,几遍之后,其中细节烂熟于心。又找来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音频来听,有袁阔成老先生的365回版,单田芳老先生的120版,这两部应该是目前《三国演义》里头最好的评书。袁阔成老先生风趣幽默,评书有儒者之风,演绎得美仑美奂,让我们沉醉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单田芳老先生则讲究情节动人,紧紧扣住听众心绪,让人意犹未尽。实话实说,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目前我已经听了不下十遍,单田芳的评书则听了三遍。

听评书只是兴趣,关键是坐下来研究。原先《三国演义》书籍也读了不止一遍,各种版本的都有,号称各种精装版的书籍,贵的离谱,字很小,纸张很差,并且有很多错别字,读着读着就烦了,扔到一边不管了。去年专门去书店购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国演义》一套,顺便也买了本《资治通鉴》的三国时段单册。我一边写书评一边细读,当然其中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去百度搜索一下,全部注音,明白其中含义。这种读法很费劲,常常因为一个字而打断思路。于是就下载了软件蜻蜓FM的《三国演义》朗读版,边听边读,算是解决了这个难题。

二、如何行好一篇文章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诗《文章》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把写文章弄得过于神秘,不是鼓励人人皆可成作家的导向,我坚决反对。但《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评价却是说到了根子上,以至于让我们弄不清到底哪是史实,哪是演义,这就是一个作家的高明之处。

小时候我常听《杨家将全传》,也痴迷得无可无不可。但现在偶尔细研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比如,其中第70回大宋元帅杨延昭与辽国元帅韩昌打赌击掌三个月为限破天门阵。此时穆桂英还没有出场,其间费尽周折,杨延昭之子杨宗宝终于与穆桂英成亲,穆桂英挂帅破阵,在第109回里三个月末果然大破天门阵。恰巧这一天,穆桂英生下健康足月的儿子杨文广。弱弱地问一下我的生物老师,这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相反,罗贯中老先生就高明得多。在曹操杀吕伯奢全家一段中,《三国志注》中有种说法是,“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曹操),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我直感这比较接近于史实,因为曹操当时如惊弓之鸟,不被逼无奈哪会轻易动刀当人。但罗贯中把这些演义为曹操因为生疑而手刃九口,末了还加上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经典语录。一下子就把曹操自私残忍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让你不由不信服。至于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没有几个人去追究。这样的情节很多,有些流传很广,这正是《三国演义》的魅力所在。

虽然我写的文章还很拙陋,上不了大台面,但也有一些体会,总结出来谨供大家参考。

一是站位要高。有些人写出来的文章自己总觉得没有底气,有一种拿不出手的感觉,其中原因何在?因为站位不高,眼光既没有伸展到过去的广阔空间,也没有眺望到今后的发展大势,为做文而作文,眼里就那么一片风花雪月,你你我我。生为大丈夫,当带长剑行于天下,吾室简陋,但也不妨高卧隆中而指点天下!有了这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你的文章能不有种天然霸气?

《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奇书。生于明朝的罗贯中先生,把目光延展到一千多年前。他的眼里是民生的艰难,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是对酒当歌的豪迈,是成就伟业的酣畅!生活虽小,大义为重。在平常生活中不断挖掘出共性的人性之光,我们所写的文章何不能历经年而仍熠熠生辉?

二是研究要深。我在《简书》“个人简介”上写道“耕文者苦,写作不易”。曹雪芹所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确是无数写文者的痛苦心声。我开始的评三国,全是游戏心理,自己觉得有点滴感悟,写出与大家交流。但一高中同学看完我写的一篇书评之后,讥诮地说,“学不富五车,不敢评三国”,就是善意地劝我趁早拉倒的意思。

我偏偏不信这个邪!便从网上下载下来跟三国有关的书籍,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范晔的《后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好家伙,足足上百万字!我还就不信把这些书读通吃透能写不出个十万字八万字的三国书评!

当然,我不是研究古籍的老学究,只是采摘其中观点为我所用,具体的考证是专业研究人员的事,咱不能越界。通过吸收分析比较,大体粗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主要事件,把感兴趣的一些人物事件梳理一下,成为书评,让别人不用再费笨气力去研究。

为了写这些书评,只要接触到和《三国演义》沾边的我都看看,以便形成完善自己的观点。

三是撰文要勤。看的书再多不写是没有实际效果的。有时候头脑中火花一闪时要及时记下来,现在的写作软件《简书》恰好有这个功能。有时在走路或者与别人交谈的时候,随时吸收一些东西,我的《手机之殇》《没有了母校,心系何处》就是读了别人文章有感而发马上记下来,以后再整理写出来的。

评论曹操的那几句诗:“魏武挥鞭胆气豪,用兵如神冠六韬。老骥扶枥人未老,文章金玉累世高。鹏飞万里任逍遥,千夫所指骂奸曹。若非孟德驱虎豹,万民犹被诸侯刀。”前面的四句是写完《说说“建安文学”》后加上的,使所评论的曹操形象更加丰满。虽然没有罗贯中写的诗水平高,可也是自己的原创。

时代只垂青勤奋的耕文者。在工作之余每天写一千字看起来很难,是因为你没有把写文当成兴趣和爱好。不要迷信别人如何如何厉害,关键是你没有倾心付出。坚持不懈地写上几年,你就会发现,不但你的文笔有了很大提升,你的人生态度,你的处世方式,你的工作水平,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腹有读书气自华”,从来就是一句人生至理名言。

三、如何提高文章质量

这个题目怎么绕也与前面有些重复,我只是想补充两点具体文章的写作之道。

一是学习技巧。隔行如隔山,如果不承认这点只算是个唯心主义者,写文章亦是如此。《三国演义》能够把近百年的庞杂事件梳理归纳,紧紧抓住刘备结义三兄弟的奋斗历程这条主线,读完感觉事件多而不杂乱。当然,这种写法也有缺点,就是刘备三兄弟和诸葛亮去世之后的书显得不如前面精彩。但这也过于求全责备。作者罗贯中写书的目的已经达到,至于以后的发展过程就不那么重要。

《三国演义》的写作过程中,巧妙运用了多种技巧,详略得当,承转起伏,回环倒叙,伏笔重重,假借挪移,使读者沉醉于其中而被作者思路所左右,这就是奇书的神奇之处。举个简单的例子,赤壁之战的主角是周瑜,本来没有诸葛亮什么大事,但作者运用了多种技巧,最可笑的竟然把“羽扇纶巾”这身经典装束从周瑜身上腾挪到了诸葛亮身上,使大家都以为苏轼老先生的《赤壁怀古》写错了!至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你把这些章节删掉后再看,好象对于赤壁之战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回天之力!读《三国演义》千万不要当成了正史,与正史差距还真不是一点点,可又有谁出来详细说明一下?

二是反复修改。文章写完只是完成了不到一半的工作量,大量的工作在修改中。我所写的文章修改没有低于十次的,这是对读者的尊重。错字连篇、文理不通,人家读你一回文章就如受罪,一回就彻底够了!比如我写《诸葛瑾和他的儿子诸葛恪》想搜索一首诗结尾,以追求文章的气势,但却遍寻没有。实在没有办法,不善于写诗的我只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应付了四句。后来越读越不象样,扩充成为八句,但自己总是不满意。印象里这56个字改了得有上百遍吧。“蓝田生玉少年郞,弱冠吴楚紫金梁。山越平叛睿智长,东兴用兵鬼神伤。若料身前身后事,才高安敢意气扬。可怜新城蒙心境,陨命当归捐沙场。”把诸葛恪的生平写得较全,应当说最后自己比较满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经过反复修改,慢慢便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至于能不能在写文路上走得更远,那唯有天知道!

黄河歌者结曰:

博古通今眼界高,惊世骇俗细推敲。

腾挪翻转尚技巧,千古文章涌波涛。


黄其军

        作于2018年3月13日(古历正月廿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