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生儿】国外研究指出,手背是新生儿穿刺成功率最高的部位

 Nursing小班长 2020-08-08

在医院,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科室——新生儿监护室,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呢,因为住在那里的病号基本上都是一些一出生就需要“独当一面”的小天使。

(图源:Pixabay)

但是这个科室又跟其他的监护室没有什么不同,住在里面的新生儿大多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甚至随时都有可能需要抢救治疗,甚至一部分像是极早早产儿、早产儿、低血糖患儿、消化系统畸形患儿等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因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必不可少[1]。

对于这些小病号的静脉穿刺,即使是身经百战的护士,也很难做到一针见血,常常需要多次穿刺,有研究指出,新生儿外周留置针的尝试次数平均为1.4次。然而,即使静脉穿刺成功,也要面临出现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可能。

同时,如果有幸这根留置针穿刺顺利且使用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但它的寿命也同样并不长久。我国静脉输液规范规定,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长为72~96小时,与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的推荐使用时长一致[2]。

因此,找到与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或失败的因素非常重要。在《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儿科护理杂志)上,来自西班牙的研究人员将他们探讨的关于影响留置针穿刺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发表了出来[3]。

(截图自网页)

这是一项描述性横断面研究,研究人员用5年(2013~2017)的时间在西班牙某大学医院的新生儿科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共929人。

本次研究的收据包括与新生儿有关的人口学信息和所用技术和导管相关的信息。通过马多克斯量表测量新生儿静脉炎的程度,用CRIES量表衡量新生儿的疼痛程度。

本次研究将留置针穿刺成功定义为留置针正常拔除前,无局部并发症(外渗或静脉炎)、无堵塞或意外拔管。

结果显示,静脉留置针的首选位置为手背(48.2%),其次是肘窝(20.1%),前臂(16.9%),(12.7%),最后是头皮,仅为2.0%。并且研究发现,在肘窝(50.3±33.4h)和手背(49.4±35.7h)的留置针使用时间较长。

同时研究发现,手背的一针成功率最高,为63.8%,其次是前臂(38.9%)、肘窝(34.8%)、脚(20.3%),在84.2%的案例中,头皮的尝试次数至少为3次。

(各留置部位尝试次数,图源文献)

在观察到的局部并发症中,外渗(47.0%)是主要原因,主要发生在足部(56.8%)。静脉炎(5.9%)是第二常见的并发症,前臂发生率最高,手背最低。意外拔管(4.7%)和堵管(4.0%)是其他常见的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图源文献)

研究人员在文中指出,本次研究发现的手背是最佳留置位置,且该结果与其他大部分研究结果相类似。

有趣的是,在小编查找我国有关新生儿最佳留置位置的文献中,结果却与此次研究结果不同。一篇名为《新生儿不同部位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观察》的论文中指出,在他们的研究中最佳的留置针穿刺位置为腋下静脉[1];而另一篇《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对留置效果的影响》中却指出,对于新生儿,颈静脉留置针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4]。

不过,虽然这三项研究探讨出的最佳留置位置不同,但他们均指出头皮静脉的成功率极低,不宜进行穿刺。

或许,我们可以进行一项更大范围的研究,探究一下我们国家新生儿留置针穿刺最佳位置以及相应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林超, 卓瑞燕. 新生儿不同部位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观察[J]. 福建医药杂志, 2017,39(02):159-160.

[2] 张荣梅, 王凤. 新生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35(12):159-162.

[3] Monasor-Ortolá D, Cortés-Castell E, Martínez-Pascual C,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ccess of 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in Neonates[J].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2019,47:e30-e35.

[4] 何英萍, 鞠远凤.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部位对留置效果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5(31):49-50.

原文链接:

[5] https://www./science/article/abs/pii/S088259631830530X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