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蝗虫这么贵,古代闹蝗灾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不用它来补充营养?

 历来现实 2020-08-08

这是一个容易引发“何不食肉糜”的话题。


是啊,蝗虫富含各类蛋白质、甲壳素、氨基酸,号称“飞虾”,现在是百姓餐桌乃至饭店名菜,抹上各类酱汁,无论是油炸还是烧烤,味道香鲜无比,一盘的价格没个三五十可下不来。在众多饕餮客的眼中,这可是宝贝,那么古代闹蝗灾的时候,怎么大家就那么傻,不用它来度过荒年呢?难道是没有吃螃蟹的第一个人?

古人当然也琢磨过它的吃法,因为古代中原的黄河流域,一直是蝗灾的重点关照区域,人们对这种小东西并不陌生,据统计,秦汉时期的蝗灾平均8.8年一次;到了两宋时期,三年半;元朝,一年半;明、清两代,接近三年,受灾频率之猛可见一斑。

上图为中国蝗神庙所在地区,当然可直观反映蝗灾分布

《新唐书》和《旧唐书》中都有灾民食用蝗虫的记录,烹饪方法是蒸、曝,考虑到人家本来就是饭都吃不上的灾民,你让人家拿油炸拿盐腌,油盐的来源都缺乏前提,更不用说烧烤酱了。

灾民都不是贝爷出身,人体最需要的是碳水化合物,即便是还没进化成人类的猩猩也是以素食为主,换成老吃虫子,中国先民们的肠胃肯定翻江倒海接受不了,这跟现代人偶尔尝鲜是两个概念。同理,别让张无忌和小龙女吃大白鱼活命骗了,海边的渔民在饥荒年间一样可能饿死,因为他用咸鱼到处换不来玉米饼子。

即使是拥有贝爷、张无忌、小龙女的特殊体质,这蝗灾也是趁着干旱来,很快就吃完了当地的仅有植被,互相弹着腿通通声气,转眼飞向下个目标,望着光秃秃的土地,你想吃也吃不到它们。

事实上,闹蝗灾的时候多半是干燥的春夏交接季节,很大可能性是发生在麦收之前,距离小米的收获季节更远,蝗灾来临时,农民本身是尚有余粮果腹的,蝗灾断送了他们即将到来的收获季,等到真的进入断粮的秋冬季节,白惨惨一片大地,哪里又有一只蝗虫可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