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陵游记

 袁成亮工作室 2020-08-08

袁成亮





此行可用“祭祖”“探亲”“朝圣”来概之。“祭祖”游黄帝陵是也,“探亲”观母亲河黄河壶口瀑布是也,“朝圣”探访革命圣地延安是也。西行归来,将所见所闻走笔如下,与您共享。

西行游记之“祭祖篇”:

黄帝陵

黄帝陵祭祖广场

黄帝陵距西安约165公里,位于陕西省黄陵桥山之巅。

车出西安,越过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的绿色原野,便爬坡上了黄土高原。“陕西的高原没有黄”,抬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茵茵的,乍看之下,与平原没什么区别。但倘若你将眼光从远处收回,便不难发现这绿色的原野其实也隐藏着另一番风景呢。这里的高原有很多“V”形壕沟,大开大合的,纵横交错,甚有气势。大开之处有百余米,大合之处则密不塞指。不似寻常所见的沟壕,底部总有一条陕小的水道或旱道给人以“天无绝人之路”的心理宽慰。

出了高原,又穿过几道山岭,便来到此行第一站:黄帝陵。黄帝陵也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世称“天下第一墓”。

说起黄帝陵,不能不先说一说黄帝。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创文字、定算术、合音律、造舟车、制冠冕,又合炎帝、败蚩尤,统一华夏。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黄帝也因此被奉为造文明,奠基华夏的人文始祖、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像

当今各地争抢名人之事层出不穷,黄帝自然也不例外。除了陕西桥山黄帝陵外,河南灵宝均也有一座黄帝陵。听导游说两地为了争得黄帝陵的“正统”地位曾一度闹得不可开交,最终上面拍板,将陕西桥山黄帝陵作为中央政府祭祖之地。

轩辕庙系游览黄帝陵首经之处。跨进轩辕庙大门,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柏映入眼帘,这无疑是传说中的“黄帝手植柏”了。树高约二十余米,胸径约十米开外,虽然沐浴五千年的风风雨雨,目睹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至今依然苍翠挺拔,冠盖蔽空,枝繁叶茂又似虬龙在空中盘绕,气势非凡。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唯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世人誉之为“世界柏树之冠”。1998年12月9日,“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也将它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

黄帝手植柏

距黄帝手植柏数米处便是有名的“黄帝脚印石”。导游介绍说,这对“黄帝脚印石”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公里的周家洼村。那脚印长52厘米,可以想见传说中黄帝身材之高大与愧悟了(其实,后世所制黄帝脚印之大也体现了炎黄子孙对黄帝的敬仰之情)。看着这双大脚印,我不由得想起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行走在北京上空的那双大脚印。从黄帝的大脚印到奥运会的大脚印,斗转星移,走过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历尽沧桑,几度荣辱,今又辉煌,真使人感概不已。

黄帝大脚印

看完黄帝脚印石,信步进入数米开外的碑亭。亭中有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蒋介石等为黄帝陵题写的手迹碑文。碑亭外还有香港回归碑、澳门回归碑等。这里没有同室间的刀光剑影,有的只是驱敌于国门之外的英雄气概;这里没有党派之争,有的只是炎黄子孙的的共同心声:万众一心,强我中华!

黄帝陵碑亭

出了轩辕庙,乘电瓶车行过一段山路又登上一百七余台阶,便到了黄帝陵墓所在地。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嘉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传说118岁的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衣襟、靴子和宝剑都拽下来了。为了纪念黄帝,臣民们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

黄帝衣冠冢

黄帝衣冠冢前有一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之祭亭,内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前正南有一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距黄帝陵不远处,伴着震天的锣鼓,一场祭祖活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听导游说这样的场面一天要上演很多次。

郭沫若手黄帝陵 汉武仙台

游览黄帝陵大约花了1个半小时,临别尚有兴意未尽之感。虽然黄帝只是个传说,然而这些传说一旦与黄帝手植柏、黄帝大脚印、衣冠冢等实物相融合,便使人有了具体而微的感觉,心中对炎黄祖先庄严神圣敬仰之情也油然而升……。

附: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一九三七年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