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洱茶地理标志,开始受欧洲保护!但是…

 互利互读一辈子 2020-08-08

这篇是「多聊茶」第肆佰肆拾贰篇常规文

普洱茶与天津栗子

2020年7月21日,欧盟理事会正式发布公告,授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该协定是欧盟与中国之间签署的第一份意义重大的双边贸易协定。

该协定的核心内容,就是确保首批来自欧盟和中国的各100个地理标志,在对方的市场上得到保护。

而在首批受欧盟保护的100个地理标志当中,茶叶种类最多,占了28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安溪铁观音、霍山黄芽、英德红茶、普洱茶等中国名茶都位列其中。

但在“普洱茶”地理标志的产地一栏,写的竟然是“云南普洱”。


普洱茶,真的是云南普洱产的吗?

一般情况下,地理标志需体现出商品与产地之间的强关联关系。所以在我国地理标志,基本采取了“地名 产品名称”的命名方式。

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山西老陈醋”“五常大米”“绍兴酒”“福建乌龙茶”等地理标志,就都是该种命名方式的体现。

顺着这个逻辑,“普洱茶”地理标志似乎在暗示消费者,该茶就是云南普洱所产。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008年5月13 日,“普洱茶”地理标志获准公告(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批准公告2008年第60号)。

2008年6月17日,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GB/T22111-2008)。该份国家标准,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所划定的区域,除普洱市之外,还包含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彝族自治州、临沧市等十一个地区。

由此可见,现如今的普洱茶并不都是普洱市所产。那么“普洱茶”地理标志,这样命名显然也就不合理,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那么普洱茶,又因何得名呢?

陈宗懋主编《中国茶叶大辞典》中“普洱茶”词条的解释如下: 


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原思茅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自治州)所生产的,集中于普洱府所在地(今普洱县)销售的,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

由此可见,普洱茶一名中的“普洱”二字指的是原普洱府。

那么“普洱府”又是哪里呢?

根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普洱府”词条记载:

清平云南。分车里宣尉所辖江内六版纳地置普洱府。隶云南省。民国废。

我们可以看到,“普洱府”作为地名已是清代的事情了。民国时期,“普洱府”的地名就已废除。普洱府与如今的普洱市,也完全不是一码事。

那么,在如今早已没有“普洱府”地理区划的情况下,“普洱茶”又如何能够完成“指示商品产地来源”之作用呢?

退一万步说,“普洱府”的行政区划就算仍然存在,也不可以指示这种茶的产地来源。因为当年的普洱府,根本就不是普洱茶的生产地,而是普洱茶的集散地。

现如今,直接把“普洱茶”地理标志的产地一栏填写为“云南普洱”,显然是不了解普洱茶的历史与文化了。

露怯,就在不知不觉之间。

其实日本有一种美食,与普洱茶的得名方式十分类似,那就是天津栗子。我去日本东京,常住在离着银座不远的京桥商区。

那里的地下商店街,就有一处贩卖“天津栗子”的小摊儿。一个玻璃罩子里,扣着刚刚出锅的糖炒栗子。

每每经过,那种甜腻温热的香气一个劲儿地往鼻子里钻,总让我有一种在北京街头的错觉。

实际上,这摊子上用的是日本本土的栗子,个头比咱们华北的板栗要大很多。至于炒栗子的人,也是如假包换的日本老哥。

过去一问,敢情这位老哥都没出过国,更甭提去中国的天津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卖的栗子要叫“天津栗子”呢?

其实也不止这位老哥,全日本的炒栗子的招幌上,几乎都写着“天津栗子”四个大字。这种天津栗子的扬名,与天津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有着很大的关系。

晚清以来,天津和朝鲜、日本开通了海上航路。糖炒栗子,就顺着这条航线传播到日本了。

那时候自天津港赴日的人们,出发前总要买些零嘴,用以打发漫长的旅途。糖炒栗子,那是华北地区常见的小食品,自然也是港口上热销的商品。

一路边剥边吃,不知不觉也就抵达了日本。剩下的半袋栗子馈赠接船的亲友,也是不错的伴手礼。

久而久之,糖炒栗子这种进口食品的甜美征服了日本人的味蕾。本土上便也开始有人仿制了。由于最早都是天津港出发的人带来的,便也就叫了天津栗子。

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故事。

天津栗子,不是天津的栗子。

普洱茶,也不一定是普洱的茶。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茶经新读》、《中国名茶谱》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