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二十三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邈思遐想 2020-08-08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中唐·岑参·五言绝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拼音版:

qiáng yù dēng gāo qù,wú rén sòng jiǔ lái。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yáo lián gù yuán jú,yīng bàng zhàn chǎng kāi。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介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作者介绍]


岑参(公元715—770年,一说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整体赏析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

方虚谷云:悲感。

《唐诗广选》:

顾华玉曰:妙在二十字中备见题意。

《唐诗直解》:

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而庵说唐诗》:

此诗以看菊为主,登高为宾。

《诗境浅说续编》:

花发战场,况未休兵、谁能堪此?嘉州《见渭水思秦川》诗云云、亦思乡之作。心随水去,已极写乡思,而此作加倍写法,感叹尤深。

佚名
赏析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国古代有登高览胜、饮酒赏菊的习惯,这确实是很有意趣的事。但佳节思亲乃人之常情,登高远 眺思乡之悲怀易生。所以,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 萸少一人”才引起了无数作客异乡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岑参这首诗写的也是“九日”即重阳节,流露的也是思 乡的情怀,但由于作者处在特定的环境——战乱年代,行军 途中,因此写得沉郁细腻,独出机杼。
        作者下笔不凡,在“登高去”前冠以“强欲”二字,“强”是 勉强之意,“欲”是有此想法。连登高之想都是勉强的,其心 境之郁闷、情绪之低下可以想见。下面一句似乎是对这句的 回答:不愿登高是因为无人送酒助兴。这句用王弘重阳节给 陶潜送酒,供陶潜一醉的典故。显然,此句似答而非答,仅仅 是无朋友对酒,也不应该没情没绪到“登高”而至“强欲”的 地步。后面两句才是对首句真正的回答。“遥怜故园菊”分两 层来看,先看“故园”二字,作者的家乡在湖北江陵,而这句 中的“故园”诗题中已明确告诉我们是“长安”。指长安为故 园,我们不排除作者有家小寄顿长安的可能,然而心系君王 之念更加显而易见。这一句寄托了作者战乱年代沉痛的家 国之思。再看“菊”,以这一景物扣紧诗意,笔墨落在“菊”中, 意却在言外,思绪萦系应在人、家、君、国。最后一句,用一 “应”字作推测之想,细腻入微,菊伴战场开,不离特定环境, 不离重九景物,无一露语、壮语,而是在抒情炽烈处作一顿 挫,反而更使人觉得蕴藉沉痛。
        这首诗起句藏问于述,后三句分两层回答,层层推进, 布局严谨缜密,抒情含而不露。读之如嚼橄榄,其味无穷。

佚名
赏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此诗题下原注:“时未收长安”。长安是至德二载(757)九月收复的。这年六月,岑参被任命为右补阙,九月,随肃宗在风翔。题中的“行军”即“行营”,“九日”指九月九日。所以,这首诗当作于至德二载重阳节。

古人逢重阳有同家人一起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习惯。此诗首言“强欲登高去”,一上来就明点题中“九日”二字。但说“强欲”,则又为不能欣然登高而感叹。读者若问个“为什么不能?”那么,深藏在这一句中的“思长安故园”的题旨也就显露出来了。次句“无人送酒来”承上补充不能登高的原因,而为什么无人送酒?这又暗含“时未收长安”和亲友远隔等因素,并以此启导后半篇。以上两句,貌似平平道来,可是其中包孕着无边的波澜,词句的措用又能丝丝入扣,这是岑参构思、造句的功夫所在。第二句中的“送酒”用陶渊明故事。《南史·陶潜传》:“(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丛菊中坐久之。逢弘(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岑参反用其事,意思是说:自己今年的重阳节过得远不如贫寒的陶渊明那样惬意。这个典故用得通俗、自然,使人不觉得在用典,达到了古人用典故的最高境界。

第一句说不能登高,第二句说无酒,第三句说故园菊难见——一句跟一句地下来,把个重阳节描写得没了一点情绪。第三句由一般的菊花联想到故园菊:“遥怜故园菊”,作者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长安,于是在诗的构思上出现了两个飞跃:一是对家人的怀念被具体化为对故园菊的怀念,增大了形象性和可感性;二是由此逼出“应傍战场开”一句,使重阳诗赋中屡见不鲜的思乡内容超越出个人恩爱的小圈子,同国家民族的不幸联系起来,这是此诗不同寻常的地方。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花发战场,感时溅泪,况未休兵,谁能堪此?嘉州另有《见渭水思秦川》诗云:……已极写乡思,而此作加倍写法,感叹尤深。”乡思之能够加倍,这是一般手笔不可企及的。

这首诗的用字也极有讲究。比如首句用“强欲”(“强”作勉力讲),既表达极欲登高销忧的愿望,又说明因愁思太重而终于不能登高的实际,当我们读过后两句,知道这愁思主要来自对平定叛乱,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期待时,“强欲”二字的分量就显得更重了。再如末句的“战场”一词在渲染思乡的程度,拓宽诗篇的主题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战场”之前,诗人又着一“傍”字,则活画出故园菊危险的处境和凄凉、孤单的情态,通过这丛菊花,我们似乎还能看出作者及家人的影子来。

佚名
赏析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佚名
赏析

此诗是岑参登高思乡之作。唐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岑参随肃宗由彭原(今甘肃宁县)行军至凤翔(今属陕西)。这首诗大约是岑参于重阳节在凤翔所写。当时尚未收复长安。

首句“强欲登高去”,劈头一个“强”字,起笔就写出了作者在战乱中忧虑国事之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登高”二字,紧扣题中的“九日”,点明时间当是重阳佳节。重阳登高,饮酒赏菊,本是民族传统,但在这国家危如千钧一发的严酷现实中,自己又怎能有这样的雅兴呢? “强欲”二字,进退曲折,不难看出其中浸透了对天下乱离之忧思。

“无人送酒来”句,承前而来,因登高而思酒,却无酒可饮,语极悲慨。此处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载,有一次陶渊明重九赏菊,因无酒可酌,便独自闷坐,良久,王弘送酒来,才大醉而归。此处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也勉强从俗登高,却无王弘那样的人送酒助兴。“无人”二字,语愤情悲,不仅暗寓“行军”之特定环境,而且有才不得施的孤愤和伤时忧国的情思。

第三句直抒对故乡的思恋之情。登高未必伤情,只是遭逢战乱,兵革未息,又目睹苍凉恢廓之秋景,诗人便想到了铁蹄下的长安,想到那断墙残壁间依旧怒放的菊花,生出无限忧思。“遥”字,写诗人因思乡之切,只得借登高望远以表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怜”字则对景伤怀,借菊花以传情达意。寥寥数字,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诗人伫立山端,翘首故园长安的思乡图。诗人登高望长安,渴望收复故土的肝胆情志,蓄势已足。末句“应傍战场开”,承前而来,一气运转,以想象之辞,运之以雄壮之笔,升华了主题。对故园黄花,本可有多种遐想,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诗人却偏设想它“应傍战场开”,不独写出了当时乱离的时代特点,且尽脱窠臼,展示了诗人豪壮的胸襟。

艺术的联想和想象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制约的,岑参如果没有经历战乱,没有从军多年的经历和杀敌报国的壮怀,就不可能有“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寄语。此一结句,用的虽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却有景有情,寓意深长。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