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味地理】立体的草原,你见过吗?

 沐沐阅览室 2020-08-08

导读

绿草、河曲、牛羊、牧人……往往就是大家印象中的草原模样,之前我们曾说的“鸡皮疙瘩”不过也是一片大草原上的局部特征。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景观立体的草原,这会是怎么样的风光?伊犁河谷的喀拉峻草原会满足你尽可能地想象。

1
喀拉峻草原在哪里?

喀拉峻草原位于新疆伊犁河谷的特克斯县境内,是西天山向伊犁河谷的过渡地

带。

“喀拉峻”是哈萨克语,“喀拉”有深色、浓郁和辽阔的意思,“峻”形容茂密的样子,从字面上理解,“喀拉峻大草原”可译为苍苍莽莽的草原。

这里海拔在1305-3957米之间,东西长89公里、南北宽32公里,是典型的高山草甸草原。

这里降水丰富、气候凉爽、土质肥厚,十分适宜牧草的生长,生长有上百种优质牧草。

2
什么是“立体草原”?

什么是立体呢?立体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意思。常用的组合词语有立体感等。

那喀拉峻草原怎么就立体了呢?首先我得回顾下我们常看到的“平面草原”:草原地形起伏小,地貌景观单一;草原植被以草为主,没有层次感;草原色调以绿为主,色彩结构也很单调。

1.立体在地形

很多人对草原景观概念的建立,是来自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歌描绘。而喀拉峻草原的立体在于我们从空间上眺望,它并不是一览无余,而是高低起伏,这就给草原增添了韵律,赋予了明暗变化的光彩,从平坦变得变化,从单一变得丰富。

2.立体在景观

草原的景观往往是草原、牛羊的组合,这些景观喀拉峻草原也有。这里,牧草的覆盖率占草原的90%—100%,草层高度达65—100厘米。每年6月中旬到9月中旬,是喀拉峻草原的黄金季节。这时,特克斯、巩留等县约20万头牲畜都转场来到这里避暑抓膘。

但更独特的是,喀拉峻草原依托其变换的地形,将草原、雪山、冰峰、森林、河流、峡谷、温泉等景观错落交叉布局,交织出了不同景观的层次变化。

3.立体在色彩

每年5月,玫瑰紫色的报春花在草原上遍地开放。紧随其后的是金莲花、银莲花、百里香、青蓝、乌头、老鹳草等多种野花争相吐艳。这些野花可以持续开放一两个月之久,将草原“装扮”成一个五彩的“空中花园”,也为喀拉峻赢得了“五花草甸”的美誉。

4.立体在人文

我们从时间角度去剖析,就会发现喀拉峻草原存在的历史,它是用古村落、古墓、草原石人等文化遗产,钩沉出上千年的历史风貌。这比很多主打自然风光的草原多了份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

《中国国家地理》曾评论到:“它颠覆了一般草原给人带来的色彩单调、景观单一的审美‘疲劳感’,呈现出以喀拉峻为代表的山地草原美学,从而定义了一种草原新景观——融合不同时空与色彩,并且易于观赏的‘立体草原’景观”。

3
什么会成为“立体草原”?

1.地形与气候

(中国国家地理)

喀拉峻草原是天山山地草甸草原典型的代表,其海拔在1820米到3910米之间,区域内最大相对高差达2090米。海拔高度差异大。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降雨充沛,所以植被垂直带明显。在海拔3400米以上是高山裸岩,向下便是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云杉纯林、云杉阔叶混交林、野果林、低山草甸到山地草原等多种景观带。

相对较高的海拔高度和独特的天山气候,形成多种景观,自然给人以时间和空间上的“立体”画面。

2.夷平面的地质产物

夷平面,是由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比如河流所携带泥沙沉积造成的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准平原等。地球上的山脉在形成中都有“隆起—夷平”的过程,天山也例外。天山夷平面就是在古华力西褶皱山脉的基础上,在地壳相对稳定条件下,经中生代、早第三纪的剥蚀夷平,而后在晚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被抬升到不同高度。

由于新构造运动的不断作用及天山独特气候的影响,夷平面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差异明显,从而导致天山广泛发育了三级夷平面(从山顶往下,分别是第一、二、三级夷平面)。

(天山三级夷平面示意图)

喀拉峻草原便是天山山系二、三级夷平原分布最典型地区,也正是成为新疆天山面积延伸最广的山地草甸草原带的原因。喀拉峻草原被侵蚀切割之后,浑圆起伏的坡顶恰似人体曲线,因此这里的草原又被形象地称为“人体草原”。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天山的三级夷平面就像是三个连续的台阶,它们地处不同海拔高度,冰川、雪原、森林和草原交替出现。其中二、三级夷平面也是优良的高山夏季牧场,喀拉峻的高山草甸主要就位于天山的第三级夷平面上,这些平坦、开阔的夷平面也是人类极佳的观景平台。

3.人类活动

喀拉峻草原位于伊犁河主源,也是最大支流特克斯河河畔,这里两岸水草丰茂,秦代以前便有牧人居住,一直延续至今。当前主要的哈萨克族为这片土地更是增添了游牧文化的独特风味。而且这儿曾经还是乌孙古道的途径之地哦,是古乌孙国的夏牧场,被称为“王的草原、人间净土”。

供稿:杨蔓婷

图片源于网络和部分文字源于《中国国家地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