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张俊琴|捡拾一度丢失的理想

 新锐散文 2020-08-08

东方散文冬季版



捡拾一度丢失的理想


某天,偶然有个人问“你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又是什么?”听到理想这两个字我不由愣住了,理想----,多么遥远的词语,我也真的忘了我曾经的理想是什么。

小时候,在学前是没有理想这个概念的。年龄太小了,如果有理想的话,也仅仅限于口舌之欲,在那个贫瘠的年代,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天天就盼着过年,能有新衣服穿,能吃上顿好饭,这是我小时候学前的理想。

上了小学,就开始接触到理想这个名词了。七十年代,精神生活十分贫乏,我没有一本课外书,父母每天在忙忙碌碌地工作,能够一日三餐让我们吃饱饭就万事大吉,也没有与我们探讨过今后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但四年级时,有一天班主任兼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做作文,题目就是《我的理想》,两堂课的作文时间,我整整思索了一堂课,因为搞不清楚我的理想究竟是什么?父亲是有文化的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机关勤勤恳恳工作,但在十年动乱之中战栗不止,后来就被排挤在权力之外,每日苦闷不已,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母亲是一名工人,虽然每天很忙,经常加班加点,操持家务,但快快乐乐,我觉得就做工人吧,挺好的,所以,我平生第一个理想是做一名工人,操作着大型车床在明亮的工房工作,同学们的理想五花八门,大部分是科学家,也有军人、作家等等,同学丹的理想很特别,只有她是今后做一名农民,老师当场表扬了她,说她的理想很伟大,我听后很羡慕,但想想做农民要种地、除草,关键还要施肥,虽说让老师表扬是件骄傲的事情,但还是坚持工人的理想吧。同学丹后来也没有做农民,她成了一名银行职员。

初中时,在我心中又一次对理想进行了憧憬。我上的学校比较注重素质教育,校园竟然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在这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古典诗词,小说、文学等书籍,经常与同学们津津乐道于“千古名句”,更重要的是学校开设有美术课,代课老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我们跟着老师学习了素描、水彩画等基础课,还出去学着写生,家里人对我绘画特别支持,哥哥给我买了画夹、水彩盒、水壶、画笔等等,我对绘画充满了兴趣,特别是古代的仕女图,但正因为对绘画的兴趣太高,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我经常在某些文化课上趁讲课老师不注意自行绘画,不亦乐乎,有一次在课堂上埋头绘画,身旁一帮同学在闲聊,忽然听到同学辉自豪地说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地理学家,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听到辉的话,想想我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那就做一名画家吧,说实话,很佩服同学辉的理想,自我感觉他的理想很伟大,同学辉后来也没有做地理学家,高考时考的计财学院,现在是一名煤矿干部。

高中时,已经划分重点学校,我未能考上重点高中,灰溜溜地从属于重点中学的初中学校退出,来到一所普通中学的普通班,清贫的家庭、老实的父母实在不能为我解决工作问题,当时除了考上学校,我别无选择,曾经的画家理想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阴影下匆匆学习,考上学校就是我高中时的唯一理想,也是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整整三年我没有拿过一次画笔,背水一战、又幸遇良师,三年后终于考上一所中专学校,理想之花如愿开放。

大师王尔德曾说过这样的话:“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我们想要的。”那时候,考上学校意味着稳定的工作,所以两年的中专生活过得散漫而又无知,再没有触碰过理想这个单词。

之后,工作、结婚、生子----,除了看看消遣读物,没有再看过有意义的书籍。我结婚时,好友君刚大学毕业,不安于在本地工作,一门心思准备考研究生,工作后再考研究生困难重重,又要熟悉新的工作,又要紧张地复习参加考试,虽然也曾“三更灯火五更鸡”,但天不遂人愿,研究生的理想未能实现,从此在本地安心生活,现在是一名老师。我则从君的身上更加感受到安逸生活的诱惑,一耽多年,渐渐地,孩子长大了,开始升小学、入初中,上高中、奔大学,孩子的理想就成了我的理想,我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更别谈理想二字。

多年之后,我收拾地下室,看见了曾经的画笔、画夹,上面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我把灰尘轻轻拭去,回忆起我曾经的理想,试着再去绘画,但笔力真的很笨拙,不由想起以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日不练,手生脚慢;二日不练,功夫丢一半;三日不练,成了门外汉。”我岂止丢了三日,是整整三十年,更可怕的是,我发现不再对绘画怀有浓烈的兴趣了,我曾经的理想已经被岁月的河流冲走了。

有人说: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的规划未来。所以树立合适的理想是个必要的事情,杜士扬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彻彻底底的了解自己人生的追求和梦想,并依托自己天性的才华,让自己的梦想得到实现,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彰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一生都在丢失理想,还好,现在我知道了:“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从此,书不离身,短短的两年时间,阅读了十几本书,《南渡北归》、《人间词话》、林达系列等等,古典、现代、前沿的书籍伴我从黎明到黄昏,“香茗一杯清心智,诗书四海任我游”,“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缸午夜香”、“红泥小火炉,寒夜契柯夫”、“坐拥半壁书,情聚古今事”……,尤袤在《随处堂书目》中曾说:“书饥读以当肉,寒读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与书相约,情定后生,这是我现在的生活写照,也是我后半生的理想。经过岁月的砥砺,我终将明白理想的珍贵,细心呵护其成长、开花,但愿花开艳丽、花开灿烂。





作者:张俊琴,微信名:朝花夕拾,山西长治市人,金融工作者,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读书运动。青春是心境,不是年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