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层领导力提升的思维策略

 学习一生 2020-08-08
中层领导力提升的思维策略

中层干部是学校行政网络执行系统的核心,不仅需要“上传下达”,还需在不同处室间左右联通,有时候甚至还要应付各类临时任务。不管身处哪个岗位,学校中层都是一个事务型强于研究型的角色。在学校的繁杂事务中,中层干部如何凸显自身在学校发展、团队进步等方面的价值?这离不开其领导力的提升与发挥。中层领导力提升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但我以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思维入手。

关键要建立正确的“领导思维”

谈“领导力”,我们需要充分地解读“领导”一词。不少管理学研究者喜欢拿“管理”与之比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过:把梯子正确地靠在墙上是管理的事,领导的作用在于保证梯子靠在正确的墙上。从这句话去理解,“管理”是一种确保执行过程的正确性的行为过程,体现了一种线性的单向思维;而“领导”则需要在正确的价值判断基础上正确地执行,体现了复杂的立体思维。学校中层干部要想提升和发挥自身的领导力,成为一个主动思考和积极作为的“领导者”,而不是机械的学校事务的“管理者”,清晰地辨别“领导思维”和“管理思维”至关重要。

“领导思维”与“管理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实际工作中对“事”、对“人”的不同态度。前者往往认为做事的关键在于“人”,要通过“事”来锻炼人,工作既要“成事”更要“成人”,眼中既有事,更有人;后者关注更多的是“事”,眼中只有“事”,将“成事”看成核心目标,眼中只有事,没有人,且常常将“事”流程化。在学校特殊功能(主要任务是创设环境教育人、培养人)的框架下,学校中层干部更应是“领导者”的身份和角色,须具备“领导思维”,在唤醒、激励和鼓舞中既成就他人又成全自己。换句话说,中层领导力体现在“成人成事”之上,其背后隐藏着的是“领导思维”。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学校中层干部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处理工作。因而,中层领导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领导思维”。

五种思维策略

“领导思维”是中层领导力提升总的指导思想,它是一个宏观的、上位的思维观念。而在具体实践中,学校中层干部的工作情境是纷繁复杂的,必须将“领导思维”化为具体的思维策略,才能真正指导和支持学校中层干部的工作,促进中层提升和发挥自身的领导力。具体而言,中层干部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思维策略。

“支持思维”策略

支持什么?怎样支持?细分之,学校中层应从每项工作的目标出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支持”:一是要有足够的“兜底支持”(或称“应急支持”),即在推进管理任务、执行工作时,学校中层要能够随时为教职员工解决其所遇到的疑难杂症,甚至在工作执行不下去时推出预备方案,以确保工作目标的达成。二是要有充分的“策略支持”,即在执行任务的预备阶段和执行过程中,及时提出工作要求及配套策略,确保任务始终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三是要有持续的“动力支持”,学校里的很多工作都是坚持了才可能有收获,中层干部持续的“动力支持”不仅表现在对学校工作的持续关注、引领和督促上,还体现在对目标和信心的坚定上。运用“支持思维”策略替代对师生的行政权力管理,有利于收获师生的信任,提升自身影响力,产生追随效应。

“终点思维”策略

“终点思维”,也可称为“愿景思维”,即对每个工作事项预先做一个细致的愿景规划,尚未设计和执行某一活动前率先明确任务完成后的“样子”和“标准”,“样子”越形象越好,“标准”越明确简单越好。比如,我校政教处在组织设计“百日誓师”“毕业典礼”等活动时,就围绕“让活动成为学生一辈子的美好回忆”的目标,深入地思考、讨论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怎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记忆一辈子、在毕业班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的学生更喜欢什么等问题。在“终点思维”的引领下,一个个问题都直接指向学生,服务于学生当下的需求。给每个工作事项提前画好“靶子”,将为进一步设计执行路径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便于在完成后回头分析其完成情况。“终点思维”,展示了中层干部对学校工作的设计和规划能力,既有利于指明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执行标准。

“过程思维”策略

在组织工作讨论时,中层干部可要求自己和部门成员多角度地预演任务执行的全过程,找出每个环节的关键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确定最佳的任务执行方式和突发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实时予以监控,这便是一种“过程思维”。“过程思维”,至少包括事务执行前的工作流程、出现意外的预备流程和执行中的过程管理三个方面。为了确保学校大小事务都能够高质量地落实,达到“以事育人”的目的,中层干部在设计各项活动时,需要针对理想状态和可能出现的意外设计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工作方案,特别是执行流程。工作越复杂,预备方案就需越多。对此,中层干部既要给自己或部门成员充分描绘工作愿景(“终点思维”),又要充分提醒预估困难,交替地运用“升温策略”和“泼冷水策略”。执行中的过程管理,则需遵循“PDCA循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处理)工作法则。“过程思维”是否缜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层工作能否有效落实。

“关键要素思维”策略

学校业务繁杂、头绪众多,但很多事务又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要素。对于越系统或越复杂的工作,前期越离不开对关键要素的筛选和分析;而对关键要素的分析越充分,后续的工作也就越容易开展。中层干部的工作亦需要这种“关键要素思维”。中层干部要想捕捉住工作中的关键要素,除了要加大比重去分析所处理工作的目的、性质、服务对象、关键环节等问题外,还可借助“鱼骨图分析法”等分析工具,聚焦工作重点,明确关键问题的重要性、可行方式和影响要素等。“关键要素思维”策略的运用,有利于中层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脱身,能够协助中层干部跳出烦琐纷乱的事务,提高工作效率,高质量地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中层干部形成敏锐的判断力,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把握学校的各项事务。

“平衡思维”策略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组织结构中,总会存在全局利益、团队利益、个人利益的矛盾关系。这就离不开“平衡思维”了。在工作过程中,中层干部也不得不思考诸如“和尚挑水”“和尚分粥”的问题,做好各个主体、各个层面的利益分析和平衡。比如,平衡好自身的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主业,而管理又事关学校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二者若有所偏废,就容易形成中层干部个体成长的“长短脚”问题。平衡好教学与管理的关系,实际上在平衡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当然,二者并非矛盾对立关系,反而是相辅相成关系——中层干部的教学专业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在管理中产生示范引领效应;而管理能力越强,也越能让中层干部从繁杂的工作中跳脱出来去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又如,在团队工作中,平衡好“威权”和“赋能”的关系。中层干部往往是学校不同处室、部门、年级的负责人,在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力。在传统团队管理中,团队成员分布如金字塔状,领头人常常处于权力的中心,这样的管理形态妨碍了团队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新型的团队管理方式,应如飞行的雁阵,按照不同工作任务,其领头人会随之变化,团队成员按不同的分工或所掌握的技能,同时扮演着“主角”“配角”等角色,最佳地发挥工作参与热情、创造力和执行力。因而,中层干部要掌握平衡自身“威权”与成员“赋能”关系的艺术,既能在全局工作中发挥团队责任人的引领作用,又能在具体工作中赋予团队成员以权限,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综上,中层领导力应在“领导思维”的引领下,借助“支持思维”“终点思维”“过程思维”“关键要素思维”“平衡思维”等策略工具,建立起纵向、横向的影响力,在成就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同时,成全自身领导力的提升。

中层领导力提升的思维策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