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选粹】王轶智|朋友圈文学的沉思

 新锐散文 2020-08-08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朋友圈文学的沉思

王轶智

(一)

据统计,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11亿。依赖智能手机起家的微信,从2011年诞生,到现在还不到七年,活跃用户数据说已经接近9亿。生活中,毫不夸张地说,手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电器,微信成为了最重要的即时通讯工具。我们可以不用它聊天,不用它传递信息,不用它作各种炫酷,你很难坚决地说:我今天一天没有打开过微信。不能,绝对不能,起码绝大多数人不能,你不发言、不发朋友圈,不代表你没有通过微信窥视朋友的生活。

微信形成的生态圈,就象雨后的蘑菇圈,没有征兆地爆满你的视野,把你埋没,把你变成满山满坡中的一个。由于某种原因,聚合成群,由于某种目的,创立公众号,不知不觉,我们成了微信朋友圈中的一分子。文学类的公众号,就是其中的一面山坡,文学群就是其中的一个圈子。

微信改变了生活,当然也在改变着文学。如果说,书刊文学是庙堂,只能仰视。网络文学是江湖,大侠们能够横冲直闯,小喽啰还可以摇旗呐喊。那么,微信文学就是世井,任何人都可以吆喝几声,只要有朋友,就可以赢得关注和喝彩。

微信平台文学,是大众文学。高高在上的文学走下神坛,每个人会动笔写字的都作着灿烂辉煌的文学梦,都享受着被人崇敬赞赏的荣光。一时间,漫山遍野都是作家。你身边整日沉默无言的同事,可能写出了一篇幽默感十足的小文,整日与你饮酒神聊的朋友,竟写出了充满哲理的思辨文章,一身疲累的上班族、务工族抱着孤灯为谋篇布局而沉思冥想,夜半归家的商务人、企业家竟会伏身案桌为遣字造句而彻夜不眠。

微信平台文学,多数是圈子文学。作品在朋友圈里展示,靠朋友转发支持转发,文友们互相点赞打赏。如果不作这些,你的阅读量可能会可怜地令你落泪。在微信文学圈中,你注定既是作家,是想要人注目的明星,你也得努力做好粉丝,殷勤地给人点赞、转发,热心帮人评价、拉票,身份不停地转换。

就象这个时代,很难有明星,很少有英雄,很难出名人。要想出点小名,多数人只能炒作。

(二)

毕竟能令普普通通的人张扬一把,看着自己的名字挂上平台,照片被众人传看,文字被大家阅读。庸庸碌碌的我们,默默无闻的我们,怎么可能不心情激荡、志气飞扬!

有人曾经作过统计与测算,全国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纯文学期刊150家左右,每年可发表各类作品45000篇,全国作协、省作协会员超过30万人,加上市、县作协会员等实力写手至少40多万人,作品登上文学期刊的机会,每个人每年也只有十分之一。据说,即使是市、县作协会员,作品一生都登不上文学期刊的,也大有人在。

纸质的文学,路径如此狭窄。是微信,空前地打开了文学的天地,每个人都拥有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各类作品都有了公开展示的平台。文学的门槛,竟然变得如此之低,低得大多数人都可以轻易迈过。文学的标准,也变得如此简单,仿佛只要成篇就可以称为佳作。东家不要,还有西家,西家不要,还有本家。不高兴了,自己搞个公众号,自己写自己发。我手写我口,我笔描我心,反正是游戏。

简单和容易之后,跟着的必然是懈怠,肯定是漫不经心和随心所欲,绝不会有“十年磨一剑”的构思,也很难有“十易其稿”的修改,几乎不可能出“一字难易”的精品佳作。习惯于用纤弱的文字描摹自己的柴米油盐和欢乐悲苦,顾不得打开门去看看世界翻天覆盖的变化;总想用精致的谋篇和奇险的情节去惊世骇俗,来不及深入体验真实的生活和事理逻辑;喜欢用居高凌下的身姿去批评世道人心,导引道德良知,和成功的路径,忘记了刚才还在和家人因为琐事而拌嘴。

在这个不太需要文学的经济迅速增长时期,在这个文学浪潮正处于沉寂的低潮阶段,一片疯狂的文学野草地在微信生态圈野蛮地生长,谁都可以自称为作家,谁都可被恭维为作家。只是当微信圈关闭,真正留下的是什么,令人记住的有几人?

草场没有牛羊的啃噬和踏踩,会退化;潮头没有前进的阻挡,会空荡无力。在汪洋恣肆的成长中,期待有木秀于林。大浪淘沙中,期盼淘出的是珍珠明玉。

(三)

毫无疑问,文学公众号的经营者,绝大多数是死心踏地的文学爱好者,甚至是成绩卓著的一流作家。

除了少数期刊社的企业公众号,个人文学公众号的经营者多半是业余编辑。在一天的劳作之余,他们思考的不是如何做一餐美味的晚餐犒赏自己和家人,也不是窝在沙发上享受夜晚的温馨。在别人体会假日休闲时,他们可能正在阅读着一篇篇来稿,在网络上搜索着一幅幅合适的配图,挥汗如雨地一遍遍编辑。甚至在工作的闲暇,在同事放松筯骨时,也在翻阅来稿、回复查询、审核评价,甚至身旁就弥漫着同事的不解和领导的白眼。

他们把公众号的经营当成事业,他们赖以为生的工作只能说是他们的职业。他们活得很自足,因为服务于高雅的文学;他们活得太忙碌,时间被无情地瓜分;他们活得骄傲,平台影响力在扩大;他们有时很委屈,有太多的误解和指责。他们只是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有生活的困扰、亲情的羁绊、身体的不适,他们也是不同于你我的普通人,充满着奉献和激情。也许他们在平台上能有些微收入,依靠打赏、赞助,甚至广告,但收入甚至不够在精疲力竭时坐下来饮一杯咖啡。

确实,有一些公众号的经营者,把文学平台作为商机,办作者自费购买的杂志,出作者出资编辑的书籍。

在这个连路遥都不得不为领奖而借路费的时代,在这个只有莫言、刘震云等少数名家能依靠文学过上“体面生活”的时代,文学要生存,你觉得不正常的事情可能都很正常,作者既出力又出钱,写了文字再花钱出版,想想那些名家和大家,你不会觉得太吃亏。在市场经济时代,固执地认为平台经营者能够不沾铜臭气,已经不可能。你可以绕开他,避着走,但也不应减了你对他的尊重,毕竟他还做着文化人该做的事。

只是希望有一天,文化人能够更有尊严,不再是只是自己尊重自己。

(四)

作品就是要拿出来,给人看的。再浪漫的作者,也得俯下身子,把作品向别人展示。再孤傲的作者,也会略带媚意地感谢别人的评价和打赏。

怀揣文学梦想的人,很多只有到微信文学来临,才有可能将文字呈现给读者。虽然不是墨香四溢的书刊,但却更精确地知道被多少人欣赏,阅读量、点赞量就是明确的计数,通过的评价更能及时反馈,让你愉悦或者沉思。

我宁肯把微信文学叫做朋友圈文学。你要把作品在朋友圈展示,一篇文章你持续地不停地发着链接,还得加上央求与希望的话语,拜托朋友们参与转发。你时不时去打开链接,查看数目字的进展。为了得到更多的阅读量,你不得不进了很多群,加了很多你甚至不知道真实姓名的朋友,甚至直接建个群,目的就是让大家互相点击、点赞、转发,或者互换打赏。

但多少是真实的呢,朋友圈转发的链接下,点赞者可能只是一略而过,他甚至连你的文章都没打开。点击你文章的,可能只是一滑而过,文章是什么,他都没想粗略地看一眼,给你打赏的,多数也是你的亲友,他们打赏你,不是欣赏你的文章,而是回报你的其它什么。

有什么价值呢?你的点击量可能来自于你亲情绑架下的无奈,你的点赞、打赏,可能来自于你现实中的付出与网络上的交换。

文学应该更纯粹,可这种纯粹,什么时候能到来呢?也许不远,也许很远,我也不知道,也许你也不知道。或许,有人知道?

作者应该更冷静、更淡泊,有坐得冷板凳的耐心,才可能有动人心魄的佳作。

别人冷静不冷静,管不着,不妨自己先淡泊下来。

只能这样了。

(五)

有一个文学平台,作品发出来,交给作者,叫“领娃”。作者展示出来,叫“晒娃”。平台的经营者,被大家公称为“姥姥”。由此推断,作者就是作品的“父母”。

多么贴切的称呼,多么温馨的名字!

自古有言,“媳妇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既然是自己的娃,三角眼、塌鼻梁、豁嘴唇,甚至缺只眼、少只耳,也会越瞅越好看。别人的孩子丑,是真丑,自己的孩子丑,那叫耐看。

阅读是肯定,点赞是赞扬,评价更多是恭维。尽管隔着屏幕,尽管五海四湖,尽管从未相识,甚至名字都是个笔名,温良恭让,见文说好话,从现实走入虚拟的交往空间,成为现实的翻版。

总认为人心智成熟与否,在于是不是能够谦虚地倾听别人的意见,接受别人的批评。尽管汗出如浆、如芒在背,揩干了汗,抹去了刺,突然觉得思路大开,如入仙界。

有两个交流群正是如此,十分庆幸,能够有如此多的朋友帮我进步!

(六)

即使只是圈子文学,新的文化生态在生长。每一个平台,都培养起了一批写手。每一个写手,都带动了一个参与阅读的群体。

朋友圈文学己经成为一个现象,方兴未艾。也许几年后,会崛起一批大家,形成新的读书文化。尽管有人会退出,有人会中断,也会有更多人加入,汇成一股洪流。

朋友圈文学,可能会真正突破朋友圈,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学部落!

作者简介:王轶智:一个不成才的读书人,一个半吊子教书匠,一个难入列的公务员。曾任中学教师、副校长,县委办综合科科长、研究室副主任。现供职张家口市发改委能源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