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稿选粹】马忠华|压扁佳人缠臂金

 新锐散文 2020-08-08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压扁佳人缠臂金

苏东坡是不幸的,为官半生,总是在不断地遭遇贬谪;不幸的苏东坡所到之处,又成了一座座偏城僻地的幸运。这些在当时还是不毛之地的蛮荒之地,用它们独特的美食来接纳东坡居士,于是成就了苏轼诗词的艺术巅峰。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使得荔枝千百年来一直被推崇为南国的骄傲,备享恩宠。

其实,和荔枝一样,成为东坡诗词中宠儿者,绝非仅仅是荔枝。当东坡到了海南岛,又意外地遇到了他的最爱——环饼,一种古老的食品。其做法:糯米粉和面搓成细条,然后再扭成环形栅状油炸而成,看上去真的像一大坨炸得酥脆的面条。咬一小截嚼之,酥脆香甜,回味良久。

也许,聪明的读者读至此处,早已看出:这不是馓子吗?!

没错,这就是馓子,一种流行大江南北,而唯独为大西北回族所最擅长的传统民间小吃。因其圈绕成一个大半圆,更因其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渊源,被人们赋予一连串文雅的名字:环饼、寒具、粔籹、细环饼、捻头。

馓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齐民要术》就详细记载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馓子的制法。往上推之,据记载,最早的馓子,竟然是周朝时期的宫廷主食,距今已三千年。

关于馓子的起源,有如此记载:古人过寒食,一天早晚不动烟火,只能吃冷饭,而吃冷饭伤胃,远不如油炸食品耐储藏,且不伤肠胃,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期间的快餐。既是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了,至于其他名字,则是它的衍生意义了。此后,馓子从寒食节走向东夏春秋,成为四季皆宜的美食。

且说东晋大将桓玄,爱好收藏名贵书画,籍此以示附庸风雅。一天,桓玄广邀宾客,其中就有馓子。酒足饭饱,桓玄取出一幅珍品请人品评客人们刚吃完馓子,手上沾满了油,油腻腻的手指头在画上指指点点,油印子落满了画作,好好一幅画就这样给糟蹋了。桓玄心疼得要命,吸取教训,从此请人吃饭,饭桌上再也不摆馓子了。一把馓子毁了一副名画,一副名画成就了一把馓子的千古奇香。

再说苏东坡来到海南岛的消息,被当地一个卖馓子的老妇人得知。老妇人手艺好,馓子质量高, 但因其店铺偏僻,生意一直不好。老妇人得知苏东坡是大文豪,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馓子手艺又确实高超,隧挥笔而成七绝一首: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东坡不愧为才子,一经提笔,便即妙笔生花,只不过是一团再平常不过的油炸食品,经他渲染,就如一个妩媚端雅的绝色美女,令人垂涎欲滴。诗的前两句写一个漂亮女子在用白玉似的纤纤素手搓馓子,嫩黄嫩黄的馓子上还在滴沥着纯纯的油滴。后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在春睡中刚刚醒来,勾人心魄的醉眼中微露些许醉意,令人顿感娇媚不已。而馓子,就是这位睡美人春耦似的玉臂上那一圈圈黄金手镯。一通渲染,一块面团顿时春光旖旎,卉木萋萋,玉面如酥。馓子那种匀细、色鲜、酥脆、香甜的特点和状如美人环钏的曼妙形象被描绘的淋漓尽致,难怪乎老妇人将此诗高悬门上,很快顾客盈门,生意隆隆。

历经千百年的演化,馓子到了现代社会,已经是种类繁多,各具风味。按照地域划分,则有滕州粗条馓子、济宁馓子、淮安茶馓、济南馓子、阆中馓子、西宁馓子,等等。

然而,在这千奇百怪的馓子中,最独具风味而令人叫绝的,还数回族馓子。俗语曰:“点心香,月饼美,回回的馓子甜又脆”,可见馓子作为回族群众的传统食品,在回族生活和文化中的举足轻重。馓子与油饼(回族称为油香)在回族传统食品中可谓比肩齐声,并占鳌头,是招待客人的佳品,更是欢度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民族节日,馈赠亲友的圣洁食品。

作为民族食品,回族的馓子又有其截然不同的制作方法:将适量盐水加入精面粉糅合,反复搓压后,搓成一个像手镯一样的圆环,抹上胡麻油放在盆中饧一会。面饧好后,将圆面环套在一只手掌上,两只手掌不断交错地搓动,直至将面环搓成细细长长的一个大圆圈,复将长面圈盘绕堆叠起来,成为一个圆扇形的面条团。放入滚热的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晾干,即可食用。

馓子以其造型独特,方便易制,走出回族家庭,广泛流行于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所有民族中,成为民族团结、和睦友爱的象征。

宁夏是最大的回族聚居地,自然,宁夏回族馓子当仁不让地成为全国回族馓子中的佼佼者,可说是回族馓子甲天下,宁夏馓子真民粹。

股条细匀,香酥甜脆,金黄亮润,轻巧美观,是宁夏回族馓子的独特之处,因而博得中外人士的赞誉。1982年,西北五省烹饪比赛表演在西安举行,宁夏馓子誉满古都,香遍天下。1985年,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前来宁夏访问,当他们来到回族百姓家中,品尝了那一把把金闪闪的馓子,不由地惊叹连声。

充满智慧的宁夏回族人民,不断地对馓子的制作技艺进行创新,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口福。我的表姐夫杨金山在平罗县城北门玉皇阁市场开了一家“杨家油饼店”,馓子当之无愧地成为店里的招牌。闲暇之余,我总是要来到店里散散心聊聊天,欣赏姐和姐夫制作馓子的艺术场面。当那一团团经过百年秘方配制的面在大油盆里浸泡过一段时间后,捞出来,擀成椭圆形,姐夫用水果刀由外向内一圈圈地将面块裁割成回旋针形状,然后继续放在油盆里浸泡,之后就像拉面师傅拉拉面一样,拉成了一根细细长长、柔柔软软、温润晶莹、白中透黄、有着流水线一般完美造型的细面条,真有一种观赏表演的享受。外甥媳妇用筷子熟练地把面条一绕再绕,然后递给表姐,表姐用一双筷子从面条中间穿过去,两只筷子合并到一起放进锅里,一会儿工夫,炸熟的面条就曲折回环地绕成了一盘硕大的半圆形黄金钗。这些黄金钗层层堆叠起来,真如苏轼诗句所云:压扁佳人缠臂金。诱人的浓香长长地弥漫在市场的每个角落,飘荡在市场外的公路上,远芳侵古道,那是佳人的芳香呢。

如今,“杨家油饼店”的馓子,恰如一个个仪态庄雅的玉面佳人,盈步款款地走出玉皇阁市场,走出平罗城,走向外市县,走进成百上千平常百姓的家庭,甚至,走上了商场的柜台和餐厅的桌面……

作者简介:马忠华,宁夏平罗县第四中学教师,毕业于银川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石嘴山市作家协会理事,宁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二期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宁夏文学院第四期文艺(散文)研修班学员。曾在多家大型文学网站发表文学作品近三十万字,并担任网站散文、杂文编辑。在《贺兰山》、《回族文学》、《六盘山》、《草地》、《参花》、《石嘴山日报》、《银川日报》、《黔中文化》、《银川文艺界》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作品多篇。作品入选《“2013美丽宁夏网络征文”作品选》一书,其中《黄河之滨,金色的岸》获三等奖。另有作品获得教育部语言文字司举办的“我与汉语拼音”征文竞赛二等奖,石嘴山市“保护文化遗产 留住历史根脉”主题征文优秀奖。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