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榆林笔会专栏】凌代琼|诗歌边塞与榆林(上)

 新锐散文 2020-08-08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诗歌边塞与榆林(上)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上“北阻河套、南屏乌延、东控山西、西扼甘宁”的兵家必争之地。说起这个地处边关又远在陕北的榆林,我虽然人处江南,可就是隔着万水千山,还是能从历史浩卷的褶皱回响中,能听到马蹄声碎,能感到边关要塞上的烽火。不需寻觅,只要人站在那诗文的镇北台上,就能眼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那些随雁阵、随烽烟而飘来的历史厮杀声与鼓角声,就震撼着我的心灵。血、泪与生命写就的榆林诗章,像一幅幅描绘多姿多彩榆林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卷,先声夺人的讲述着不为人知的榆林。

少时读王昌龄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背时,不仅仅是摇头晃脑,还透出幻觉,身骑汗血大马,置身边关,与将士们征战沙场。不识边关为何物的我,也想在征战中建立战功,指认匈奴,直捣黄龙府。边关诗的血性与诗光,点燃着我的激情,燃烧着年少的心。

再后来,读到李白的“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的诗,心中就生出苦楚之味。都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怎么日月就被浸泡成这个样子。那个诗里的榆林,虽然还心旌摇荡,但从马蹄的声韵里,已感到唐代五原(今陕西定边)一带边塞战事给人们生活带来多少欲说不能的东西。往后再读陈陶的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就不知道诗的意境哪里去了?那无定河边的春闺与安宁哪里去了?诗歌中战火割据的榆林,读得我很是茫然。再眼读寇准的《塞上》诗,“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征人临迥碛,归雁别沧洲。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隔千年的战火,再现了当时的榆林。可读诗的我两眼模糊了,也看不清历史的真面目。只是从诗里听到诗外的许多东西。

读诗,再顺着历史的纹理,从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的陕北地理的书页打开,诗意与笔墨创作的诗篇,才打开了心结。唐开元九年(721)七月王晙、张说在夏州(今靖边县)大破康待宾后,九月当张说旋师归朝,唐玄宗得捷报即写下这首感怀诗《旋师喜捷》:边服胡尘起,长安汉将飞。龙蛇开阵法,貔虎振军威。诈虏脑涂地,征夫血染衣。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读得让人好不开心。诗里的榆林,得到了安宁。这才露出了阅读的笑容来。

诗,将一个远在边关的榆林,金戈铁马,强弓劲弩,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前沿的榆林,从九曲黄河的文化底色中被呈现出来。诗人们追寻与发现目光,投向榆林,诗人们将人生境遇与历史事件融合在一起,文字参与到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大融合的剧目之中,使榆林成为边塞诗的重镇。也使一直尚武轻文的榆林,走进了唐诗宋词之中,也以惊鸿的文字,构建了榆林文化最璀璨的部分。

再后来,我就欣赏诗词了,如读范仲淹的《渔家傲·麟州秋词》“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读苏轼的《闻捷》“闻说官军取乞訚,将军旗鼓捷如神。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还有象温庭筠的《边笳曲》“朔管迎秋动,雕阴雁来早。上郡隐黄云,天山吹白草。嘶马渡寒碛,朝阳照霜堡。江南戍客心,门外芙蓉老。”等等诗篇,都是鉴赏心态了。

不论鉴赏还是心读,说榆林诗就不能不说陶翰《经杀子谷》的诗:“扶苏秦帝子,举代称其贤。百万犹在握,可争天下权。束身就一剑,壮志皆弃捐。塞下有遗迹,千龄人共传。疏芜尽荒草,寂历空寒烟。到此尽垂泪,非我独潸然。”(陶翰,开元十八年(730)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诗中所咏“杀子谷”,在今绥德县城附近。)扶苏为秦始皇长子,素有贤名。《诗经》中有《山有扶苏》篇,其中“扶苏”一词意指香草佳木枝叶茂盛,秦始皇以此为长子取名,可见他对长子的喜爱。然而,扶苏由于反对焚书坑儒,触怒了父皇,被贬往上郡(今绥德)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修筑长城。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临终前,曾嘱召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合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旋即自杀于上郡望月台,后葬于今绥德县老城区疏属山顶。《经杀子谷》应为作者亲临其地的一首怀古之作,属五言古诗。前六句追忆扶苏贤而不遇,大兵在握,束身自刎的悲剧,后六句描写杀子谷荒草寒烟的凄凉景象,抒发了作者潸然泪下的悲伤之情。显然,作者不只是为扶苏的冤死而下泪,也是为历史上诸多怀才不遇、遭祸蒙冤的贤良之士而悲泣。

描绘榆林的诗还有杨广、李隆基、杜甫等太多,篇幅有限不一一赘述了。大体而言,榆林边关要塞,烽火连天,战事不断。诗里的榆林,大体就是这样从心灵的折光中而来。

读榆林诗,使我心飞榆林,陕北榆林,就一同与诗一起住进了心里。也使我从时空里感觉到了遥远又鲜活的声音。

今天,我们隔着时光,越过这些字词看过去,将那些记忆的碎片拼接起来,虽然有大片的忘却空白,(或者在高手看来是大片的留白)但我们在这相聚的文字间距里,还是能窥看到诗歌之光,照亮那座古城的模样。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榆林,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沉淀,那些意象还如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存在的地理上,还能虚幻出远久的生活味道。我读着这些从历史深海里打捞出来的东西,心灵还是震撼的。

在绿皮火车上,我看着秦岭呆想:这次我是真实地走进那些生长诗歌的地方了。新锐平台邀请我参加在榆林举办的第四次笔会,这也太让我兴奋了。那群山与沙漠逶迤连绵不绝的浩渺,千沟万壑的峰回路转的意外,也将嵌进我的身影。诗引领我行走,实虚相交,秦岭闪现不出我要的答案。可我穿隧道过秦岭,就如再读陕北边塞诗一般兴奋。仿佛我就在无数灵魂低语的风声中,在黑与亮的闪烁中享受着诗意的边塞。给了我诗与远方的榆林,用游荡的呼吸,以秦岭民间的凉爽,呼应着我们的到来。列车在咯噔咯噔地一节一节前行,上面写下的诗歌,也就随着节奏,一首一首从我心中跳了出来。

夏季,一场大雨(榆林少雨)与我一起到达榆林。诗对荒凉塞外之景的描绘,烘托抒发了戍客对江南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可我这个江南人,走在榆林的老街,如走在我江南的雨巷。太意外了,被暑热烤得头昏昏的夏季的我,在这里遇到了另外一种比诗还爽的凉爽。心气对着闪烁的雨滴思维着。内心有种东西在动,我说不清是情感上线了,还是被地理氛围熏晕了。榆林用它的特别,连接着一个欲说不能、却也内藏诗意的我。构建诗词的城市元素还在,那闪烁着刀光剑影与生命之光的镇北台;书写着将士们诗词的蓬莱仙岛红石峡,还是读来令人振奋;建了毁,毁了建的城墙,更有那酥倒人的人文与生命气息。更有那穿越地理与人文的陕北民歌,使走在榆林诗歌元素中的我,不仅仅是眼热心跳,也想放声歌唱。也恨不得自己也化成那诗里的汉字,笔画穿越到那空间里去,与征战回还,夹道欢迎的人们热闹一番。我庆幸,我是幸运的,能在远方热烈而又凉爽的时节,遇到一个诗歌里真实的你。

诗,雨淋着我的思想,也平仄着我的身体。行路与读书兼容的榆林采风活动,虽然是且行且读,但比较起来,还是读得的滋味略胜些。走读在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结合处,感受着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接,榆林历史、地理原因产生的边塞文化的特色,写在山水中的榆林情话与诗歌,还是读得我们心潮澎湃。那些比诗还亮,生长在民间的山歌,在那山沟沟,塬梁梁上直晃得人心痒痒。

行程安排极满,我们还是从夕阳的斜晖里,走进陕北民歌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约5680平方米,公共部分装修及配套功能展区约6120平方米。陕西榆阳·陕北民歌博物馆是以经典陕北民歌诉说黄土高原社会、历史、艺术、民俗发展为主,以实物展品陈列为辅,将陕北民歌粗犷、明快的形式美与苍凉、悲壮的内涵美巧妙融合,配合现代展陈手法,精心布局,合理安排,使我们在尽可能的有限的空间内得到切身的感受、启发和体验。陕北民歌是陕北千千万万劳动者集体创作的一部生活史诗,也是一部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呐喊。

电动与光影的结合,将今天采风的我们摇进那个特定的历史空间。人在岁月中与信天游民歌以及腰鼓脚步搬起的尘土碰撞流变着,审美也在晋文化的音乐思维方式和技法中,融入我们今天的生活元素,在变与不变之中,求得生存的地域民歌,充满独特魅力的渲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采风团的人在场景交换中,被一首首陕北民歌情暖地接引着,这边《赶牲灵》的音调还在梁绕,哎呀,你不我的哥哥哟,走你得的那个路。歌唱者还在情景中频频招手,那边《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音乐已透过来。暖心,走心,神仙也当不住人想人的陕北民歌此起彼伏,直将人唱进了歌声里。

陕北的情,陕北的调,陕北的情思与情愫使在情境中的我们,也如音符转动起来。被陕北红色音乐燃烧起来的身体,也变成陕北民歌馆流动的歌词了。唱比说多的场内,采风团人员心热地痒痒,情不自禁地与演员一起唱起了《东方红》。

可以说是两个时空,能共唱一首红歌,你能从这一没有时空概念的歌唱中,体会到生活在陕北情景中的人们心中的音乐太阳,是怎么喜悦又慨而慷地冉冉从心海上升起的了。也知道了,陕北民歌是怎样一种千沟万壑的高原地势与陕北人厚重纯朴的情感碰撞的产物了。在陕北行走,我们不仅仅只是听到了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的呐喊,人与那承载着厚土文明的诗与歌的再次碰撞,更激发着我们的创作灵感。一路走,思想的云海上,也蓬勃出文字的一轮新的亮光来。血脉的融合带来了人种的优势,同时也沉淀着相关民族的心理特征和表达方式,比如:陕北人能歌善舞的天性创造了《对花》、《大秧歌》、《跑旱船》等边歌边舞的艺术新形式。

作者简介: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多次获全国各类散文奖。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20多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