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文/薛红岩 初到厦门 一直向往南方风情,蔚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细细沙滩、高高的椰子树,长裙飘逸,倾听海浪的声音。这个夏天,终于来了一次圆梦之旅。 出了车站,抬眼望去,四周椰子树像卫士一样高大挺立,灰色的树干像水泥柱子一样坚硬。身穿铠甲的棕榈树又多了几分俏皮可爱,还有粉色的三角梅开得正艳。接站的师傅是当地人,为了让我们听清对话,卷卷的舌头在强行的捋直。一路上热心的为我们介绍厦门的经典风景和建筑。 海立间民宿老板早就给我们打了电话,在山脚的路口等着我们。这条街的两旁都是小店,卖吃的和旅游用品。零星几个卖水果的车停在路边。老板边走边叮嘱我们,一会溜达千万不要坐那种十元一位去金门的车。因为去金门是需要一些手续,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事。他的友情提示不禁让我感动,不管何种原因,对于初到陌生地方的人来说,还是对这里的人生出一丝好感来。 因为我们住在环岛路上,所以离海边特别近。到达客栈分完房间,我和女儿便打算去海边看看。走到路中央,感觉有点饿,又折回来到了一家肠粉店吃小吃。以前曾在家乡的美食商场里吃过,那次便是念念不忘,等到再去吃时,发现已经停业了,不禁懊恼,一下心中牵念。我看到这条街上的肠粉店便心生快意,要一品为快,然而五花八门的小吃太多,我便只点了一份,打算再到别的店点别的一起吃。店里的小伙听说点一份,好像有点心生不快,而店老板仍然热情招待起来。吃过以后味道很好,老板还微笑着问味道怎么样,爱不爱吃,我自然不是一个计较的人,禁不住人家良好的态度,开始的一点不满就抛之脑后了,心里盘算着明天还要来吃。 吃完饭,沿着大路不到五分钟便到达海边。傍晚的海风略凉,徐徐吹来,仿佛吹走了一天旅途的劳累。我和女儿脱了鞋,踩在细细的沙滩上漫步,遥望远方的海面,隐隐的灯光像星星闪烁。那是岛的另一面,这片海域并不宽阔,是一个海湾。一个大概3、4岁孩子和他的爸爸在岸边冲浪玩,衣服也湿了,每个浪花打过来,孩子便哈哈大笑起来。而孩子的妈妈偷偷地拍照,这真是有爱的瞬间。女儿也踢起浪花来,我也踩着海水,感受它的来去舞蹈。海浪拍打腿,爽意周身。我们帮一对外国夫妻拍了照片,往沙滩远处望还有两对新人在拍婚纱照。手里拿着小礼花,以海为盟,这大概是最美的誓言啦!大海真的拥有宽阔的胸怀,每一个漫步沙滩的人脸上都洋溢着恬静舒适的神态,步履也松散轻快,真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就像来时在飞机上看到的《侣行》短片,梁红和他的丈夫去访问的尼日利亚,饱受过战乱之苦的人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他们告别过去的痛楚,让我更加觉得我们的幸福不仅仅是自然的赐予,还有祖国的繁荣与强大。 百闻不如一见---鼓浪屿 期盼的鼓浪屿行程终于开始了。临来之前,同事和我介绍了许多关于鼓浪屿的事,虽感兴趣却脉络模糊。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游船行驶五分多钟便到了鼓浪屿,来到一个普普通通的码头---内厝澳码头。厝字,是乡村的意思。岛上街路短小,纵横交错,绿树与各式建筑辉映,凸显出宁静之感。 鼓浪屿虽小,却包含了它所容之大。在我看来,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它。一是建筑,二是美食,三是人。建筑离不开历史,历史离不开人,人离不开食物。领事馆楼群,风格各异,有的沿海,有的在幽静的小路上突然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建筑是会说话的,他们向人们讲述着自一八四零年以来,在这个小岛上发生的一切。各国纷纷建馆,以分得一杯利益之羹。尤其是日本领事馆,它建在一个半山腰的转弯处,红砖墙普通方正的二层楼,地下室却是日本占领此岛时关押爱国人士的监狱,墙壁上至今仍留有斑斑血迹和被囚者刻下的标语,让人听了不禁毛骨悚然。岛上的人们,也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加入新的建筑元素。有为了防空而修的龙洞隧道,有便于外出而建的私人码头,至今都在发挥着它们的功能。 行至岛中,似乎有点累的时候,我们到达了毓园。毓园是为了纪念林巧稚所建,她出生于此。据统计,她一生共接生了五万多孩子,平均一天接生六七个,可见她工作强度之大。而且接生的孩子们包括各种血统。在她的身上是一位伟大的医者之显现,是她将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回国,并且发扬光大。看着邓颖超亲手植的树,高大繁盛,我想这正像林医生的精神一样,种植在国人的心中。 对于美食爱好的我来说,怎么能不来中华路呢。中华路是岛上最繁华的热闹之处。有许多网红打卡的店,烧肉粽、海鲜、鱼丸、沙茶面、海蛎煎、土笋冻店门前排着长长队,若想一饱口福,不得不排将近半个小时的队才行。不过的确物有所值,鱼丸Q弹,味道各异,原味、微辣都有,还可以自己调制汤汁,喝一口,真是回味无穷。而岛上的馅饼味道也好,都是纯手工制作,吃起来外酥里糯,齿颊留香。这都托海岛之福,原料新鲜且客流量大,当日做当日售,不留存货。我也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兜,回到家乡与亲朋好友享用。 岛上一切靠人力,只有几台垃圾车和游客观光用的电瓶车。我们参观了百年鼓浪屿博物馆,这里用具体的生活物件,诉说着一百年来人们生活器具的变化。鼓浪屿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精心的爱护着它,并将西方文化融入到生活中,推动时代的前进。 大山里的神奇建筑---土楼 去之前一直犹豫是去云水谣还是高北土楼,真为自己明智选择点赞。土楼在崇山峻岭之中。单个行程要三个小时,导游小杨一直为我们讲解。小杨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作为介绍家乡的使者,小杨也满是自豪。他从土楼的意外发现讲起,到国家重视,并且开发旅游产业,吸引外资,鼓励客家人回乡创业,小杨越讲越开心。 由于土楼建在高山之中,光盘山路就要行驶一个多小时。山间云雾缭绕,有若隐若现的茶园,还有少见的做人民币原料的桉树。柚子园、香蕉园,约几十米便出现一大片,在车里越来越期盼快点到达目的地了。 下车后,沿着山坡上到半山腰,拐过一段弯路,土楼便展现在眼前了。土楼外表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黄土加木材夯实而成,像一个大大的粮仓。然而一踏入里面就被震撼到了,是怎样的智慧造就这样神奇的建筑呢!我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客家人到此避难的情景。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昼夜不停地取土夯实,在江家先辈智者的指引下,眼见土楼外围一圈一圈垒起来。而那一块块树木,在他们手中像变戏法似的,变成一个个互相咬合的整体,嵌入到外围的土墙里。 我们首先进的是侨福楼,又叫博士楼,这个楼是一个私家别墅,共三层,属于圆形土楼。这一家共有兄弟四人,其他三个兄弟都已经在外发展,而九十一岁高龄的老三仍在这里生活。之所以叫博士楼,是因为侨福楼主人的晚辈共有11个博士。博士楼最瞩目的地方是他的门楼,门楼是兄弟们一次归国祭祖时修建的,属于西式风格,四个立柱代表兄弟四人,也代表这个家庭的顶梁之柱,寄托了对家乡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最壮观的要属楼王-承启楼了。此楼经历三代人才建成,分外环和内环两部分。外层楼每层都有每层的用途。一层为仓库,二层放粮食,三层四楼住人。内环楼的一环为厨房,浴室、二环为二层楼是饭厅、客厅,三环学校,第四环为祖堂,环环相连,错落有致。走在内环里,像进入了一个迷宫,如果没有导游引领,恐怕找不到出路。而随处可见的匾额更显示出楼主人对后代的教育观,修身齐家,“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全楼共400间房,最多可达800人共同生活,可以说一天住一个房间,一年也住不完此楼。它的八卦布局,真让人感叹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我们绕过一米宽的过道,随处可见当地人设立的一人手工卷烟摊位。她静静的慢慢地卷着烟,工具简单原始,也许正是她的原始和纯正,才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我们的土楼内部导游叫小赖,她的家就住在这里。她将我们引到她家的客厅,请大家品茶水,这些茶都是她的大伯种的,可以说是自产自销了。茶名听起来也很动听,叫“红美人”。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的茶格外的甜,有一种三十多种配料的养肝茶也不错,有花有草,散发着独特的芳香。 土楼像一个运筹帷幄的智者,教会后人如何生活,虽身处大山深处,却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和扎实恳干的精神。对于我,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生于北方的我对于南行的快乐不仅仅在于感受不同的风物人情,更多的是物转星移间,对远方精神的探索。而我的心缠绕在祖国的经纬线上,越发紧密。那个有凤凰木、三角梅和白鹭飞的地方,我想会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作者简介:薛红岩,笔名:冷冰儿 ,女,满族,抚顺市人。抚顺市作家协会十组会员。工作之余爱好读书、写作。偶有散文见报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