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新散文全国征文】秦风|杜鹃花开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杜鹃花开 (154)

文/秦风   口述/李晓鈡

 

我不是特别喜爱花花草草的人。然,自从听了李晓鈡讲述的与杜鹃花开有关的地质故事之后,便没来由的喜欢上了有着鲜活生命力的花花草草,尤其情有独钟的爱上了红似火的杜鹃花。

晓鈡说:“历史不可还原,只能靠近。”

我有意绕开他那富有哲理的开场白。“是靠近那些一年一度盛开的杜鹃花吗?”我问到。

他说:“是的,努力靠近那些盛开的杜鹃花,才能欣赏到杜鹃花的英姿和芬芳。”

“有些事情注定一开始就意味着不朽。”对于晓鈡未开口冒出的这句悲情色彩浓厚的话语,我一时难以理解。只好催促他不要再买关子,快快讲述与杜鹃花开有关的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陕西境内1︰20万区调地质填图已经结束,秦岭区调工作开始推移到甘肃境内的西秦岭地区。这里接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势高大陡峻,山峰海拔4000米以上,就是陕西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与之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1967年初春,文化大革命正在轰轰烈烈开展。陕西区调队27分队来到甘肃南部,在礼县、宕昌、武都、舟曲一带开展地质工作,计划拿下武都幅1︰20万区测填图任务。

当西秦岭大山中杜鹃花盛开的时候,第二区测小组的数名同志,在分队技术负责李世和带领下,冒着蒙蒙细雨来到舟曲县雷鼓山下的岩坪公社,准备翻越雷鼓山完成“舟曲武都关—宕昌新城”地质剖面任务。

雷鼓山耸立在舟曲、宕昌两县之间,海拔4150米,似一道接天屏障。从山脚到山巅,气温、植被皆呈垂直分带。晴天远远望去,山顶光秃秃、白生生的,酷似一面置于群山之上的大鼓。“雷鼓山”名字由此而来。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已经是第四天仍然没有要放晴的迹象。李世和锁着眉头,透过近视镜片望着远处云雾弥漫的山峦,焦急之中又平添几分不安。他深知,地质剖面可是武都幅1︰20万区测填图的关键,通过横穿整个图幅,获取足够多的地质资料,为全面开展图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可眼下路线将要从这座险恶的山峰穿过,爬上去绝对没问题,但那边能否下去呢?他心中没底。此时,他将目光盯在向导的脸。向导也是一脸的茫然:“那里也许根本就没路,万一山谷里起了雾就为翻越带来极大的困难。”李世和明白52公里曲线距离的地质剖面,要求13天完成,时间太紧张,想到这里,这位33岁、1.85米高的魁梧汉子,心里沉甸甸的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

他转身回到屋里,又一次摊开了地形图。分析比较着,头脑飞快旋转着,确定最佳剖面路线。“从图上看,”他手指着,用铅笔划出了路线,招呼同样心急火燎的其他地质队员围拢过来说到:“眼前这条路线似乎比较理想,40来里路连工作带翻山越岭,一天赶到鸭子滩林场应该没问题,比起那座9天才翻过去的大山来看,可谓是小打小闹了。”尽管如此,不知为什么,李世和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心慌慌的难受。停了一会,他取出钢笔摊开了笔记本写下了要进行的工作……

好在李世和觉得不踏实的第二天,雨霁,碧空如洗。李世和于晨曦中有了些许轻松。心中默默的祝福上苍一直晴好,助他们完成任务。九个身负行装的地质队员沿着乱石嶙峋的山谷向远处那面白色的“大鼓”慢慢蠕动。

走在前面的叫谢传佳,他敦实、黎黑、动作敏捷,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广西人。此刻他身背物探仪器,头戴耳机,如同扫雷的工兵在前面开路。李世和与马润华提着地质锤,夹着记录本在沟两侧敲敲打打,观察记录着。

那年马润华28岁,三年前,他揣着北京大学地质系的毕业证书,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只身来到大西北的深山野岭,开始了他的事业和追求。另外两名队员一个叫薛志斌,一个叫朱永林,它们各背着一个大背包,和四位运送行李并负责带路的老乡一起走着。

坡越来越陡,路越来越难走。正午的时候,他们才走了不到十里路。大家却是又累又渴,于是停下来休息吃点干粮,干涸的沟里滴水未有,无奈只好抿着嘴唇伸着脖子往下硬咽。李世和拿出一包白糖分给大家,马润华找到了几棵野葱就餐。大家稍事休息后继续赶路,按照计划今天一定要翻过这道梁,赶到鸭子滩林场。

下午4点左右,他们接近了顶峰。李世和与马润华看到山谷的西侧有“露头”,就沿着西边山坡边走边观察。忽然,马润华惊喜地叫起来:“嘿!化石!”李世和连忙跑过来,在裸露的一块灰色岩石中,若隐若现地嵌着一个如针眼大小的白点。地质知识相当丰富的李世和明白,这个“白点”并非寻常。过去地质界一般认为西秦岭只有早二叠世地层,这块晚二叠世化石的发现,将首次证明在西秦岭上、下二叠统之间并无沉积间断,从而说明普遍影响我国南方的“东吴运动”并没有波及到秦岭地区。这对研究秦岭地区的地质发展史和指导进一步找矿都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这一发现使李世和、马润华等都沉醉在喜悦和兴奋之中,他们忘却了路途的艰险,忘却了宝贵的时间在匆匆流逝,忘记了孩子脸式的高山气候……

等李世和、马润华等工作完毕得暇四顾时,不由得大吃一惊。此时此刻的天空早已失去了他们出发时的平和、温柔,浓浓乌云被强大的风驱赶着,正从四面八方滚滚涌来,瞬间黑云压顶,风雨满楼。顺山谷里霎时冷风四起,云飞雾渡,穿着背心短裤的他们,连忙取出背了一天的棉衣。正待他们换衣服时,豆大的雨点裹着风挟着尘竟迫不及待地砸了下来。

将近下午五点的时候,天色竟然暗了下来。与风雨搏斗中,他们终于攀上了那面硕大的“大鼓”。此刻,老天仿佛故意作难他们似的,雨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风雨交加,一片遮天蔽日的混沌。然而更让他们惊愕的是,当他们准备越雷鼓山而下时,大家不由怔住了:地形图上所显示的缓坡成了断崖绝壁—图纸与实地不符!面对这样的突变情况,容不得过多的思考,他们只有顺着断崖玩命而下。这时他们浑身上下已经湿透,御寒的棉衣倒成了沉重的负担。就在这样的困境中,李世和仍从容蹲在一块背雨的岩石下,迅速作完这里的地质剖面纪录。

走过一片乱石滩,他们钻进了杜鹃林。谁也无心顾暇依然苍翠劲拔的杜鹃丛林,无心欣赏正在盛开的杜鹃花。这种海拔4000米高山的代表植物,枝杈纵横,盘结缠绕。时不时的拉着这些地质队员,像有无限的心思,想对这些不速之客诉说。“面对难得一见的漫山遍野的杜鹃丛林,难得一见的杜鹃花海,如此壮观,难以想象的美丽景色。”朱永林一边走着,一边想到:“有机会他一定要带领他的女朋友来看这盛开的杜鹃花。双双融入杜鹃花海中,那该是何等幸福的事情啊!”他顺势摘取一朵鲜艳无比的杜鹃花装入地质包。想以此为荣讲给他的女朋友听。

当小朱久久沉醉在那片杜鹃花海而不能自拔的时候,天完全黑了下来,气温骤然下降。饥寒交加,大家浑身抖成一团,几乎迈不开步子。两位背行李的老乡支持不住哀怨起来。继续前进是不可能了,准备在此宿营。大家卸下行李,忙着开始砍柴架火。火柴用去了大半,柴太湿火点不着。马润华从背包里找出一卷麻纸,老薛拿出一瓶煤油,老乡又把两个背筐架了上去,火焰终于腾了起来。

雨还在下着,好不容易生着的火焰有被打灭的危险。“一定要保护住火!”李世合反复叮咛大伙。大家七手八脚又忙起来,有的打开行李抽出油布,有的轮起砍刀伐倒树木,一顶小小的帐篷很快落成了。当在外面捆缚油布的马润华走进帐蓬时,他已经被冻得失去知觉。大家连忙将他拥到火堆旁,一位老乡把他偎在怀里,为他盖上一条麻布口袋。

山风一直吼着。不知什么时候雨渐渐变成鹅毛大雪,转眼间远近的山峦穿上了一层厚厚的素装。“这银装素裹的世界,要在我的家乡,我的女朋友该是怎样的欢呼雀跃啊!”面对这样的峻境朱永林丝毫没有半点沮丧,反而无限深情的喃喃自语到。他的女朋友此时此刻在干什么呢?会想他吗?他却十二分的想念她,恨不能生出双翅。飞到她身边,或者带上她来到这雪的世界里,与他一起堆雪人,打雪仗。他知道她是那样的热爱雪,喜欢雪。却不知道。此时此刻厚厚的雪正困扰着她的男朋友。雪的洁白危险正一步步的向他的男朋友逼近。

经过一夜的煎熬,天边终于泛起了白光。雪依然下着。越过皑皑雪线可以看到,下面不远处有片大森林。

经过一夜的苦斗,九个人体内的热量已经丧失殆尽。他们程度不同地出现高山反应:头痛、气短、两腿发软无力。

“天亮后该怎么办?“一个颤抖的声音询问李世和。

“是不是先派两个身体好的人下去报信。”

“天亮就下山,把行李留在这里。”

“对,天亮就下山!”

大家几乎异口同声,一个生与死的选择就这样三言两语通过了。

李世和作为带队领导,他有责任将同志们安全带下山去,他应当起到主心骨的作用,可是他此时已十分虚弱,深感力不从心。依然十分吃力地主持了短暂的、然而是他最后一次生与死的选择会议。

“我带路”,总是走在前面的谢传佳披起一块油布,趟着一尺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率先向下走去。这时李世和吃力地背起自己的行李。马润华惊诧地问:李工,你背行李干啥?”李世和勉强笑了笑:“背在身上暖和一些”。说完拿起地质锤摇摇晃晃跟上来。

雪地上留下一片零乱的痕迹,不紧不慢的风扯着雪帐轻轻从上面罩过,很快雪覆盖了那里的一切……

攀过一处陡崖,穿过杜鹃林,他们进入一片500米宽的草滩地。齐腰深的水里浮着一个个草垛,一尺高的草上积着一尺厚的雪。行走时,只能高高地抬起腿来,将草垛踩在水里,然后再抬起腿来踩下另一个。水寒刺骨,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勇气。李世和渐渐支持不住了,他摔倒在水里。又挣扎着爬起来,没走几步又倒下……,马润华连忙赶过来:“李工,快把行李放下!地质锤也放下!”李世和喘息着,用微弱的声音说:“里面,有,资料”。行李从他身上滑落下来。

马润华用力将李世和扶起来:“李工你感觉怎样?”

“头痛……身上,有些冷。”

“你扶着我的肩膀,咱们一起走.”

可是没走几步,两个人一起摔倒。一米、两米……他们一次次从地上爬起来拼命向前挪着。马润华感到李世和扶在自己肩上的双手越抓越紧,渐渐地整个身子都压在自己身上。马润华大口喘息着拼着吃奶的劲儿,向前走了十多米,两腿一软倒在雪地里。“这样不行……李工……,你在这里等着,我把前面的人叫回来背你。”李世和微微摇了摇头。拉着马润华的手久久不放松。马润华靠近李世和的身边。只见李世和侧卧在雪地里,一双丢失了眼镜片的眼睛平静地望着四周,一只手拉着另一只手上脱落了一半的手套。有气无力的说到:“我对不起大家,考虑问题不周。不能把同志们安全地带领出去,这是我的失职啊。”马润华鼻子一酸,眼泪涌了出来。他劝李世和不要多想,保住体力,相信大家一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的。

可是马润华没走多远,也摔倒在一面陡坡下,顿时昏了过去。

走在前面的几位同志,处境也很艰难。腹部痛了一夜的薛志斌挣扎着走出草地后,一头栽倒在一条小河沟里失去了知觉。不知在水里泡了多长时间,冷水将他激醒,他用尽全力爬出河沟,依靠在一棵小松树下。他心里明白自己已经很危险了,可是张着嘴却发不出声来,颤抖着手拿起挂在胸前的塑料哨子,没想到刚一噙住,就被失去了知觉的牙齿“咔”的一声咬成了碎片!

谢传佳与两位老乡进入森林区以后,发现后面的同志没跟上来,便站住大声呼喊,可是除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没有任何回音。谢传佳心里一急,蓦地眼前一片迷蒙,接着说什么也看不清了。“后面的同志一定非常危险”,谢传佳紧紧抓住老乡的手一字一顿地说:“咱们不能在这里等,必须赶快下去报信!”

冒着大雨,谢传佳紧紧跟在老乡身后,踩着嶙峋的乱石,钻过一人高的茅草,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往下跑。9点钟左右,他们混身湿透,脸色苍白地站在了鸭子滩林场邓桥伐木队民工宿舍的门口……

林场工人冒着雨雪向山上冲去。他们找到的第一个人是披着毯子,抱着资料夹,摇摇晃晃向下走着的马润华。他从雪地里苏醒过来以后,扔掉了背在身上的干粮袋,循着前面人的脚印,咬着牙一步一步走了下来。当林场工人上前扶住他时,他已精神恍惚,极度虚弱。向山上指了指,吃力地说:“李工,我们的领导,在上面,快去救……”

在一个山坡的下面,营救的人们发现了奄奄一息的薛志斌。他依然靠着那棵小松树,脖子下面悬着那只咬碎的哨子,半张的口吐着白沫。听到有人呼唤,老薛缓缓睁开眼睛,伸出一个手指向后指着,随即又昏迷过去。

在这危急关头,林场工人李正录连忙脱下棉衣给老薛换上,然后胸口贴着胸口将这位冰冷发硬、素昧平生的人紧紧搂在怀里。长期在山里作业的李正录知道,这样做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它同样知道,这是眼下救人最好的办法!殊不知当晚李正录因救地质队员发病,险些丧命。

继续向上寻找的人们,在一个斜坡下发现了李世和。他半卧半坐在雪地里,飘零的雪花浅浅地积在他的头上、脸上和身上,微微张开的嘴似乎在呼唤什么,一双睁着的眼睛好象在盼望、在期待……人们奔上前去想扶他站起来,可是他已经冰冷僵硬了。这位年仅33岁的地质队员在这荒山野岭的风雪之中,永远地停下了跋涉的脚步。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悄然划了一个句号。他身后不远处的雪地里,屹立着装满地质资料的行李、地质锤和一只手套。

随后,人们在距林场仅400米的草丛中找到了朱永林小伙子的遗体。他匍伏着,双手扒在地上,嘴角淌着殷红的血,在他身旁一块平整的石头上,端端正正地放着人们熟悉的地质包和一顶白色的太阳帽。当人们打开那个地质包时,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下山时李世和交给他的十九块岩石标本以及图件、照片、记录本一件未少。

多好的小伙子!临死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平日,他总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为了在甘南工作方便,他竟悄悄学习藏文。可惜啊,这位年仅21岁的小伙子,年底就要结婚了。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留在了雷鼓山上。地质包中那一束杜鹃花依然灿烂夺目。漫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却永远留在了他那美好的记忆中。

四口不曾油漆的白木棺材从山间的小路上缓缓抬过。没有鲜花,没有鼓乐,没有哭天喊地的悲恸。两名地质队员:李世和、朱永林和两位背运行李的民工:谈尚福德、杨元朝。宛如每年盛开的杜鹃花,悄然消融在雷鼓山的怀抱里......

当我再一次聆听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曾经拥有的一段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后,我一次又一次的潸然泪下......

在一次次的扼腕叹息中,明白了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工作的具体含义--意味着必须以艰苦奋斗为荣;在一次次的悲痛欲绝中,明白了地质工作者是新时期的游击队员的内涵--意味着牺牲献出宝贵的生命。

永远难忘那样的悲壮故事的第二年,当雷鼓山上杜鹃花再度盛开的时候,陕西地矿局区调队的又一个区调小组在李世和等人倒下的雷鼓山又搭起了帐篷......

时间的远远流逝可将坚硬无比的花岗岩风化为泥土,留在人们心底的记忆不仅难以随时间的消失“风化”掉,还会历久弥新。

半个世纪之后,当人们重提那段往事时,那些两鬓已经挂霜的地质队员们无不满含深情地说到:“我们曾不止一次的翻越秦岭,不止一次的走近雷鼓山,不止一次的面对杜鹃花开,然而,无论那一次,都没有50前的那一次翻越秦岭的沉重,走进雷鼓山的震撼,杜鹃花开的惨烈。绝对忘不了!那场景太悲壮、遭遇太凄惨、事迹太感人了......”

如今雷鼓山已经成为甘肃省最大的金矿开采地。当一辆辆矿车从这里满载而出的时候,当富起来的人们为了甜蜜的生活开怀欢笑的时候,当那满山遍野的杜鹃花走进千家万户装点人们美好生活的时候,亲爱的朋友们,可曾知道那个发生在雷鼓山杜鹃花开里的地质科学调查的可歌可泣故事,可曾记得那个戴着近视眼镜的大个子李世和,以及那位挚爱杜鹃花如生命的朱永林……

作者简介

秦风

作者简介:国柱,笔名秦风。中国国土资源作协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会员。供职于陕西省地矿局、4》、《秦岭元山之谜》等报告文学出版发表。《小秦岭找金人》荣获第五届宝石文学奖。散文集《约定梦想》2011年出版。

丝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