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广伟|师恩如山(上)

 新锐散文 2020-08-08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师恩如山(上)

——我的老师金志浩先生

 

金志浩老师(左)与作者合影于建校45周年校庆pe

2016年12月16日中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匆匆赶往普陀区中心医院9号楼,去看望高中时期的班主任金志浩先生。此前一天我刚刚从曹杨二中祝莲老师处听说金老师病重住院,心里突然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在四楼的病房里,我看见昔日光彩照人的老师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病魔夺走了先生的健康,他显得消瘦苍老,偶尔睁开双眼,却是暗淡无光的。师母赵老师告诉我,金老师已经不能说话,也听不见我们的呼唤,他已经陷入深度肝昏迷。我压抑着心中的悲伤和痛苦,安慰师母保重身体。

然而,我却万万没有想到,仅仅相隔十几个小时,17日凌晨4点多,金老师就抛下所有爱他的亲人、学生、朋友、同事,驾鹤西去……享年75岁。一年多以前,我听说金老师患病,曾多次给先生打电话要去看望他,他总是说"你们忙,我蛮好的,不用来了"。谁知,16日中午竟成永别。

金志浩老师简介: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教材学科审查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学科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普教系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突出贡献专家。

2004年9月,曹杨二中建校50周年前夕,我曾经写过一篇回忆恩师金志浩先生的文章《我的老师金志浩先生》,此文曾在曹杨二中校刊《翱翔》50周年校庆的专刊上刊载。现将这篇旧作转载如下:      

我的老师金志浩先生

金老师(右)与作者合影于建校60周年校庆活动

1998年金秋,阔别母校整整三十个年头,我和爱人郑小陆专程从外地去曹杨二中看望金志浩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路上我们还在念叨,这么多年没有见面,老师还能认得出我们吗?谁知我们刚刚跨进语文教研室的门槛,金老师就一眼认出了我,他高兴地大叫一声"陈广伟!",随即紧紧地握住了我的双手。我指指身边的郑小陆,随口问道:"金老师,您还认识她吗?"金老师端详片刻,立即答道:"怎么不认识,你是郑小陆,高三(1)班的,坐在靠窗的最后一排。你那时留短发,脸圆圆胖胖的……"此刻我才意识到,老师的心和我们的心是相通的,三十年来,我们思念着老师,老师也思念着我们。   

金志浩老师在课堂上

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三十多年以前……

那是1965年9月,正值十六岁花季的我们,考取了曹杨二中;我所在的高一(2)班班主任,是大学刚刚毕业不久,只有二十四岁的金志浩老师,他还担任高一(1)、(2)两个班级的语文老师。  

金老师当年风华正茂,言谈举止间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浓浓的书卷气。听金老师讲课,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莫大的精神享受。课堂上,他总是用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缜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把每篇课文都讲解得引人入胜。

最令人难忘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他鼓励学生“反串”教师,走上讲台为全班同学授课;我有幸成为班里第一个走上讲台的学生。尽管我用了两天时间作了认真的备课,而且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然而,刚一踏上讲台,面对着五十多位同学,还是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这时,坐在台下的金老师微笑着朝我点点头,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才慢慢的平静下来,理了理思路,大胆地开始讲解、分析课文。也许是同学们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合,课堂上出奇的安静,只有我的声音在教室中回荡。当我讲解完课文,模仿着金老师平时的口吻,向同学们提问时,大家齐刷刷地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紧接着,发言,提问,解答,争论……台上台下形成了互动,整个课堂顿时火爆而热烈,俨然成了一场生动活泼的研讨会。课后,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要求上台讲课。金老师热情地肯定了我的第一次"教学"。  

高一下半学期,在教授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师说》一文时,对其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同学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部分同学认为,封建士大夫鄙视劳动人民,他们的才智却不如劳动人民,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封建士大夫瞧不起劳动人民,他们的才智反而不及劳动人民,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两种看法争论不休。为了鼓励大家深入讨论,金老师要求同学们写出文章,贴在教室后墙的"学习园地"中。几天之内,同学们写出了数十篇争鸣文章,大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表述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一场全班大讨论。现在看来,当时的争论不免幼稚,然而通过这次讨论和争鸣,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也极大地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这也是金老师早年致力于议论文写作研究和探索的一次成功实验。

金老师十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却从不囿于课本知识。他经常在课堂上介绍古今中外文化领域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由来以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左翼文学内部的以鲁迅、郭沫若、茅盾、成仿吾、钱杏村等人为代表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0世纪西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和、罗曼·罗兰、高尔基、肖洛霍夫及其代表作品等等。除此之外,他还不断介绍当代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新观点、新动向和新成果,要求同学们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和各种报刊,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金老师还为我们开出长长的一串书名,要我们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正是在那几年,我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鲁迅全集》就是在暑假期间通读的,我特别喜欢鲁迅的杂文,先生的《华盖集》《而已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让我如痴如醉,有些篇目和名句至今烂熟于心。金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议论文写作方法,在阅读鲁迅杂文的过程中,真正得到了消化吸收。

整个高中期间,我所写的每一篇作文都得到过金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点评,几乎所有作文都被金老师贴在教室后墙的学习园地中,作为范文供同学们阅读。

金老师当年所做的努力,为我以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年轻的班主任,金老师作风民主,对待学生有如兄长和朋友,对班级事务从不包办代替,而是充分信任和发挥班委会、团组织的作用。即使对犯了错误的同学,也是和颜悦色,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他经常举办主题班会,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写出讲稿,上台演讲,引导同学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金老师十分擅长写作,记得1965年的《新民晚报》"灯花"栏目中,几乎每周都有一篇署名"紫浩"的随笔、散文或小品发表;文章写得短小精悍,大多从小事入手,一事一议,深入浅出,引申出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些年,《解放日报》《文汇报》也经常发表金老师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大块头"论文,成为同学们争相传阅的热门文章。

金老师虽是一介文人,平时温文尔雅,但在篮球场上却判若两人,打起球来生龙活虎,每场球赛都能拿下关键的几分。曾几何时,金老师成为很多同学心目中的偶像。

日月如梭,转瞬间我已经从曹杨二中毕业三十六年了。几十年来,我先后当过知青,从事过司法实际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主持过政法理论刊物的编辑出版和司法理论研究工作……历经岁月磨砺,我淡忘了许多往事,然而我们的那段花季岁月连同金老师的谆谆教诲,却经常浮现在我的脑际;他对我们的培养和训练,他给予我们的知识和智慧以及他独具的个人魅力,几十年来一直伴随和影响着我,使我受益无穷。

值此建校50周年大庆之际,我谨向母校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祝你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说明:本文写于2004年,是13年前的一篇旧作)

作者简介

陈广伟

作者简介:陈广伟,中共党员,上海人,老三届高中生,上个世纪70年代去安徽宿县插队落户,后被安徽省公安厅招干。安徽大学法律系毕业,长期从事司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曾任安徽省监狱学会秘书长、期刊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安徽省监狱管理局驻沪办事处主任等职。几十年来,在国家和省部级理论期刊发表司法论文30余篇,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及《国家艺术》《中国艺坛》《今日上海》等杂志发表评论、散文、人物通讯等数十万字。

丝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