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2 作为符号的电影

 读书当玩 2020-08-08

当电影只是成为个体感受,而不需要与人沟通和表达时,电影的符号意义,并不需要公认的理论意义的了解与探讨。这时的电影,尽管是公共媒介,充斥着公众认同的符号意义,而作为观众后你,尽可以自已的认知水平去理解。比如,电影《红楼梦》,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个体符号意义的理解。
    法国的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史学家,电影导演实践者,电影教授的著作《电影符号学质疑一一语言与电影》,把语言学中语言的最小定义“语素”,引入电影,提出了“电影素”的概念,并重新搭建认识电影意义与“无意义”的“符号”平台。
    纷繁旁杂的论述,多变频换站位与视角,以及与语言、音乐,绘画、诗歌等其他符号表现形式的映衬与对比,让人读后,还是把所谓的“电影符号”,固守在自己的“领地”好。

                 2015年8月19日广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