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1 悦读《吴晗论明史》小感之一

 读书当玩 2020-08-08

广州图书馆借的《吴晗论明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分上中下三册。断断续续读完,读起来心情是愉悦的,特别是上册。以下是读书小感。

☆读过黎东方的《细说明朝》,很想读读吴晗的关于明朝方面的书。这次在广州图书馆借到《吴晗论明史》,不亦乐乎!

读过《吴晗论明史》上册,便发觉吴晗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带上了阶级性。

他对朱元璋的苦出身,参加郭子兴的红军,以及后来出色的才能与应运而生的兴起,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简单的说,朱元璋在组织军事力量时,刘福通部下的红军正在跟元军作战。刘福通把元军与朱元璋的部队隔离起来了。朱元璋可以借此机会占领许多城市。这叫天时与地利。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和。朱元璋在反对元朝统治的斗争中,取得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支持。起兵不久,李善长、冯国用、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这些都是浙江安徽地区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朱元璋的暴动与建立新政权上,赶到不过替代的作用。

                               1

☆穷则思变,绝处逢生。

朱元璋很穷很苦,退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参加红军犹豫,但又被察觉,不得不背水一战),人的机会便来了。人在生死关头,最能调动人的智慧与才能。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朱元璋开始举起的旗帜,形式上还是听取韩林儿号令,用韩林儿的年号。官爵也是韩林儿封的。当1368年,他把陈友谅、张士诚消灭,派大将徐达攻打北京,这时他的队伍中已经有了大量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又发布了一个宣言,不再像红军那样“贫级江南,富夸塞北”的口号。主要的问题,放在以夏治夷上了。

同年,明太祖建国后,根据当下情况,在明朝初年采取了四项有效措施:

一是大量的移民。将四十万江浙人迁入安徽凤阳,将山西一部分人口迁移河南、河北、安徽。二是解放匠户。元朝打下城市,壮年皆杀。匠户留用为奴,没有人身自由,世世代代为官府服务。三是凡是战争期间,农民的子弟被强迫去当奴隶的,一律解放,给予自由。四是广泛的鼓动农业生产。

☆胡惟庸案冤不冤,亦冤亦不冤。

吴晗对胡惟庸案的说法,对朱元璋与胡惟庸的矛盾的看法,是比较客观的。

“胡惟庸个人和朱元璋之间的矛盾,这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皇帝应该管什么事,宰相应该管什么事,历史上没有明文规定过。在设置中书省的情况下,许多事情都由中书省掌握,中书省认为这件事情有必要请示皇帝,就请示;认为没有必要请示的,就自己办了。胡惟庸这个人有野心,也很有才能,他在中书省多年,排斥了一些人,也提拔了一些人,造成他在中书省的强固地位。有许多事情他自己办了,明太祖根本不知道,以后明太祖发现了,就很生气。这样,矛盾就发生了,而且日益尖锐。”(P20)

洪武十三年(1380年),矛盾终于爆发。按照明朝的规定,军队在皇帝手里。这样的斗争,必然以胡惟庸的失败而告终。

胡惟庸案,一些史料书说他没什么才能,政治品质不好(刘基持这个看法)。看来是不实的。君相斗争,如果宰相是个纯粹的唯唯诺诺的人,这斗争也不会针尖对麦芒,弄那么久,波及那么多人。

为什么说胡惟庸案,冤也冤,不冤也不冤呢?因为到了权力斗争的顶尖旋涡中,有政治野心也好,没政治野心也好,真的是说不清的。君相之权,本没有明显边界。什么是候相权危及君权,什么时候功高震主,谁又能辨得清,说得明呢?

权力的游戏中,西方的纸牌游戏,玩的是权力边界的游戏,并不是权力矛盾的总爆发。而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才会体会到为什么封建社会君王会搞什么灭九族的杀戮。

                                                              2018年8月19日陈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