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1188 专署食堂(下)——黔阳专署大院印象(7)

 读书当玩 2020-08-08

专署食堂,分买饭窗口与买菜窗口。排队买饭后,还得排队买菜。

家中孩子多的一般会去两个人,一个排队买饭,一个排队买菜。

大院,我们一般叫买饭叫端饭或打饭。

打多少饭,有时还得告诉卖饭的人。比如,给我打一斤二两的饭,要四个三两的,或者三个四两的。这样打饭,回家好按照多少人分饭。

专署食堂的饭是几层大蒸笼蒸的砵子饭,分三两一砵与四两一砵。

如果打二两饭,就从四两砵子中间划一道。如果打一两饭,就从四两的中间划个十字口,取出四分之一。

叫买菜叫打菜或端菜。排队时,孩子们会相互的问,你端几个菜,端什么菜?

专署那个时候的人,绝大多数吃食堂。每家也有做饭的锅灶炉子,多是周末在家做饭。

后来,文革,食堂也被砸烂了,没了食堂,大家才专门在家做饭。

专署食堂早餐吃馒头稀饭,有时也有卷子。吃包子,非常少见。

这点,不如纱厂的职工食堂,什么时候都有包子花卷。

专署食堂的稀饭,比较稀。我们家,大家从小就喜欢吃糖,与吃稀饭有关。稀饭喜欢放糖吃。

直到现在,吃稀饭,不放糖,就不对味。

馒头,一两一个,好像也做过二两一个的。

好多学生上学,边拿着馒头啃,边往学校走。

读小学的时候,我经常用馒头,与班上农村的孩子换生红薯吃。

过去专署食堂,分大灶中灶与小灶。

大灶多年轻人,没家的一般干部;

中灶为有家庭,夫妻都有工作的家庭;

小灶多为领导干部。

后来取消大灶中灶小灶,大家都在专署食堂打饭。

饭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每天每餐的菜分甲菜、乙菜、丙菜。

甲菜是荤菜;乙菜是荤素搭配;丙菜是小菜。

卖菜的窗口,提前标示出来。这餐有多少个甲菜,多少个乙菜,多少个丙菜。

孩子们去打饭,先要问了家长,中餐或晚饭,端几个什么样的菜。

到了食堂,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选不同品种的甲菜乙菜丙菜。

一些北方来的家庭,一般是领导家,孩子多,老婆没工作,只能临时的打打副工,收入反而没有一般两口子都有工作的家庭生活得好。

这些北方家庭,好多是下面的孩子,接上面孩子的衣服和裤子穿。裤子短了,就接上去一截。

这不是个别现象,几乎是普遍现象。这样的家庭,也不会经常吃食堂,多是没工作的老婆自己在家里做。

北方家庭妇女,没有南方人会做菜,经常看见这样的北方家庭,什么瓜菜都是一锅煮。但北方家庭的面食做得好,花样多。

我们家吃一餐饺子,父母得费一天的劲,也只记得吃过一回。

北方家庭,过节就吃饺子。

我们家,父母发了工资。首先得买好饭菜票与开水票。饭菜票也不怎么管得严,放在抽屉里的一个纸盒子里。一个夹子夹饭票,一个夹子夹菜票。

我们去打饭,算好需要多少饭菜票,自己从抽屉里拿。剩下的,又放回抽屉。

在大院的时候,馋肉是有的,但我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是饿。父亲专门有一个饼干盒,平时是不允许随便自己拿来吃的。但父亲有交待,只要真饿了,就可以自己拿来吃。

我的记忆中,从来自己没有去拿过饼干吃。

小时候,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吃零食。

一是真老实,二是真没有真正的饿过。

所吃的饼干,不是父亲拿的,就是外婆拿的。

有一次我的孩子王鄢乐平,叫我从家里拿点饭菜票。我不知道是要干什么,还以为是用饭菜票到别的孩子处换点什么。

结果,跑到快关窗口专署食堂,买了四两饭,一份甲菜,跑到专署食堂买饭这边的楼梯上,一个人吃了个精光。估计,是在家里犯了错误,没得饭吃。

专署食堂边,有一排从锅炉房接出来的水龙头,是专署打开水的地方。

专署的孩子都有打开水,挑开水的任务。

开水票是纸质的。纸很薄,用手就可以从一版水票上撕下来。一张水票,接一开水瓶,或者一壶小开水烧水壶。大开水烧水壶,需要两张水票。一个大开水烧水壶,可以灌两壶半开水瓶。

       

2020年3月31日广州

专署食堂--黔阳专署大院印象(7)

花园与操场--黔阳专署大院印象(6)

老房子--黔阳专署大院印象(5)

露天电影院--黔阳专署大院印象(4)

No1173    合作社--黔阳专署大院印象(3)

No1172   专署银行--黔阳专署大院印象(2)

No1170    记忆中的专署大院--黔阳专署大院印象(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