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卜用可:楹联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逸◆远 2020-08-08
卜用可:楹联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楹联” 顾其名而知其意,是题在“楹柱”上的对联。而这种题在楹柱上的对联,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家家户户过年必贴的春联。联界目前公认的第一副楹联,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也是以春联形式出现的,这也是一个佐证,亦即楹联起初是以春联这样一种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并被人们广泛认知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交际应酬的需要,楹联所具有的的短而精工、宜书写、宜刻挂、语感铿锵有致、便于诵读和流传等等的特性,渐渐使它从小家庭的楹柱上走了下来,走向各广阔的空间,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人们以楹联相互题赠、庆贺、哀挽等等,在人际交往中联情厚谊。

又随着各地园林、寺庙、亭台等等设施的不断翻新、重建,楹联每每或描写周遭景致,或挖掘人文内涵,或阐述微言大义,为景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重视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楹联阵营,这又使楹联,在其社会功用之外,又作为一种单纯的文学形式而存在,联人们用以表达个人情感,彰显个性、阐述观点、褒贬世事等等,这时候,它和诗词曲赋,并驾齐驱,于文采手法上,各竞风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参与人数的众多,楹联以一种发散式的形式,向各个方面漫延。一方面更广泛更普及,一方面更精致更丰盛。

现在我们回到论坛的主题:楹联文化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前面大致说了楹联的发展和走向。那么再来说说我们的乡村,今日之乡村,已非昔日之乡村。昔日的乡村,贫穷、落后、大部分人文化水平低下,别说读书写字,怕是能识得字的人都不多。而现在的乡村,美丽、富裕、而且网络普及,大部分人都受到起码的基础教育,能断文识字,能上网交流等。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此基础上,更高的精神需求就成为必须,于是各种诗词书画走进了乡村,走进了农民中,当然也包括楹联。而楹联,基于其短小,精炼,可以见缝插针地出现,这就让很多有意识地要提高乡村文化,提升农民修养的有识之士,更愿意以楹联的形式,来达到宣传教化引导的目的。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简述下楹联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联。

一、最直接普遍地,以春联的形式出现

每年各地都会组织“春联下乡”活动。利用家家户户春节都要贴春联的习俗,把楹联送到乡村。这些楹联,或宣传法律知识,或宣传国家政策,或歌颂家国,或宣传传统美德等等不一而足,以这样一种形式,潜移默化,化育民风民俗,其效果是最直接也最深入的。

例如:春联

治霾治雾乾坤朗;

肃腐肃贪社稷安。

针对时下最关心的雾霾治理、反腐倡廉话题来写。是期冀也是敦勉。

如:

过节回乡,喜听檐上鸣春曲;

举杯敬老,最羡人间跪乳情。

就宣传了敬老这样一种美德。

处世忌无信;

求知贵有恒。

这一类格言类的春联,是一种警世醒言,起到劝诫警醒的作用。

又如:

春雨和风,堂前椿茂连萱茂;

小家新梦,膝下大娃逗二娃。

宣传二胎政策的,这一类紧跟国家政策,时代风尚的春联,也是很常见的。

二、出现在公园、休闲廊亭等处的楹联

和城市一样,现在的乡村,也处处可见娱乐公园,休闲亭台,宣传长廊等等,在这些场所,楹联更是彰显了它的优势。于亭台廊柱上挂几副对联,或用优美的文字写景,或用劝勉的语气灌输新风新尚,使乡民们在休闲栖止之余,陶情养性,开拓心胸。

例如某乡村园林的“尚善廊”中:

仁似良方堪济世;

善同明月可澄怀。

宣传“仁、善”的

当以忠廉谋国事;

应从贤孝铸家风。

宣传忠廉贤孝传统道德的。

某水边亭子的:

一溪烟水鸭声暖;

三面荷风月影香。

优美的文字,点缀风光、提升文学修养。

美丽乡村,对于美丽的理解,我想除了外在的秀美富丽以外,那种内在的文化韵味大概更是“美”的精髓。没有文化气息的美,是浅薄而无回味的,只有内外兼修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所以,这些楹联的出现,在乡村建设中,无疑是最精彩的一笔,让乡村更鲜活更风雅。

三、农民对联家的涌现

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人的因素。如果美丽的风光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硬件部分,那么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时代农民,这应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软件部分。

随着教育的普及,网络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会舞文弄墨,会吟诗作赋。在联界,就出现了一批农民联家,其中不乏楹联高手。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用楹联表情达意,抒发心胸。还是在亲友交往中楹联往来,还是在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些联友这里我就不一一去介绍了,我想楹联界的同仁们,对于他们并不陌生,而且对于农民楹联家的不断涌现,也习以为常,我们并不觉得他们的出现是多么稀罕的事情,这种司空见惯的态度,恰恰说明,我们的乡村,在文化层面,已经和时代没有明显的断层和落差。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六层左右。虽然比之之前的八九成,这个比例在缩小,但农民依旧占据着我国人口的大部分。乡村占地也占据着我国绝大部分的国土面积。改善乡村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文明道德,提升农民的文化修养,即是提升整个国家的物质水平和文化层次。如何发挥楹联的优势,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添砖加瓦,这是我们联人的责任。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是历代文人都耳熟能详的句子,如何落到实处,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任务。积极参与春联下乡活动,积极为农村农民题写对联,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楹联创作,这些是我们可以做也能够做到的,愿和联界同仁们共勉共励,各尽绵力。

最后,以一联来作结:

挥纵横一笔,豁我辈胸襟,担当道义;

用文字两行,为乡村画卷,点染丹青。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 论文 回顾

联·论文‖杨振生:河东流派的文化自觉与时代使命——从“初现端倪”到发展壮大

联·论文‖王庆新:刍议河东流派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向

联·论文‖ 汪星群:新艺术流派  大文化担当--从河东流派看楹联文化发展

联·论文‖欧阳飞跃:清襟凝远 妙笔纵横——“湖湘楹联七子”流派浅析

联·论文‖王家安:由岳民立先生新型楹联理论兼谈楹联学科体系建设

联·论文‖文振西:发展大楹联 功夫在联外——兼论河东流派的创作风格及发展路径

联·论文‖吕可夫:左撇右捺撑起上仄下平——“河东联派”产生的重要启示

联·论文‖ 曾小云:传承清联写作技艺 攀登楹联艺术高峰

联·论文‖ 周永红:试论对联流派之构成要素以及当今准“流派”现象之实质与意义

联·论文‖巩行远:运作楹联能做大——— 山西运城市楹联文化及其“河东流派”现象的文化感悟

联·论文‖王永江:对以“中楹流派”为代表的网络对联风格变迁的探析

联·论文‖杨旭:试论“河东流派”的三种境界

联·论文|严海燕:王天性、徐熙彦对联创作合说

联·论文|朱天运:河东联派的语言特色

第十七届中国(运城)楹联论坛暨楹联流派与楹联文化传承发展——兼论河东流派研讨会纪要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论文集前言

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  论文选

联·艺‖叶子彤——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

联·艺‖王庆新——直面社会人生的谠论诤言——乔应甲联语内涵理义特征浅识

联·艺‖马长泰——乔应甲楹联的文学价值初探

联·艺‖龚联寿——乔应甲《半九亭集》初探

联·艺‖杨振生——《半九亭集》的联史地位及联语风格

联·艺‖余德泉——一部具有历史和学术双重价值的楹联典籍——《半九亭集》楹联初步探讨

联·艺‖陈树德——《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

联·艺‖明乔应甲《半九亭集》中所反映的民本思想

联·艺‖曹克定——读乔阁老“偶感”联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作品展播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及金奖获得者作品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上)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下)

河东楹联网视频 精 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