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父子三词客入手,探寻北宋辉煌文艺成就的背后推手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四川眉山市有一祠堂名曰“三苏祠”,由苏家故居改宅成祠而来,祠堂内有一楹联,书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里父子三词客即是北宋诗文卓越代表人物,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三人不仅并称三苏,更是齐列唐宋八大家,一时名声远超当时的其他名家。

甚至他们的伯乐,有醉翁之称的欧阳永叔,也常常叹息自己才不能及,要知道四川人欧阳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曾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兼任礼部贡举主考官,就是那一年他同时录取了苏轼、苏辙和曾巩,可谓慧眼识英。连这样的人读了三苏的诗文都不觉汗出,觉得后生可畏。欧阳修晚年后还在不断修改自己之前的诗文,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这里的后生指的便是苏轼。

三苏祠

据《与梅圣俞四十六通》记载:某启。承惠《答苏轼书》,甚佳,今却纳上。《农具诗》不曾见,恐是忘却将来,今再令去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三苏中苏轼的才名更显,在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依然是华夏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明珠,苏洵苏辙则才学各有侧重,苏洵擅论,所作《六国论》鞭辟入里,句句入心;苏辙尤善散文,有人称其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三苏最早的称谓出自北宋时期山西人王辟之所作的史学笔记《渑水燕谈录》,一般的划分是,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小苏苏辙,父子三词客的名声在当时之世已经显赫。而三苏中最负盛名者莫过于大苏,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书画俱精,甚至美食也颇有心得。当时不仅文学界熟知苏轼词文,连皇家宫墙内也对东坡居士的才华倍加称誉,最后更是曹太后临终的一番话才保全了大苏小苏的性命。

苏轼

《宋史》记载: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的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苏轼一门可谓是北宋文艺成就的绝佳代表,北宋文艺成就的辉煌由此中也可窥见一斑。文学方面,出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晏殊、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众多大家,改革文风、创意诗词,在散文、词赋方面取得了极大地成就,欧苏还成为了后世文章所必须效法的人物;书法方面,以四大家“苏黄米蔡”为代表,各成流派,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画艺方面的范宽、王希孟、李成、郭熙、张择端等人,更是开创了绘画的新境界,范宽创作的雨点皴和积墨法一度成为山水画的范式,张择端的工笔界画也多为后世所推崇。现从建国初国策的选择、皇室君王的偏好、经济水平的发展三方面,探讨一下北宋时期取得如此辉煌文艺成就的背后推手。

士大夫

一、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成为文人安全生存的土壤

洛阳人赵匡胤从投奔郭威开始投身军队,后又跟随周世宗柴荣,因作战勇猛又深有谋略屡建军功,成为后周禁军最高统帅,在柴荣病逝后发动陈桥兵变逼迫周恭帝让位,于公元960年2月4号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建国后赵匡胤继续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南北方,结束了自唐朝以后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赵匡胤出身行伍,甚至军权部队的威力,尤其在自己黄袍加身称帝以后,心中始终惴惴不安,担心别人就此效仿。

他先后两次释兵权,逐步罢免了禁军将领和各地藩镇的兵权,消除了唐后期节度使权力过大的隐患。除此之外,赵匡胤在宰相赵普的建议下,任用大批文人学士处理政务,颇有效果。同时出于利用文官抑制武将的需要,以及赵匡胤本身酷爱读书尊敬文士的态度,宋朝从建国之初便开始优待文人。在赵匡胤即位三年后,于太庙建誓碑,明确告示子孙:不杀士大夫。

宋太祖赵匡胤

《宋论》记载: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难能可贵的是,宋太祖之后的各个赵氏皇帝均遵照誓碑执行,终北宋一朝,最后被皇帝下诏处死的文官只有4个,且这四人都是祸乱朝纲、勾结辽金的叛徒,百姓百官都一直认为当杀。

正是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北宋的知识分子开始迎来最开明的春天,在北宋登上文治盛世巅峰的同时,文人士大夫们的文艺创作也在宽松的环境中取得一个又一个后来者不能望其项背的高峰,北宋中期名相范仲淹在与富弼的讨论中就认为,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是当朝成为盛世的基础。

《范仲淹圣心解法意》记载: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他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

二、赵宋皇室倾心书画带来的推动作用

在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四年前,蜀国皇帝山西人孟昶在宫内设立了翰林图画院,成为华夏历史上最早的官办画院。宋朝建立后将画院搬迁至汴京,原画院中的名家大手悉数尽收,丹青翰墨一时成为皇宫内苑竞相追捧的艺术。

当时的汴京成为了北宋书画艺术的中心,画院中不仅有黄居寀、夏侯延等孟昶时期的大画家,还囊括了南唐的董羽、蔡润,以及赵光辅、高益等人,最终形成了以李成善、范宽为代表的北方画派和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派。一时之间,崇尚书画文艺的风气从宫廷流出席卷社会,带来了无数文人雅士竞折腰。

另一方面的推动力来自于北宋的书画制度设计。朝廷为书画家设立了官职,进入书画院的人们不仅拥有优厚的收入,还可以拥有翰林的身份,享受与官员相同的待遇,甚至还可以被授予头衔职位。在后期甚至将“画学”列入科举,从此以后天下的画家可以通过绘画取得功名谋取官职。更为重要的是,宋徽宗不仅带头推进书画相关的研究鉴赏,还亲自入局,创立了颇负盛名的瘦金体,曾临摹黄庭坚的书画作品,以国君之尊躬身入局直接推动了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宋代画作

《宋史》记载:翰林院勾当官一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凡执伎以事上者皆在焉。

除了宋徽宗以外,其他皇室成员也对书画艺术青眼有加,北宋时期的高太后、向太后因爱惜苏东坡的才华曾多次加封其官职并设法营救保全东坡居士。正是有了皇权力量的极大推动,北宋的书画文艺成就始终引领历朝,成为了整个封建王朝期间独一无二的存在。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太皇太后急问曰:卿前年是何官?曰:臣前年為汝州团练副使。今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何以遽至此?軾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哲宗)陛下。……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卿耳。軾不觉哭失声,太皇太后泣,帝亦泣。

三、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为文艺开花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杀士大夫国策的制定为北宋文人的生存建立起极大自由的空间,在此基础上,皇家帝王对书画文才的推崇为文士的创作提供了优厚的条件,而这些都离不开大宋王朝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学者陈寅恪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对宋朝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登上封建社会顶峰予以了肯定。按照经济学家麦迪森的测算,北宋末期的人均GDP已超过600美元,经济之繁荣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

宋代繁华的景象

在农业生产方面不仅修复了毁坏的水利工程,还新修了更多新的灌溉设施,出现了很多铁制农具,包括犁、耧、耙、锄等,加强了精耕细作。开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棉花的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的福建和广东。江南地区的亩产一度达到四石头,已经远远超过了唐朝时期的最高水平。在手工业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哥窑北宋五大名窑开始出现,瓷器的烧制水平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此之外,造船业、丝织业均成为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

在1073年的宋神宗时期,全国的货币流通量已经超过了六百万贯,到1120年,国家税收收回来的白银更是达到了1800万两,宋朝经济的繁荣创下了封建王朝之最。

宋代陶瓷

经济的长足发展也促使了宋朝官员俸禄的不断提高,清代赵翼曾在《廿二史札记》中感叹:宋制禄之厚。据仁宗时期《嘉祐禄令》记载,包拯一年的俸禄,除了货币收入1656贯外,还有绫罗绸缎的收入,包括绫10匹、绢34匹、罗2匹、绵100两。而依据《宋史·职官志》,包拯每月有30石粮、20捆柴、40捆干草和1500贯的公使钱。总之,北宋官员的收入长期居于封建王朝之首。而经济条件的宽裕也为各路文人雅士的创作建立起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北宋时期文艺成就取得重大辉煌提供了重要的间接作用。因为收入宽裕,当时的很多达官贵人甚至以供养文士创作为豪。

评价

苏洵父子三人是北宋文艺成就的代表人物,尤其苏轼,散文写作位列唐宋八大家,书画上与米芾并列,作词又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可谓文艺全才。在屡屡遭贬之时仍能苦中求乐,甚至为后世留下美食。这样一个人被称为文化史上第一等可爱人物实不为过。虽仕途始终不通,但危难关头总有相助,皇家贵苑因爱惜苏东坡的才华,多次赦免了他的罪行。

瘦金体

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大批北宋文士得以创作出登峰造极的文艺作品,离不开北宋建国之初就立下的保护士大夫的国策,更离不开北宋皇家对文艺事业的推崇和支持,皇家人物的领军代表即是北宋末代君主宋徽宗,宋徽宗书画造诣极为深广,连后世为他修史立传的元代名臣脱脱都不得不感叹:这个人除了不会做君王,其他万事皆是第一等人物。

而对于推动北宋文艺辉煌成就起决定作用的便是当时的经济发展,正是建立在足以傲视整个封建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才有北宋文官文人的丰厚收入,俸禄的富足也决定了他们的文艺创作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为稻粱谋,疏离感超然之下无意中拔高了境界,后世望之莫及。

参考文献:《与梅圣俞四十六通》、《宋史》、《宋论》、《范仲淹圣心解法意》、《续资治通鉴》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