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国的孝道入手,探析我国古代的养老制度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中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孝道,古代就有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提出,更是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流传给后人。所以在中国,很早就不断有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保障的政策出现,并且这些养老敬老的政策,随着时代不断改变升级,即使在古代,也在一套很完善的养老规划制度。

二十四孝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

一.秦朝的养老制度

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之为老人?

《礼记》中有作解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其中规定,人道理六十岁就算老年人,并且对待老年人以上年纪的人,都有与前面截然不同的定义,六十岁开始作为老人,可以指使别人干活,七十岁的时候身体不行了,应该交代好家事,八十九十岁的都是耄耋老人,不受约束。

在秦朝,老人们不必担心晚年会吃不饱,先秦时期十分关注老年人的饮食。在《礼记》中就有记载道,五十岁开始,老人就应该开始吃细粮,因为牙口不好。道理六十岁的时候就要准备隔宿的肉食,七十岁要增加各种副食,八十岁则是要供养各种山珍海味,九十岁的时候行动不便,所以要准备老人喜欢吃的东西随时伺候。

在当时对于老人有很好的福利待遇,朝廷会在仲春和孟冬两个季节给没有劳动能力,有没有妻子、儿女供养,无依无靠的老人,送去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

另外有供养者的老人,家庭中实行减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里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那么一家人中有一个人可以不用服徭役,如果家里有九十岁的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用服徭役。

二十四孝之卖身葬父

另外还有一些老人,可以享受国家给他们养老的待遇。这些能够让国家给他们养老的主要有四种人,一种是一辈子属于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第二种是家中有烈士为国牺牲的老人,第三种是从官场离休退仕的老人,第四种是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老人的生活和饮食都有了着落之后,秦朝还推出了医保服务,先秦时期的免费医疗和养疾之政都是惠民的项目。当时官府中专门设立了一个职位叫做掌病,他们专门负责给当地的老人看病,并且要定期的看望老人,对他们定期进行检查。探望的时间相当频繁,七十岁以上的每三天探望一次,八十岁的要做到两天一问,九十岁的则是要做到每天问一次。另外对待五六十岁的普通老人,则要做到五天问一次。

如果在当地有身患重病的老人,掌病要及时对国君回报,国君会安排时间亲自前往看望,当然这项政策最开始也是为了提现国君的爱民之心,实际上从来没有实现过。

二.汉朝出台老年人保护法

历史上,汉代对于中国的养老制度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推出了一套完整的养老制度,还加强了对老人晚年保障的法律制度,保证有子嗣和家庭的老人,都能够得到赡养。

二十四孝之怀橘遗亲

在当时,如果小辈对长辈不敬或者不养,长辈可以上诉到衙门,予以重罪。为了保证老人都老有所依,汉律规定,如果不赡养老人就会面临弃市的刑罚。

其实在古代很少能够看到老人,汉朝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岁,能够活到六七十岁已经是被称为古稀了,所以汉朝将秦朝所定的老人标准提前了四岁,也就是五十六岁就算老人了。

在《汉旧仪》中就有提到“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

五十六岁的老人在汉朝有很多的福利可以领,比如免除了老人的赋税,在汉朝十三岁到五十六岁的成年男女,每年都要缴纳一笔费用,到了五十六岁的时候这笔钱就不用交了。

另外朝廷每年还会给民间的老人赠送食物,汉文帝就发布了诏令,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赏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加赐锦帛二匹,棉絮三斤。所以历史上汉朝的养老制度是最完善的,有些独居的老人甚至比普通人过的还要好。

为了能够在街上随时辨人出老人的身份,汉朝会给老人们发放一种叫做鸠杖的东西,这是帝王赐予老人的拐棍,除了能够帮助老人受力之外,还是一种特殊的权力象征。

二十四孝之啮指痛心

开国皇帝刘邦就曾经将鸠杖赐给高龄老人,之后他的后代又沿袭了这种制度,赏赐鸠杖给高龄的老人。到了汉宣帝这代,鸠杖变得普遍起来,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由朝廷授予鸠杖。有这种拐杖加持,汉朝的老人们的老年生活十分享受,值得一提的是,汉朝还设立了历史上第一部老年人的保护法,其中明确规定,七十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了刑律,也不会判处刑罚。

体现了当时汉代追崇儒家思想,讲究施政以仁。汉代给老人这种优待,并不他们对老人的行为予以鼓励,而是认为他们的犯罪行为并不能构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如果关在牢里也是苦苦等死,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宽仁思想。

三.唐代开始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魏晋时期,首创存留养亲的制度,如果被判了死刑或者流刑的犯人,家中有直系血亲需要照固,准许他们在家里侍奉老人,等到老人去世之后,在进行服刑。

在唐代,养老制度也是皇帝关心的制度一项,继承了赐予鸠杖的做法,对于年老者免税,另外给老人赏赐的内容是汉朝的一倍左右。

唐朝还出现过补给侍丁的制度,就是对于家中没有可以照护的人,官府就会免费给老人安排护工,规定是八十岁安排一个护工,九十岁安排两个护工,百岁以上安排三个护工,后来觉得百岁老人实在难得,又改为安排五名护工。

二十四孝之弃官寻母

除此之外,当时还很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并不是指要和父母谈话之类的,而是侍奉父母的时候,要让父母保持笑容,不能够让老人发生不开心。这一点当时担任宰相一职的房玄龄做的最好,可以称得上是赡养老人的道德楷模,对待老人和颜悦色,每天都哄老人开开心心的。

古代如果晚辈给长辈脸色看,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另外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如果家里有老人,子孙不可以远走他乡,要呆在老人的身边,陪他度过晚年生活。所以在唐代,极少出现空巢老人的现象,反而家家户户都有一位祖宗一样供着的老人。

四.南北朝时期开设养老院

随着朝代的更替,养老制度变得越来越完善,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也会有新的养老方案出现。除了给老人每年的赏赐之外,还会有免税、权力、法律上的保护。另外由于战乱纷飞的原因,出现了很多没有人可以赡养的孤寡老人,所以从宋代开始出现了很多类似养老院的慈善机构。

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高寿皇帝创办了孤独园。后来到了唐朝,这种机构得到推广,武则天建立了悲田养病院,专门收留贫困、生病、孤独、残疾的老热。

到了宋代,这种慈善式的养老机构正式被推广开来,宋代设立的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等,都是专门收养老人的场所。

同时年龄也放款到了五十岁就可以申请入住,很多民间的富商看到此举,也纷纷效仿学习,创办了很多民间的养老院。

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

元朝也十分重视养老,元世祖忽必烈曾经听取了臣子的建议,建立并且完善了元朝的收养救助政策,在各地建设养济院,发放各种老人的补贴。

到了明清两朝,朝廷继续兴办发展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甚至还会给老人赐予爵位。明朝的朱元璋在起义时,有很多出生入死的将士都战死沙场,在当上皇帝之后,他开始实行对孤贫老人众生养老的制度。

清朝则是更注重老人的饮食,多次宴请全国的老人去紫禁城内吃喝,取名为千叟宴。但是这种只能针对官员家庭的老人,普通的民间百姓是没有机会进入的。

评价

孝文化千百年来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也是传统中国人心中重要的价值观。中国自古以来就秉承尊老爱幼的美德,中国人格外重视养老的制度,国家也将养老的政策作为一项政府的重要职责看待。

从历史上的养老政策来看,很多政策都是和家庭联系在一起。以家庭为单位的进行供养,给与供养老人的家庭赋税的减免,给老人赠送食物和日常用品,都是为了能够减少供养老人的家庭的生活负担。不论是亲亲相隐还是存留养亲,都透露着古代中国遵循儒家思想,施政以仁的做法,尤其重视老人生活是否有保障,想要做到百姓真正的安居乐业,实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参考文献:《礼记》、《汉旧仪》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