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帝国哪家强?漫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事思想

 瓜子心 2020-08-08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个帝国的存在甚至令欧洲诸国都感到胆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仅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灭亡了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而且还挥师继续西进,多次威胁欧洲的门户维也纳。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日后衰落,并且受到欧洲列强的威胁,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经在军事上作出过的辉煌成就。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度在军事上所向披靡呢?本文就试图通过向读者介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事思想,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1878年前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兴衰

在介绍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思想之前,本文先向读者简单介绍一下奥斯曼帝国兴衰的历史。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中亚的一支以游牧为生的突厥部落,这支突厥部落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皈依了伊斯兰教。在13世纪蒙古军队西侵的时候,这支突厥部落在酋长艾尔突格鲁勒的率领下进入小亚细亚地区,并依附于塞尔柱人。艾尔突格鲁勒的儿子奥斯曼随后率领着突厥人占领了塞尔柱人的大部分领土,并在1290年宣布独立,建立了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自建立之初,便开始其南征北战的历史。在占领小亚细亚的西北部之后,奥斯曼帝国又开始向巴尔干半岛渗透。到14世纪末时,奥斯曼帝国基本上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并且还征服了伊朗。1453年,在蚕食了拜占庭大部分领土之后,穆罕默德二世率领着大军攻破君士坦丁堡,并且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作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又继续向阿拉伯半岛出征,占领了今天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并且继续进攻埃及。随后,帝国又继续进攻北非。

巴尔干半岛机器附属地域

到了苏莱曼一世时期,奥斯曼帝国进入了极盛时期。苏莱曼一世曾经四次亲征波斯,并且多次西征东南欧,不仅攻下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防御堡垒罗得岛,而且还数次包围维也纳。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版图囊括了从蓝色多瑙河到尼罗河,从底格里斯河到大西洋之间的土地,帝国版图十分巨大。欧洲把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形容为“一个日益增长的火焰,不管遇到什么,都紧紧抓住,并进一步燃烧下去”。

苏莱曼一世去世之后,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由于奥斯曼帝国长期对外征战,导致帝国的国力被消耗殆尽,政府和宫廷内部也开始出现内讧和腐败的现象,军队的兵源也开始出现短缺。为了转移国内视线,奥斯曼帝国又开始同沙皇俄国进行战争,但接连遭遇失败,在西方又遭到强大起来的欧洲列强的入侵,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到此时已经不可避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奥斯曼帝国被肢解,1923年,凯末尔宣布废除苏丹和帝制,建立共和国,奥斯曼帝国也就此寿终正寝。

有关奥斯曼帝国被肢解的战争

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与国防思想

奥斯曼帝国认为,战争就是圣战,“圣战是国家的指导原则”所谓圣战,来源于伊斯兰教中的思想,也被称为加齐精神。所谓的加齐,指的是常年与拜占庭帝国作战的穆斯林边防军,他们与异教徒进行勇敢地战斗,勇于为安拉献身。“信仰武士(加齐)是传播真主宗教的工具,是涤净人世间多神论污秽的上帝的仆人;信仰武士是上帝手中的利剑……”加齐的神圣义务是扩大伊斯兰的领土,侵占非穆斯林的土地,他们用突袭和掳掠的方式对异教徒特别是基督徒进行战争。

为了实践这种加齐精神,奥斯曼帝国从年幼的基督徒中招募人员组成新军,让他们从小就改信伊斯兰教,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向他们灌输忠于苏丹和圣战的精神。加齐精神和圣战思想能够很好地鼓动奥斯曼帝国的士兵为帝国作战,这种精神贯穿帝国征战的全程,一旦圣战思想受到影响,不仅帝国的征战会受到影响,甚至帝国的根本都会受到影响。

奥斯曼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等地域图

在国防战略上,奥斯曼帝国强调避免两线作战。奥斯曼帝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十分容易两面受敌,因此,为了保证征战的胜利,帝国一直坚决贯彻避免两面作战的思想,即便东线和西线同时出现麻烦,奥斯曼帝国必然也会先解决一个方向的麻烦,再将部队调往另一方向。正如有学者所说的:“帝国发展走势,像钟摆那样时而向东,时而向西”。而苏莱曼一世之所以无法攻克维也纳,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因为帝国受限于亚洲战场的威胁,而后来的西方列强也是抓住奥斯曼帝国的这一特点,对奥斯曼帝国施加多方面的威胁。

同时,奥斯曼帝国也主张实施宽容的宗教政策。由于在长期征战中,奥斯曼帝国国力消耗严重,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地区,奥斯曼帝国在新征服地区采取比较宽容的宗教政策,实行宗教自治。只要非穆斯林团体和民族在不滋事叛乱的情况下,可以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语言。该项政策同样也为奥斯曼帝国吸收到大量的来自各民族的技术人才。

苏莱曼一世画像

奥斯曼帝国的作战与军队建设思想

在具体的作战中,奥斯曼帝国擅长集中优势兵力攻打敌人的战略要地。奥斯曼帝国在作战时,强调要有足够兵力进攻军事目标,同时给予对手强大的心理上的威慑。这一作战思想在奥斯曼帝国的多次征战中都有体现,例如,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打君士坦丁堡时率领了15万军队,而君士坦丁堡当时的人口只有6-7万人,守军不过7千人。1522年苏莱曼大帝进攻罗得岛时,先后用了20万军队对抗6、7千人的守军。由此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擅长于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以此来一举击溃敌人。

奥斯曼帝国还十分重视军队的后勤保障。奥斯曼帝国在和平时期就已经十分注重道路修筑,而在战时帝国则往往对粮草等军用物资进行集中管理,常常用几万头骆驼运输粮草,又用数量庞大的牛队来拖曳巨炮。如果沿途需要征用粮草,则往往直接用金钱支付,避免军队抢掠造成的后方不稳定。

骆驼运输粮草的场景再现

同时,奥斯曼帝国还十分强调充分使用预备队以及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奥斯曼帝国军队作战时,往往由两到三线的部队组成,第一线是非正规轻骑兵以及散兵游勇,第二线则是正规骑兵与炮兵,最后一线则是预备队。奥斯曼帝国的预备队同我们今天常讲的军队中的预备役不同,奥斯曼帝国作战时的预备队往往由最为精锐的近卫军来充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精锐的预备队可以虽然策应作战时的左右两翼或者是中央战线,能够最快速以及最大规模地扩大战果。除此之外,奥斯曼帝国认为,步兵、骑兵、炮兵以及工兵等各兵种需要进行密切协同,在作战时需要充分调动各兵种参战,这样才可以形成最为强大的整体合力。

而在军队建设方面,奥斯曼帝国认为:“军队和军队的组织以及军队的招募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奥斯曼帝国采取的是比较独特的征兵制,例如,奥斯曼帝国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近卫军,是从被征服的基督教国家中征兆而来的。在每一个地区,一般平均每40户需要征兆一名基督教的少年进入近卫军,这种征兵方式被称为“代夫沙梅”。

近卫军

在征兵时,近卫军的军官会奔赴帝国统治下的各县,根据相貌、才智以及身体素质等标准进行严格的选择。另外,奥斯曼帝国还实行一种军事采邑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奥斯曼帝国不仅将战利品分发给出征的将领,而且还将土地分发给他们,作为军事采邑,也被称为“蒂玛”,接受土地封赏的人则被称为“蒂玛利奥”,这些人必须提供骑兵以及武器,必须长期服役,为帝国打仗。而这种“蒂玛利奥”的头衔是不能世袭的,在死后便由帝国收回。

奥斯曼帝国对于士兵的训练亦是十分严格,并且对士兵的素质和纪律要求十分严格。以最为精锐的近卫军为例,这些士兵不仅要受到军事训练,同时还要受写作、阅读等智力训练,这使得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不仅打仗了得,作战参谋也是十分出色,被称为“土耳其的参谋学院”,有人就曾评价过:“几乎没有一次战役不是出自他们的建议而制定的”

同时,近卫军的士兵还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打仗是他们的终身职业,终身不能结婚,不能过奢华的生活,这种要求虽然过于严苛,但确实使得这些士兵在战场上纪律严谨,史料中有着这样的评价:“他们(士兵)迅速遵从指挥官的命令”。

奥斯曼帝国的当权者们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奥斯曼帝国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使得帝国的疆域得到极大的扩张。

但是,尽管奥斯曼帝国的作战一度非常成功,但其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这实际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其中一个启示便是长期的征战虽然可以助力扩张,但极有可能会造成帝国内部更大的矛盾,毕竟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要建立在和平基础上的,不断的战争不但不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反而还会使得国家出现严重的问题。

分析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思想当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到长期战争对于国家发展的损害。我们需要发展更为先进的军事思想,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尽一切努力保持和平,和平才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最好助推剂。

参考资料:《全球通史》、《中东史》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