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八王之乱”到“九子夺嫡”,漫谈清朝秘密立储制度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这自古以来,皇子们围绕着太子之位的争斗可谓是皇家最为精彩的重头戏。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的寿命不是纸上黑白分明写着的,太子一位牵扯的不仅仅是皇子们的输赢,将相重臣无一不牵扯在其中。从著名的八王之乱,到后来的九子夺嫡,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继承制度发生了天大的转变——秘密建储。

当皇帝难,当太子更难,雍正帝或许是最能理解这句话的人。于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中,不乏出现清朝皇帝驾崩后,众大臣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出先皇留下来的诏书:立某某某为皇太子的片段。要知道,这传位不一定传给长子,也不事先预立太子,这就是清朝独有的秘密建储制度。

秘密建储制度孰好孰坏有待商酌,在清朝十三朝十二帝中,只有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帝王选择了秘密建储。所以,秘密建储制度只是在清朝独有,而不是清朝延续。这在概率上有些偏颇,说明不用就代表着制度的不好?但这制度可是雍正帝创立的。直到今天,有关于“秘密建储制度”孰好孰坏的声音依旧不绝。

故本文从八王之乱,九子夺嫡两个标志性的事件,来看待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以及制度的转变,浅谈秘密建储制度之于清朝的意义。

正大光明匾额

一、 古代立储制度

说到秘密立储,不得不谈谈古代的立储制度。

《春秋公羊传》中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里提到的“嫡子”,就是皇后所生之子,皇后以外的嫔妃所生之子,称为“庶子”。继承的顺序是先看嫡庶,再看长幼,嫡子中年纪最大的那一位便是第一继承人。如果没有嫡系,庶子才会成为继承人,而庶子的继承顺序要根据其母的地位高低排序。继承人的角色依赖于其母亲的地位,所以不仅有“母凭子贵”,还有“子以母贵”。这样的继承制度,从周朝开始便已经存在,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的继承习惯,皆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长子立储制度有两个必要原则,其一,嫡长子优先,其二,公开立储。可以见得,这两个原则都是在保护太子之位的继承者。但规矩是规矩,所有人遵循规矩,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东宫之变”了。即使太子已定,其余人还是可以通过改动排队人的数量的方式,来争夺太子之位。毕竟嫡长子只是个称谓,并没有指名道姓必须是谁,除去年纪最大的,机会就来了。这种“除去”或许是政治上的扳倒,或许是生命上的抹灭。

“子以母贵”绘图

太子可是以后继承大统之人,在这样巨大的诱惑面前,将相重臣,嫔妃外戚一一下了自己手中的筹码,于是,朝堂和后宫也牵扯进太子之争中。除了内忧外患,围绕着太子之位的争斗成为了国家最大资源消耗的政治活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由此而来。后宫里百花争艳,为了帝王的宠爱,也为了儿子日后的前程;朝堂之上的大臣们明争暗斗,为了仕途顺利,也为了站队成功。

除了以上争斗,皇帝和储君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了起来。皇帝可是上一任太子之争的胜利者,权力的分享让帝王之家的人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当太子,不仅要防着自己的兄弟,还要防着自己的老子,所以能顺利继承太子之位的不多,顺利从皇帝手中接过皇位的太子更不多。嫡长子的继承制度有好有坏,好处是规则简单,操作起来方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两千多年的延续证明,嫡长子继承制度确是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它的坏处,显然大过于利。因为太子之争牵连的不仅仅是实时性的政治活动,还会为后世的政治格局带来影响,例如重臣执权和外戚专政等。

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二、 八王之乱: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

八王之乱是发生在西晋时期的一场政治活动,目的是为了争夺中央政权,是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幼主无法驾驭群臣,导致国家动荡,甚至成为国家倒台的关键原因,这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最大弊端之一。

当时的皇帝司马炎将皇位继承给了自己的嫡长子司马忠,因为另一个儿子司马攸相较于司马忠更加优秀,司马炎对这个继承人并不满意,但碍于继承制度,仍将皇位传给了司马忠。能力的不出众导致西晋在司马忠的带领下,走向了黑暗。由于司马忠无法驾驭皇权,朝堂之上有外戚专权,后宫有皇后玩弄权势,双方因争夺皇权,引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司马忠也因此惨遭毒死身亡。宗室的斗争极大消耗了国本,外族纷纷反叛,西晋灭国。导致八王之乱的直接因素是贾后专权,但根本因素,还是因为继承制度出现了问题。

嫡长子优先顺序并没有考虑到嫡长子还是个孩子的情况,小孩子没有能力治理天下,其他继承人不乏有有经验、治世之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度,只会让皇权白白落于动荡之中。

八王关系图

制度是死的,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因皇位发生的争斗,其中著名的还有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等。在嫡长子继承制度跌跌撞撞延续两千多年后,它的弊端越发明显起来,其一,嫡长子继承虽然可以避免一部分的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继承者是否合格。其二,公开立储会引起皇室内部利益之争,骨肉相残。

三、九子夺嫡:雍正设立秘密建储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看看九子夺嫡。作为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出者雍正,自然了解这太子之路的艰辛和残忍,于是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乾隆皇帝就是由这个制度选拔出来的。前面提到过,秘密建储制度的核心是不一定立长子,也不预立太子,在一定程度上,秘密建储制度大大减少了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不稳定性。

五胡乱华——八王之乱的结果

在朝代新起时,建立政权、平定叛乱、恢复经济、巩固朝政是关键,清朝初年也不例外。但即使是康熙皇帝这样的贤主,被皇子之间的争斗弄得心力交瘁,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说白了就是康熙立储失败的结果。九子夺嫡这样的局面绝不是康熙立储时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当废黜太子这样的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康熙对政治格局布设的彻底失败。因此我们要看懂秘密立储,就要明白康熙立储失败的原因。

太子胤礽二废,这是清史上唯一被废的太子。一废太子时,是因为胤礽的形象问题。要知道胤礽这太子当了三十六年,证明其政治手段和维护君储之间的关系上,胤礽绝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堪,相反,胤礽的能力是十分出色的。《清圣祖实录》中记载:“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 但胤礽的反目,使得康熙不得不废黜太子。

九子夺嫡关系图

《清圣祖实录》中记载,“上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命皇太子胤礽跪。上垂涕,谕曰:朕承太祖太宗世祖弘业。……谕毕。上复痛哭仆地。诸大臣扶起。上又谕曰:太祖太宗世祖之缔造勤劳、与朕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俟回京昭告于天地、宗庙、将胤礽废斥。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这是康熙的第一次布局失败——立太子,设置皇子,提拔三大外戚互相制衡,共同维护朝政的稳定。随后康熙复立太子胤礽,是对第一次布局的修补——复立太子,设置皇子与太子相制衡。

废太子诏书

康熙是十分中意自己的继承人胤礽的,所以给其配置了强大的家族靠山,以保证自己在去世后,胤礽能顺利登基,有权力与贵族集团相抗衡。谁知道胤礽有反目之心,第一次布局因此失败。第二次布局时,舍不得弃下胤礽,康熙又要考虑到,胤礽势力倘若失控是否会威胁到自己,不得不安排其他势力与之抗衡,但这样的平衡实在太难维持。如果没有感情,康熙直接防范太子的势力即可,问题就出在既有感情又要防范,又担心伤害到胤礽,平衡失控,遂第二次彻底废黜太子。

根据《废太子诏》中记载:宣谕曰:“皇太子名分、关系重大。朕熟观史册、岂有轻举之理。当胤礽幼时、朕亲教以诗书。……彼不可谓不知义理矣,且其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今忽为鬼魅所凭、蔽其本性,……尔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众意云何。”和硕康亲王椿泰等诸王贝勒、满汉文武大臣官员齐跪奏曰:“皇上之于皇太子,仁以育之,义以训之,历年已久,不意数年来,皇太子忽染狂疾、为鬼物所凭,种种行事不似平时。皇上深念祖宗弘业国计民生,如此施行允协于理,臣等当公同上本具奏。”上谕曰:“朕志已定。当即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废斥皇太子,着行幽禁。”

影视作品中的康熙与皇子

于太子而言,只要胤礽不压红线,康熙愿意全力支持胤礽。于其他皇子而言,只要他们不试图取代太子,那大家还是相亲相爱。没曾想两股势力都会动荡起来,标志着康熙一生的政治布局失败,也是创立秘密建储的原因。

四、 秘密建储制度的利与弊

雍正帝即位以后,吸取前朝教训和自己争夺太子的经历,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储,相对规避了皇子争夺皇位的问题,对政局取到了稳定的作用。的确,秘密建储减少了因太子之位而发生的争斗,但生一利也生一次弊。

秘密建储制在特定时间内,是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其一,秘密立储制度冲破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带来的束缚,储君择贤而立,而不是择贵而立,避免了一些身份尊贵但无治世之辈登上皇位,有助于国家发展。其二,秘密立储制度避免了朝臣站队引发的政治活动,规避了党派的形成,结党乱政的现象。其三,秘密立储制度也避免了君储之间的矛盾,公开建储,太子势必要培育自己的势力,大臣贵族为日后生计考虑也会纷纷站队,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

雍正帝

由上可以见得,康熙创立秘密建储制度的初心是为了保障皇位的顺利交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自古以身份为贵,忽略了“贵”是否能代表“贤”的问题,秘密建储保证了帝王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秘密建储制度是把双刃剑。嘉庆年间,秘密立储的弊端暴露无疑——找不到诏书。皇帝突然逝世,身边没有诏书,匾额之后也找不到,而道光早就是众望所归,再加上皇后也没什么野心,这才平安无事地度过这次的“意外”。

由此可见,秘密建储太依赖帝王,如果在位的帝王是位贤明的那还好说,倘若在位的帝王不靠谱呢?政治权威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突然空降个人出来当皇帝,这不是在拿江山社稷来做赌注?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秘密建储的成功是建立在君权专制达到顶峰之上的,储位由皇帝一人独断,群臣并无监督、提意见的权利。而到了晚清年间,由于皇室人数缩减,发生了太后垂帘听政的情况,秘密建储制彻底失去了有效性。

秘密立储档案

总结

讨论秘密建储制度是否利弊,皆要考虑当时的政治格局,而雍正在提出这个制度时,也并没有强制要求后世必须沿用。也就是说,秘密建储制度只能在特定政局使用,于长期发展而言,或许还要经过改善和修补。

例如秘密建储是否彻底“秘密”,密诏公开放在乾清宫,有心人想要窥探不是难事。其二,不公开立储是否能彻底规避皇子之间的争斗,不公开只是将矛盾延后,并不能代表矛盾消失。其三,秘密建储的传承是否一定顺利,在权力交接发生的过程中,先皇已经逝世,很难保证后续发生的事情。

古代立嫡长子为太子,给未来继承人一个实习阶段和考察阶段,倘若太子不适合作为继承人,也可随时更替。总之,两个制度有利有弊,由于秘密建储制度出现时间并不长,很难去评判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秘密建储制度说尽了帝王家内部争斗的残忍,从这个角度来说,康熙并不是意义上“寡薄淡漠”的帝王,而是一名有血有肉的父亲。

参考文献:《废太子诏》、《清圣祖实录》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