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于南洋,兴于华夏,盛于东洋”,漫谈西洋观赏物癞葡萄千年旅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说起植物界有君子之称的大概只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广为人知,再开阔一点,“岁寒知松柏,事难知君子”中的松柏也可称之为君子,此六者当是植物界中流传最广的六君子。然而,“德有邻必不孤”,君子的周围可能也还有君子,比如有着金荔枝、癞葡萄之称的苦瓜以其独特的风格也被认为是一款君子菜。

只是这位君子来自远方,虽从海外远道而来,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癞葡萄生于南洋,却在华夏大地大放异彩,最终流传到东洋时至今日仍受到极大追捧,即便在欧洲仅作为一种观赏植物,也丝毫不会影响它横跨亚欧历时千年的精彩。

癞葡萄——苦瓜

一、发源于印尼的癞葡萄天生具有君子的气质

《本草纲目》对苦瓜的起源地有着明确的记载,称苦瓜来自“南番”,即指今天的东南亚一带地区。著名农学家吴仁昌在其代表作《蔬菜园艺学》也提到,“苦瓜原产于东印度,我国自南番传入”,而东印度这一称呼源自荷兰人,在荷兰人占据印度尼西亚之后将其改成为东印度,由此可知,所谓来自东印度便是确指原产地在印度尼西亚。

值得一提的是农学家吴仁昌,十五岁时就读于绍兴五中,当时校内为学生讲授动物植物课程的是鲁迅先生,受此影响,吴仁昌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立下学农的志向,并于三年后考入北京农业学校,大志既遂后改名耕民。当时正值1912年后科举废弃新式学堂陆续开办的时期,北京农校是国内唯一的一所农林类院校,吴耕民入校后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农业知识,三年后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被官派到日本学习果蔬花卉的栽培,后来的日本著名农学家高桥郁等人均是耕民先生的同班同学。

园艺大师吴耕民先生

吴耕民先生的考证应是准确无疑,苦瓜这一原产地热带的作物现今的种植范围已经延伸到温带甚至部分寒带地区。据记载苦瓜起源地的印尼人和菲律宾人不仅食用苦瓜整个果实,对其枝叶和花朵也要取来食用,这与苦瓜本身营养价值高、风味特别不无关系。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记载:苦瓜别名凉瓜,古名锦荔枝、癞葡萄,果中糖含量高,味苦,多食用嫩果,东南亚人食用嫩梢和叶。

苦瓜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苦味并不会“传染”,使用苦瓜炖肉,苦瓜之苦涩味始终不会传导至肉上,苦瓜也由此得到了“君子菜”的称号,被认为有君子之德。这样的特点是因为苦瓜中含有一种叫糖苷的物质,遇水可生成糖分,所以吃起来虽苦却别有风味。

发源于东南亚热带群岛上的苦瓜凭借苦而不异的显著特征在获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后迅速得以传播,在中华大地上甚至具备了“君子”的美名,要知道拥有这个名号的都是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心中意象。以君子的德行评价苦瓜的特征,癞葡萄的名称几乎便是君子守拙的再现,《广东新语》更是以苦瓜具有君子之韧而对其赞不绝口。

广东新语

二、北宋以来传入华夏的癞葡萄开始大放异彩

初传至华夏的癞葡萄以其稀有少见深得宫中贵人竞相追捧,最早见于文字的记载是宋代的诗文作品,比如宋诗:古径苔生路已差,无根树上发空花,一番花落成空果,信手拈来是苦瓜。这是关于苦瓜的最早的文献记录。还有跟随著名词人陆游学诗的苏泂,其诗云:不羡南州锦荔枝,鹤头猩血正红滋,老饕隔岁流涎甚,为趣容山半月期。这里的锦荔枝便是指苦瓜,锦荔枝的称呼在山东人王象晋的大作植物栽培大全《二如亭群芳谱》中也得到了印证。

王象晋耗费十年编著的四十万字《群芳谱》在1621年正式出版发行,在第六十三卷提到锦荔枝的栽培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北宋著名宰相四川人陈希元的母亲在宋仁宗时被召见入宫,仁宗的母亲李太后赐予陈母一盘锦荔枝,陈母从未见过,抓取便食,连皮带瓤一同食尽,这个举动引来宫中侍女的嘲笑,认为老太太不明所以闹了笑话。这时陈母却说她在生希元的哥哥唐夫之前曾梦见食用此物,后来果然得子唐夫,一年后再次梦见食用此物,果然又生下了希元,甚至在七年后三子嘉谟出生时也做了同样的梦。要知道唐夫、希元、嘉谟三人均是北宋著名的臣子,其中唐夫和嘉谟更是两位状元,希元甚至官至宰相。

陈氏三兄弟

李太后听闻此言后,宫中兴起食用苦瓜的风潮,这也表明了当时的苦瓜在北方种植尚不充裕,属于珍贵的皇家贡品,也说明了苦瓜不仅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是当时一种流行的水果,苦瓜也以其浑身的肉疙瘩被戏称为癞葡萄,成为了多子多福的美好象征。

《群芳谱》记载:时仁宗尚无皇嗣,于是皇后及宫人相率竟食,后举皇子二人。

苦瓜因表面的坑坑洼洼被称为癞,但宋诗中对其的描写始终充满趣意,最有名的便是“结实离离,小字新偷锦荔枝,但求形肖,未必当他妃子笑,藤蔓瓜瓢,岂是闽南十八娘。”将苦瓜的可爱俏皮形容的淋漓尽致。南宋时期的《五灯会元》也已经有了“哑子吃苦瓜”这样的参禅机锋,可见当时的苦瓜已被逐渐认可。

元朝开始,苦瓜的种植扩大到了北方,在元大都北京周边都有了种植栽培。元代著名学者江西人熊梦祥在《析津志》中记载了苦瓜在当时属于菜品中瓜类蔬菜。进入明代以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橚编著了著名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各种灾难之年救荒救灾的农作物。这本出版于1406年的重要图书记载了苦瓜作为救灾良品的使用方法,指出食用应以瓜瓤为主。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记载:锦荔技,又名癞葡萄,人家园篱边多种之,苗引藤蔓延,附草木生,茎长七八尺,茎有毛涩,叶似野葡萄叶,而花叉多,叶间生细丝蔓,开五瓣黄碗子花,结实如鸡子大,内有红瓤,味甜。

苦瓜在承担起果蔬职责的同时还被作为药物使用,比《本草纲目》早一百四十年的《滇南本草》记载了苦瓜的药物作用,指出苦瓜可以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具有清暑益气,止烦渴的功效,尤其对疔疮有着独特的疗效。其后,徐光启、李时珍等人均在各自的著作中对苦瓜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记录,《本草纲目》更是对苦瓜的生长、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进行了考证,甚至还提到了可能是苦瓜的另一个品种的苏门答腊瓜。明代的诗文同样对苦瓜有所记载,大军师刘伯温以苦瓜为喻写下了荣华未必是荣华,园里甜瓜生苦瓜,记得水边枯楠树,也曾发叶吐鲜花,这样满含哲理辩证的诗句。

军师刘伯温之墓

清朝以后关于苦瓜最有名的便是自号苦瓜和尚的著名书画家石涛,石涛原是明朝朱家后裔,与八大山人齐名,绘画技艺登峰造极成一时之秀,留下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也成为了后世学画必读之经典。而关于苦瓜成为君子菜也是从清朝开始,在屈大均看来苦瓜不仅有君子之德,还同时具备君子之功。

《广东新语》记载:其性属火,以寒为体,以热为用,其皮其子皆益人。

苦瓜自北宋传入华夏大地以来,首先得到了宫廷贵族的追捧,或充作水果,或充作蔬菜,癞葡萄的妙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因之而起的诗文佳句也相应不断涌现,进入元朝后苦瓜的种植开始大规模的向北推移,拥有锦荔枝美称的苦瓜逐渐走进了寻常巷陌,成为大众餐桌上的一道风景。随着后来对苦瓜功效的不断挖掘,其药用价值也得以多方位体现,不论是明目解乏还是祛热止渴,均被认为具有极佳的疗效。苦瓜的价值在华夏得以尽数体现。

入药的苦瓜——癞葡萄

三、苦瓜从华夏传入东洋后的盛大发展

一般公认的说法是苦瓜在北宋由东南亚传入华夏,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是郑和下西洋时从苏门答腊带回来的。但从苦瓜的名称上来看,这一称呼在北宋时期很早便有,不仅在诗词中有所记载,在后世整理归纳的文献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至于《金瓶梅》中提到的名贵水果癞葡萄则可能是苦瓜的另一个兄弟品种,书中记载了西门大官人设宴席款待宾客时的菜谱,提到了苦瓜。

《金瓶梅》记载:又是两样与胡僧下酒:一碟子癞葡萄、一碟流心红李子。

公元1603年,当时日本的日葡辞书中出现了“苦瓜”的记载,同时记录的还有苦瓜的另外名称锦荔枝,记录的注释同样称苦瓜为救荒的食物,这与明初朱元璋五子所著的《救荒本草》有着很深的渊源。由此可见苦瓜应是在十五世纪初由华夏传入日本,当时正是日本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由三江德川家族开创的江户时代,这个历史两百六十多年的封建时代在苦瓜传入后的大部分时间仅是将其作为药物使用,并不把苦瓜当做果蔬。

日葡辞书

苦瓜在东洋的盛大开幕还是在十七世纪的冲绳拉开了帷幕,冲绳是东洋海域地区最早开始种植苦瓜的地方,他们的这一做法后来甚至传播到了日本本土。目前的冲绳,苦瓜产量占到了日本的三分之一,远超日本本土的苦瓜大县的产量,宫崎、熊本和长崎的产量加起来还没有冲绳一地产量之多。冲绳甚至因为五和八的日语发音与苦瓜接近而将每年的五月八号定为了当地的苦瓜节,在节日期间岛上会举办盛大的展览会,以低于平时售价一半的价格售卖苦瓜权作推销之用。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时,时至今日冲绳一直是日本著名的长寿之乡,据统计,在冲绳每十万人中就有二十八个百岁以上的寿星,堪称世界之最。冲绳的长寿一方面得益于其本身的海岛环境,另一方面业与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有着重大关系。当地人首先最爱吃的食物不是海鲜也不是肉类,而是从中国传入的豆腐,在冲绳的人均豆腐食用量是日本本土的两倍还多。

长期大量豆制品的摄入为身体补充了大量必要的元素,成为冲绳人长寿的重要因素。而另一项重要的因素则是苦瓜,冲绳人对苦瓜的热爱不亚于豆腐,这也说明了苦瓜被当做药材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之后终于还是被端上了餐桌,成为了冲绳居民的必不可少的蔬菜,也证明了苦瓜的药用价值确实有着深不可测的效果。在这里苦瓜不再仅仅只有一种形态,它可能是汁水、还可能是汤羹。

冲绳美食——苦瓜汁

苦瓜在漂洋过海到达日本后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在被称为君子菜之后又被称为了长寿菜,可见东亚文明对苦瓜价值的充分认可。在十七世纪初期,苦瓜经由西亚传入了欧洲,却没有收到相应的礼遇,因其独特的味道始终无法被西方人接受,最终沦为了当时欧洲百姓家中的一种观赏性植物,可叹苦瓜浑身是宝却被挂起来当成一个展览品,满身的“才华”在欧洲大陆再也没有了施展的机会。在东洋冲绳海岛的那一番被追捧成为了苦瓜巡游世界的最后的绝响。

评价

苦瓜这一神奇的物种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意境,不仅是自身坑坑洼洼的异象让人不得不侧目,更是其神奇的功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一一发现。首先要感谢将苦瓜从东南亚带入华夏大地的先民,这一举动不仅将苦瓜的种植范围从热带扩大到亚热带,还扩大到了温带甚至寒带,将苦瓜推向了世界最多人口的大帝国。

苦瓜画作

在北宋时期进入中国的苦瓜自来时并深受追捧,凭借自身的特点不仅成为了宫中的御用水果,还因其癞葡萄的形状有了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自北宋以后,元明清三代从不缺乏对苦瓜的咏叹,可见那时的苦瓜早已摆脱了外地传入的被歧视感,不像胡萝卜、西芹一样一眼就能从名字中识别出地域。苦瓜反倒以其癞葡萄、锦荔枝等美称享誉华夏。

“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首口语化的元曲借助苦瓜的比喻展现出了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神州大地受尽追捧的苦瓜终于在江户时代来到了日本,但当时的日本居民因为迷信苦瓜的药用价值,仅将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材使用,直到十七世纪苦瓜传入冲绳后才再一次迎来了自己海外的高峰,不仅随着长寿之乡的美称享誉世界,更是在当地生根发芽,几乎成为了当地的象征。即便欧洲人将苦瓜作为观赏物又如何,它已经在亚洲大陆留下了自己浓厚的印迹。

参考文献: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

《群芳谱》

《救荒本草》

《广东新语》

《金瓶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