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十六世纪推出抑奢法的背后,是社会奢侈之风的盛行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少数人拥有的物品,往往更能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奢侈品很早就受到古代贵族的青睐,成为彰显个人地位,攀比炫耀财富的工具。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抑奢法限制百姓的吃穿用度,以大众和朴素彰显贵族阶级高贵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社会地位。

到中世纪晚期,部分财富向中下阶人群转移,欧洲各国纷纷颁布抑奢法,保护贵族的特权。这一时期抑奢法主要围绕百姓服饰展开,其中英国的抑奢法历时最短,较其他国家早一百多年被废除,背后必然有其特殊原因。下文将通过英国十六世纪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风气发生的变化,分析抑奢法带给英国的影响和意义。

英国妇人身着华服享受下午茶

一、农业增长和商品经济带动英国奢侈之风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农业生产处于稳步增长阶段,产生大量农业剩余产品。经济增长带动了消费力量,恰逢此时,都铎君主特许的海外贸易公司联合海盗一同为英格兰引进大量海外奢侈品。

贵族阶层获取的农业剩余产品进入市场,大多换取饮食之外的非必需品,如贵族的华服、兵器、马具车饰、室内家具和陈设的艺术品等。通过购买大量的奢侈品,显示其特权身份。当时贵族的服饰多为海外进口的金银丝绒上等丝织品,颜色鲜艳且价格昂贵。

贵族中也有鲜明的等级分化,相互之间不断攀比。新获爵位的贵族希望穿上奢侈服饰,彰显自己提高了的身份和地位。没落的贵族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也竭尽全力购买奢侈服饰。乡绅虽然没有爵位,但需要在地方树立形象,穿着十分考究。在奢侈品和攀比风气之下,贵族阶层的购买欲空前强大,成为当时奢侈风气的引导者。

英国贵族的餐厅挂满名画

大量的农业剩余产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养活了城市中的工业、商业人口。商人、公务人员、医生、律师等角色,大多都是乡绅士贵族的家庭背景。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稳定的收入,虽然没有地产,但有足够的财力保持较高的消费水平。当时正在宗教改革,有大批修道院关闭,土地市场异常活跃,在城市住腻的富裕市民开始购买土地,回归乡绅阶段。

拥有大笔的财富无处消费,新奇华丽的服饰成为满足他们虚荣心的最佳出处。许多奢侈品都集中在城市港口,相比乡绅阶层,富裕市民拥有更便利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

他们模仿贵族阶层的穿着,购买曾经只有贵族才能穿的上等丝绸,佩戴昂贵的首饰。从此奢侈服饰不是极少数上层人士的专享,开始普及到富裕的市民阶层。当时富裕家庭的妇女是主要的购买力,她们的着装代表丈夫和家族的财富与地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让他们有能力购买这些昂贵的奢侈服饰。

贵族小孩身着华服

富裕市民是这场奢侈之风的推动者,但作为家庭主妇和新教的信仰者,节俭禁欲在时刻提醒他们不要被欲望所控制。面对奢侈服饰的巨大诱惑,富裕市民通常会购买物美价廉的二手服饰和珠宝,这样既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不会违背自己的信仰。这种看似可以模仿贵族的行为,对贵族来说是一种特权的僭越。

农民阶层获取的农业剩余产品,通常只够他们换成生活必需品。相比富裕市民和贵族,服饰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需求。十六世纪剩余农产品增多,农民的购买力也有所增强日常生活更依赖市场,物质欲望随之膨胀,成为奢侈之风的追随者。

在部分地区,农民生活富足,在闲暇时光穿绸缎制成的衣服,犹如乡绅。但是一部分人对此不满足,利欲熏心开始偷盗犯罪。王室赦令中曾经提到,那些本来处于社会较低层的民众,为了穿上漂亮衣服,甚至拦路抢劫和偷盗。

身着华服享受下午茶的农家

十六世纪的奢侈之风对尊卑有序的英国社会等级制度造成强烈的冲击,使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再明显。《英国流弊之剖析》中记录道:现在人们的着装十分混乱,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图着装,使自己尽量显得光鲜漂亮,甚至出身卑微的人也不甘落后,以至于很难区分谁是贵族、谁是教士、谁是绅士。

除此之外,奢侈之风还导致国家和个人出现经济危机,十六世纪纺织业发展迅速,但大量奢侈服饰依赖进口。商人认为,国产必需品和进口奢侈品有本质上的区别,造成国内黄金外流,对国家财富和市场贸易带来双重打击。

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让英国的奢侈之风盛行。社会各个等级的百姓对奢侈品的渴求,破坏了社会等级秩序。因此奢侈之风受到重商主义者和教徒的猛烈抨击,政府也意识到奢侈风气对等级制度造成不良影响,对社会等级秩序造成重大威胁。于是颁布抑奢法,试图让个人身份、服饰和地位保持统一,以维持社会秩序。

气派的贵族舞会

二.抑奢法的颁布让颜色成为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

从1337年到1463年,英国政府在奢侈之风的影响下,对服饰的管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前后发布了五条王国法令以及十二条王室敕令,内容都在指出不同社会等级对应不同颜色、质地的服饰。

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这些法令被通过生效,内容上基本相似,但在细节上将等级划分得更细致,根据贵族身份和年收入,将社会等级划分为10个等级,地位越高特权越多,地位越低就会受到越多限制,等级之间按照服饰的颜色进行严格的区分。

到伊丽莎白一世,议会拒绝通过抑奢法,女王通过王室敕令维持对贵族的特权保护。他先后发布了十二条相关敕令,强调要严格执行1533年的抑奢法案。

女王更关心如何执行法令,虽然在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时,抑奢法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各个阶层中还是有不按规定茁壮的人,女王认为问题出在执行层,于是对实施法令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英国乡绅城堡

郡长、市场、法官都被赋予执行抑奢法的权力,对于违反抑奢法的人员进行逮捕、审讯和定罪。另外设立监督者遍布各个村镇,负责监督人们的服饰,发现违反者检举。敕令中明确规定,管理者需要对自己的员工负责,商人也要对自己的售卖行为负责。

乡绅和富裕市民是抑奢法的主要监督者,同时又是抑奢法的主要管制对象。这种矛盾的身份让他们在监督过程中并没有尽职尽责。议会经常怀疑他们徇私舞弊,导致很多违法行为被放过。事实上抑奢法发布严谨但是执行环节相当松散,各个阶层的违法行为总是被理解和宽容。

贵族庄园

三.缺乏拥护者和支持者导致抑奢法效果一般

英国十六世纪颁布的抑奢法包含一套严格的禁止体系,并且加入王室敕令规定细则。却没能维护社会等级秩序,随处可见跨越等级着装现象,抑奢法的失败不仅仅在于缺乏坚定的执行者。根本原因还是这条法律与当时的经济、社会结构和政治关系无法融入。

经济上,服饰是重要的生活基本原料,抑奢法将会引导百姓消费本国生产的服饰,减少进口奢侈品服饰的数量,缓解黄金外流的情况。抑奢法屡次失败,说明当时的风气已经形成规模,英国成为巨大的奢侈服饰需求市场。

既然政府无法改变这种追求奢侈的局面,只好大力改革本土的纺织业,这样才能够实现增加出口,减少进口,才能实现贸易出超增加国家财富。

在英国看来,毛纺织业是国家繁荣的重要原料,因此政府对毛纺织业格外重视。1571年颁布的帽子法令规定,除爵位贵族及其奴仆、年收入达到二十马克的乡绅外,其他年满六周岁的臣民都不能戴进口天鹅绒制成的帽子,必须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带上英格兰本土生产的羊毛帽,违者每天罚款3先令4便士。除了要求臣民配合,伊丽莎白一世接纳了大量尼德兰工匠,允许他们定居在英国,但是要求每个人必须带两个英国籍学徒,为英国的毛呢制品技术推波助澜。到十七世纪初,新毛呢已经打开了市场,出口量稳定在十一万匹左右。

奢华的室内设计

社会上,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兴起的土地市场,让乡绅和富裕市民有机会购得大量地产,成为当地治安法官和管理者加强他们在地方的政治影响力,同时教会推崇的节俭禁欲也为他们的累积财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他们的购买力都在官方规定之上,在政府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时,法令总是不重视部分藐视法令的人,形成明尊卑、别贵贱的制度。这种法令只能在社会变迁缓慢或者停滞的时候能够发挥作用,对于十六世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来说,人们茁壮的变化是难以阻挡的。

总结

最后十六世纪的抑奢法终究以失败告终,1604年当其他欧洲国家都在严格管制人们的着装的时候,英国议会宣布所有管制服饰的法令失效。

16世纪英国的抑奢法虽然没有减轻奢侈之风带来的后果,但是促进了英国的进出口经济发展,促使政府推出法令,保护英国传统毛纺织业的发展。到了十七世纪,规定阶级服饰的抑奢法被宣告失效,但是政府并没有放松对进口服饰的管理。

当时有大批来自法国和印度的服饰涌入英格兰,严重威胁到本地市场的毛呢制品销量,议会颁布法令,禁止进口这两种服饰,并且禁止人们穿戴进口服饰。这种封闭的策略其实并不利于毛呢技术革新,但是这一举措确实让本地的纺织业拥有了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促使其成为英国工业革命中的重头行业。

英国乡村生活

对比英国通过抑奢法保护社会等级秩序,中国古代对于统治阶层的保护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当时黄色是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颜色,五行中认为,土在中央是正统方位,按照《说文》中的记载:土色为黄,被看作中央之位,这也是黄色表示尊贵的根源。此后这种思想与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揉合在一起,成为君主统治合理性的论证。

这种对颜色的霸占,从秦始皇之后逐渐演变为皇室代表色,唐高宗下令只有天子才能穿黄色的衣服,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让宋朝统治者进一步加强对黄色的霸占。这种利用颜色区分社会等级的案例,在每个国家的历史上都有出现,严格区分社会等级是对贵族的一种保护,但也是君主专制下的一种特权。

参考文献:《说文》、《英国流弊剖析》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