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王之间的争夺:鸿门宴下刘邦集团的层层配合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刘邦作为一个反秦的起义者在什么时候有了皇帝的心胸呢,应该是入关灭秦的时候。在之前的所有作战中刘邦都拥有着农民的思维来之作战不可成为帝王,而就在进咸阳的时候,刘邦才有了帝王的模样。秦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能将秦天下所有的好东西搬到咸阳,可谓是富丽堂皇。

刘邦进城以后开始有了享乐之心,华丽宫殿,堆成山的珠宝,各种珍奇玩物还有大量的美女,这对刘邦来说是天大的诱惑。而这时候的他已经被这些东西弄得头昏脑胀而对部下的建议嗤之以鼻,但最后的他还是做了割痛的决定:放弃咸阳。这个决定也是他成为帝王的最为关键,不仅是时机,也是必备的条件。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记载: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富丽堂皇的阿房宫

这不是个简单的决定,这是个长远的眼光。作为农民翻身做皇帝的除了他还有朱元璋,为什么?就是突破了两千年以来的封建农民思想,不管是在之后的太平天国还是赤眉军都是失败的农民翻身例子,他们在中途被灭或者建立政权后被灭,仅仅是几年之久,而想看着大汉的江山却有百年。

这种农民思维上是很难改变的,是一种长期以来重农抑商的灌输。生的劳作仅仅是在土地之上,而对天下缺乏心胸大志,对更加美好的事物更是贪图。这是一种价值观的禁锢,也是无法站在巨人肩旁上的窥视。对于这种宏图大志更多的是一中精英责任,但这种责任不是一时就有的。

这种意识阶级的跳跃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强有力的实力:1家族的雄厚底蕴2文化人的引领3自己的开悟,远离女色,心平气燥、运筹帷幄、目光放远等各种帝王的品质才会出现与其他诸侯争夺的实力。而这个没有底蕴的农民刘邦却能够说服自己的思想将自己持久以来的农民思维打破,这是很难得的,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此人的不凡。

还军灞上

根据《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记载:“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一、刘邦因知人善用定天下所以运筹帷幄决千里

自从刘邦进咸阳对这些金银财宝来忙碌的时候,刘邦的谋士萧何能够第一时间赶往秦丞相的府邸并驻兵保护不准任何人出入。而萧何在内不断查看秦朝的户籍、法令、等等相关信息并带了回去。这一举动给就可以看出刘邦称帝后的经营管理,而并非只贪图享乐。

这些有什么重要作用?秦朝的经济命脉被刘邦完全掌握,通过这些档案在刘邦以后的征战中提供了重要支柱。粮草的调配权被刘邦精准掌握,从兵源的征集,产量的省份,物资的路线这些重要的信息在档案的查看下一切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就在以后的战争中使刘邦的军队保持高强度的战斗力和续航能力。

作为帝王能打能挣是其次的,真正的还是得民心。还军灞上的刘邦,在为获得民心上可谓是有一手。为什么反秦,秦的暴政和严苛法律,而刘邦废除严厉法律颁布约法三章:杀人偿命,伤人判刑,及盗抵罪。除了这些其余法律取消,从这里来看就可以看出刘邦的目的是铲除暴政不是土匪,并将此消息传播出去。

约法三章

根据《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记载: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看似是完美的,但漏洞百出,从短暂来看是一种安抚政策,约法三章长时间就会使社会秩序混乱,税赋没有,徭役更是没有则成为不管之地,所以在这上面没有了义务,只有权力。但这个政策却给刘邦带来了十分大的帮助。

这是一种福利政策,如果他当上了皇帝面对这种地区没有任何的管理能力。但这也是从丞相府档案所得到的启示,从普通民众到贵族阶级都会安定,这时候社会、政府都会进行运转,这是一中深刻的洞察能力,以简驭繁,以宽济急。

二、民意的争夺下展现项羽生性并给了刘邦称帝的基础

进关之后的刘邦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函谷关的卡死。这就意味着项羽进不来咸阳,而关中就只有刘邦。这会让项羽产生工具人的意味,说好一起灭秦反而现在看白白给刘邦打了功。虽然是楚汉之争但也在灭秦之后,明面上也得过得去,为什么刘邦把函谷关卡死呢?这也是刘邦听信的下属决定,关中土地富饶,如果给项羽那么战斗力大大增加,如果自己拿到支援和补给都可以与项羽一战,但这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刘邦却低估了项羽的战斗力,区区的函谷关怎么会挡住呢?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函谷关

此时的项羽带领大约五十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但大约有二十万的军队在路途死亡,这些人则是秦国投降的军队,在项羽方面没有有俘虏的意识,这就能看出没有得民心的意识。秦国俘虏在军队在频频受到排挤和欺负产生了仇恨,而此时传到了项羽耳中,于是项羽在一个夜晚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这是一种对秦国的过激性行为是有种天然的排斥,在秦的构架的社会如果不去吸取秦的构架反而是无差别排斥,那么这种构架下的百姓自然不会待见他。

从这里则给了刘邦以救世主的形象,而项羽则像是秦国一样的暴君。这就给关中老百姓产生不好的形象,这也是有父亲和家人的军队,给关中老百姓一个噩耗。这对项羽来说战场杀掉和投降后杀掉并无不妥,但在关中人民心里是不一样的:战死和谋杀。为国捐躯和蓄意谋杀肯定是不一样的,而项羽对此却根本不在意这就给刘邦卷土重来的机会。

坑杀手无寸铁的秦兵

《史记》记载:沛公(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对刘邦只有恶心,原因有两点:1提前入关2不让任何人再入关,这时候项羽产生了怒意,而刘邦的手下曹无伤觉得项羽是帝王前来投降并对他说金银珠宝已经被贪了,此时项羽更是怒不可遏。关中财报全让刘邦拿去,而且还准备封王,于是决定带领着三十万军队与刘邦决一死战。

三、鸿门宴下的刘邦集团内的超强配合能力

项羽的叔父项伯,曾与张良是生死之交,而张良又是刘邦谋士,于是项伯不忍心张良被杀于是前去告密。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在不止一次地化解刘邦的凶险,而这一次也不例外。刘邦当时脸色就已经变了,打项羽肯定是打不过,只能谋略,而张良说动了项伯与刘邦见面,两人甚是亲密。刘邦给项伯说了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盗贼并非不让项羽进来,而且珠宝也没有盗走都是误会。

刘邦见项伯

而项伯则被动,于是给项羽求情。在第二天刘邦就带着五名谋士和一百骑兵进了项羽大营,而除了张良谁都没有和刘邦进来,而刘邦进来则是说是误会,有人挑拨关系。项羽这人武力第一,但十分自大,看刘邦这种态度心想也没有什么威胁,但却把曹无伤出卖了,把曹无伤投名状拿出来并指责。

这可就十分的错误,断绝了任何有来投降效力的谋士,并给手下一个警告。对于曹无伤,项羽自然是不重视,毕竟是降将,忠义二字项羽可看重的很。而看刘邦便呵斥曹无伤并推出去斩首,这就死无对证,反而曹无伤却十分的无辜,空有报复却做错了决定。

曹无伤的信息是十分没有价值的,这是刘邦在危急关头向项羽示好的行为,这种卖主行为在两军重要的决战关头更是不能忍受,曹无伤不管是在刘邦手里还是项羽手里都是只有死一个后果。

紧接着而项羽则是开宴,丝毫不在意。从这上面看出项羽完全相信了刘邦,而此时的范增坐不住了便命令项庄舞剑,而项伯看出情况于是前来给刘备阻挡,于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就出来了。

鸿门宴

而张良看不好叫来了樊哙,于是樊哙杀进来了。项羽看他十分豪爽便赏给生肉,这就出现了樊哙吃生肉的典故,本来是手下刁难却给刘邦涨了志气。项羽一看十分的豪气,便坐席,而此时刘邦借口上厕所,樊哙则告诉逃命,这是一个十分果断地决定,而刘邦却犹犹豫豫认为十分无礼,而张良则是拿礼赔罪。鸿门宴结束。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记载: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项羽对刘邦是否真的太过于犹豫,但不是的,项羽太过于小气,自己手握封赏的大印却不舍得给别人相反更加的果断,杀宋义一天也没有等待,破釜沉舟更是没有犹豫而那坑杀二十万的秦国俘虏更是一夜就给决定,但对刘邦却没有动手。

乌江自刎

评价

评价一个人要从整个历史观来看,如果单看项羽鸿门宴能够看出项羽的愚蠢和刘邦的幸运,但要放到全局来看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四面楚歌的项羽想到的是虞姬想到的是骓马,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而刘邦在逃亡的时候想到的只有自己,把自己的孩子不止一次地丢弃,而夏侯婴却在后面收拾残局。

而到了乌江的项羽把宝马给了乌江亭长,这是自己故人的马童,并且把自己的首级献出,这种死更是大气磅礴死的大义凌然。刘邦爹被煮的时候说出分一杯羹这不是一个光明磊落之人的做法,更像是一个小人不过确实很无情,而项羽更是个多情的英雄。

而鸿门宴上为什么刘邦不死,其实他根本没有打算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因为项羽是个尊义之人,有道德底线,却不会靠这种阴谋取胜。而对秦始皇的评价上,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是,项羽则说必可取而代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小人物的心酸和大丈夫的豪情。如果谁是英雄自然分明但谁是帝王却不敢苟同。

所以在评价上项羽有审美价值而刘邦却是使用价值,刘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能达到的成就是他从未敢想象的,所以他在一些事情上的抉择更像是命运的抉择,所以他没有底线,不择手段的他更像一个帝王,而项羽败确实是年轻的热血所导致的。

参考文献:

《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