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于“因”与“借”,精在“体”和“宜”,漫谈园林中的意境艺术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园林设计随律而动,其中“园林”在广义上来说,泛指居住区、工矿区、机关学校的专用园林绿地,或者是广场街道、花园、植物园中公共使用的园林绿地;狭义上的“园林”是指公共园林。园林是一个物理概念,它符合时下审美,贴近生活,但园林设计绝不止是冷冰冰的“人造公园”。

园林设计之所以不止局限于物理上的构造,是因为其搭载的园林艺术。当我们提到艺术,大多数人的直观印象便是冷清无味的素描或难以理解的抽象画作。当艺术和园林设计发生碰撞而结合,一片盎然生机扑面而来。而中华园林艺术更是搭载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底蕴,其中以苏州园林为著,山水相融,意蕴绵绵,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

园林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公元1631年明代便有著作将园林艺术的理论体系完整,“造园”一词因此出现。中华园林艺术和中国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将这种搭载于园林设计和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称作为“园林意境”。园林意境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至唐宋年间,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文化潮流是崇尚自然,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应“景”而生,园林设计也在此时发生了转折,由之前的建筑为主转而以自然山水为主。

本文的意图便是通过分析中华园林设计的意境特征、中华园林的创作理念以及中华园林的布局三个方面,简述古今文化中的山与水,给读者更加客观的角度去解读中华园林艺术,而非概称其只是一种物质环境。

计成著《园治》

一、 中华园林设计的意境特征——园林的主题

园林是一种真实空间的体现,如同书法、画布一样,起到承载内容的作用,而园林意境便是被承载的内容。美作为美作为主观的印象感受,依赖于“人”的客观主体存在,他们又分为“造园人”和“赏园人”。“美”可以营造吗?于园林设计而言,美就是营造而来的。在自然风景中,时序带来的变化称作为“季相”变化,朝暮带来的变化称作为“时相”变化,天气带来的变化称作为“气象”’变化,意境如同因变量,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在意境的变化中,达到“美”的标准的环境就是意境主题,也是园林的主题。

“美”的标准依赖人的客观主体,倘若我们认为园林如诗如画般,我们势必拥有一颗诗心和画眼,倘若我们认为园林静谧美好,我们势必拥有一身清闲自在。百人百性,正是因为有无数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园林设计者们才能以景衬情,以境表意。

《园治》中记载:“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

中国古典园林一角

中华园林的美,不只局限于建筑,更不是孤立的风景美,而是讲究意境美。而这种“美”虽刻意制造,但并非美得刻意。中华园林的美,在于自然,追求曲折动态变化,崇尚情景交融,风格偏向含蓄、内敛、深沉。当园林意境出现时,突破了有限的物理空间,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除了自然,园林也是文人之园,文化的积淀与文化的底蕴,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境,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成就了他在诗词的地位,也成就了其“造园人”的地位。

而并非每个园林都有意境,具备的也不是随时随地拥有意境,也就是说,园林意境的出现只是少数。自古以来,营造意境便是园林设计者们追求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华园林于世界其它园林来的特别之处。

园林意境代表人物之一 陶渊明

二、 中华园林设计的创作理念——特色及魅力来源

于中华园林设计而言,园林意境是主题,而其余创作方法不过是锦上添花。园林意境的创作理念来源于中华几千年的深远文化及东方魅力,大概可以分为“体物”、“意匠经营”、“比与兴”三类。

“体物”有两个含义,其一指的是生成万物,其二是描述事物、摹状事物。中华园林创作中使用的“体物”是第二个意思,体物的过程,就是园林设计者在制造园林意境前必须的调查研究。意境并非只依靠于“美”,还要依靠自然本身。

《酉阳杂俎·木篇》中记载,“ 庾信 谓 魏 使尉 瑾 曰:‘我在 鄴 ,遂大得蒲萄,奇有滋味。’ 陈昭 曰:‘作何形状?’ 徐君彦 曰:‘有类软枣。’ 信 曰:‘君殊不体物,何得不言似生荔枝?’”

要做到以形写神,必须要足够了解“形”,而“形”都拥有各自的特点以及想要表达的情谊,例如我们常以柳条比喻柔情似水的女人,以竹谓君子,以松柏谓坚贞。

园林

《文赋》中记载,“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意匠经营指的是,诗文、绘画等的构思布局。于园林设计而言,只有在“体物”的基础上建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一座园林的空间和占地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广度和深度,意匠经营由此出现。如何实现意匠经营呢?《园治》中记载,“取景在借”,这个“借”不仅局限于构图借景,意也可以借,意匠经营为的就是丰富意境。那什么可以“借”呢?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借洞庭湖水和君山,绘出一副磅礴壮观的山水风光,这是构图借景。而丰富意境,则是“触情俱是”。

《园治》中记载:“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比与兴”,“比”谓于借他物比此物,这种比较是同级比较,例如“腊梅”比高洁、坚贞,“幽兰”比品味高雅、超凡脱俗。而“兴”是指托物起兴,先言物,后借以联想,直抒情谊,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兴“断肠人在天涯”。比为比喻,兴为寄托,两者很难绝对划分,经常联用。

岳阳楼

三 、中华园林设计的布局——规整资源,尽展中国古典之美

各国园林有不同的风格,中华园林布局讲究留白和分隔构层次,融于自然,且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点和发展。例如秦汉时期,园林开创了人工造山,将天下美景尽收园林之中。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转向了对自然风光的追求,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造的起点。魏晋时代,注重风骨,于园林中,更加注重自然风光的真实,力求还原山水风光的形态和神韵。唐宋时期,园林更加精致。从真山真水的启示中,对自然的美作出较好的概括。

中华园林以江南为著,多为明清时期的手笔。园林布局用今天的话来翻译,就是在选定地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元、明、清的园林工匠们都集诗、画、园林等方面高度文化于一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园林则是将承载两者的现实主观存在。园林布局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顺应自然,园林工匠们将诗与画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底蕴。

于山,“山得势,虽萦纤高下,气脉仍是贯穿。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山坡得势,虽交错而不繁乱。”,衬水便有奔走的气势,山水交融,栩栩如生,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运用,衬水便有奔走之势。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运用,将中华园林布局上的高明完美体现。

绘画中的古典园林

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是世界公认的世界园林之母,做到了“虽为人造,宛若天成。”大型园林不但模仿自然山水,还囊括了各地名胜于一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从意境出现到布局,都偏向于“重情”,在“重情”中又蕴含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尊重、追求真实,在艺术表现中充满着对立色彩。于中华文化而言,古典园林的出现也证明着文化的丰富,是诗歌书画,小说话本的延伸。

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特色鲜明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自然审美和对人生的意义追求。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讲究美,更讲究美的意境和底蕴,如“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表现自然,顺应自然,融于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秉承天人合一的规则体现,是异于世界园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后世园林工匠们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们看苏州园林都不会觉得它死板,它用千年沉淀下来的人文情怀论述着,艺术并不仅仅只是塑造的美,它是灵动的,鲜活的,更是值得尊敬的。

参考文献:

《园治》

《酉阳杂俎·木篇》

《文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