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盟,谁执牛耳?”,漫谈“牛元素”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

 瓜子心 2020-08-08

引言

在《木兰诗》中,一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可谓是将迎接亲朋好友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但不少细心的人会发现,为什么只用“猪羊”来招待,“牛”去了哪儿?在今天,日本和牛以价格昂贵,肉质鲜嫩享誉全世界,而日常生活中的卤牛肉、汕头牛肉火锅等美味更是无数人的心头大爱,可见的牛肉在人类餐桌上的地位。中国人是出了名的会吃,自三皇五帝时期后,饮食文化就开始蓬勃发展,牛肉的美味和营养价值在所有肉类中绝对是数一数二,那为何以牛肉为主料的佳肴难以在典籍中寻到踪迹?

日本和牛

提到牛肉,大多数人的直观印象就是欧美国家的牛排,日本的烤牛肉。当然,中国潮汕的牛肉火锅,青甘一带的牦牛肉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美味,只是在中国人的餐桌上,都是以猪肉为主,很少会以牛肉作为肉类代表。中国人不是不想吃牛肉,这是因为传统的社会形态决定了我们很难吃到足够的牛肉。不过,在中国古代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以牛羊肉为主食,尤其是宋代,上层社会普遍吃牛羊肉。

不是不想吃,也不是没有,牛肉到底在中国千年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这还得从古代历朝都有禁止私宰耕牛的条文说起。故本文就以“牛肉税”出现的原因,牛的象征,浅谈中华千年中“牛”的地位,以给读者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去了解牛的“前世今生”,详细解读“牛”文化。

一、“牛肉税”——宋人与牛

自古以来,牛肉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限定美味,例如魏晋南北朝时“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李白“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而“限定”是指牛肉在当年相当昂贵。在农业社会,耕牛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官府严令禁止杀耕牛。到了宋朝时期,禁杀耕牛之条令更加严格,这与当时民间以牛肉为主食的风气有关。

刻有禁杀耕牛的石碑

《河南程氏遗书》中记载,“甚矣,小人之无行也!牛壮食其力,老则屠之。”客曰“不得不然也。牛老不可用,屠之犹得半牛之价,复称贷以买壮者,不尔则废耕矣!且安得刍粟养无用之牛?”

程子对杀牛现象表示不悦,其好友却觉得可以理解,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宋人好牛肉的原因。唐宋时期,不管这牛是垂老得拉不动犁了,还是身体不好,都是不能杀的,除非等牛自然死亡,而民间私自杀耕牛的风气却不减。到了宋真宗时期,官员上书道:“浙人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竞于屠杀”, 《夷坚志》中记载,“一乡皆食牛”,可见得当时浙江一带杀牛风气之重。

杀耕牛是犯法的,《系年要录》中记载,“军器监丞黄然面对论,福建江浙贩牛屠卖,十百为群,乞重立赏格,许人告捕。诏申严行下。”而“法不责众”的说法让宋真宗十分头疼——这吃牛肉、杀耕牛的人那么多,难不成一并抓起来?官员也考虑到这一点,于是建议把这些杀牛的人都放了,宋真宗只好同意。这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民间杀牛风气仍然不减。宋真宗大怒,拍案下旨,私自宰牛的人实在过分,一定要从抓起来严处置。而“调查员”太监从洛阳至开封,一路上是“逢鬻牛肉者甚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卖牛肉的铺子实在太多了。这旨令非但没有奏效,风气是越来越重啊。与此同时,浙江一带的官员们也纷纷反映,这杀牛吃牛肉的人太多,监狱里都关不下了。宋真宗无奈,只好废除旨令,任由其发展。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民间杀牛风气到底有多严重?除了江浙一带,莱州等地区杀牛风气重得官员们都不想去管了,“自界首以至近境,店肆之间,公然鬻卖……原来不但在郊关之外,而城市之中亦复滔滔皆是。”,而《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节中,这“大口吃肉”吃的就是牛肉,可见宋人好牛肉风气之尚。皇帝一边头疼法不责众,一边又不能一直对这杀牛风气不管不问,为了打击这种现象,国家强行干预市场,于是牛肉税出台——谁杀牛我不管,我也不让你坐牢,直接交税吧。牛肉税一出台,一直征收了70多年。当然,如果非要吃也是有办法的,只要对病死牛肉根据地方情况,向官府做备案登记,等得到许可证之后,再进行屠宰分食。

总的来说,宋代法律严禁的是背着官方私自杀耕牛,尤其是官方出借的牛,那属于官方资产。官方借耕牛是为了便百姓耕地,而不是用来吃的。但面对牛肉的美味及暴利,百姓们哪拒绝得了,于是演变成了朝廷一个劲儿严令禁止,民间却猛吃的局面。

黄河边上沉默的守护者——铁牛

二、牛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

牛在中国是一种具有图腾意义的动物,它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借耕牛犁地历史悠久,所以中国人素来敬牛,拜牛,这也是为何各朝代都有条令禁止杀耕牛的原因。以牛为图腾崇拜,可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古人认为牛拥有五行中土属性和水属性,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相传大禹每治水好一处,就要将铸好的铁牛沉入水底,以镇水患,到了唐代,铁牛改为设立在岸上。

而除开我们对牛的直观印象勤劳之外,中国古代不同的牛象征着不同的意思,表达着古代人民对牛的热爱之情。执牛耳,象征着位高权重,《左传·哀公十七年》中记载,“诸侯盟,谁执牛耳?”。在古代诸侯结盟之时,签订盟约后,每人都要尝一点牲血,而“执牛耳”的人就是盟主,后来就指某一领域位高权重之人。

牛还象征着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后汉书·杨彪传》中记载,“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杨彪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儿子死后思念成疾,曹操就问杨彪为何这般消瘦,杨彪回答他没保护好儿子,现在仍活在痛苦之中。舐犊之爱意思是母牛舔小牛表现对它的爱护,比喻父母亲对孩子的疼爱。

母牛对小牛的舐犊之爱

孺子牛的意思可就多变了,最初的孺子牛象征着父母亲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到了鲁迅笔下,演变成为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后世提到的孺子牛象征着为大众奉献的人,将父母“小爱”升华至“大爱”,人们常自喻“俯首甘为孺子牛”,意为:要成为一头有利国家、有利社会的孺子牛。

除开以上三种象征,牛还象征着财富、贫困困厄,中国人之于牛的喜爱,表达在了绘画、歌颂等,而牛也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二,可见喜爱程度非同一般。至今,日常生活中,国人用动物来形容与之习性相近的人,我们喜欢用“牛”来夸赞某人厉害,狐狸形容人狡猾,猴子形容人调皮等,可见国人对牛的喜爱和敬佩。

《病牛》云: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三、牛的地位——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与长生的期望

在中国图腾中,牛的形象虽不如龙、虎那般威武耀眼,却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众所皆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古代农业手段发展不充分时,牛的存在十分重要。而中国民间的牛文化,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理想——生命起源的探索与长生的期望。牛与春天紧密相连,因为有牛的勤奋,我们才得以见证万物复苏的美好,而正是有这种关系,人们对牛的敬佩多了几分崇拜。

牛之所以能成为十二生肖中的第二,与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脱不了关系。中国以农立国,在机械和工艺还没普及的年代,牛的存在无疑是人的左臂右膀,它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春秋时期,在石犁、木犁的基础上,人类发明了铁犁,使其与耕牛结合,农业生产大大加快发展的脚步。而耕地不仅是一种农业手段,更是开启新一年的期望,因生机而蓬勃兴起。除了牛,人类之前还实验以象、麋鹿、羊来耕地,效果显微。牛凭借着体型较大,受人驯养为优点,成功成为人类耕地的首选。而人们将动物列为生肖,在潜意识中,除了对动物本身的喜爱之情,还有将动物的属性延传至人类本身上的喻意,牛象征勤劳、任劳任怨等,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质。

剪纸中牛的形象

牛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崇高,我们说完了因牛而起的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再来说说因牛而起的长生期望。很多朋友看到这里或许会好奇,牛的确象征勤劳等优良品质,但牛又与长生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古人眼中,生命是一个生生相息且周而复始的循环,他们认为生命来自孕育的母体,又会回归孕育的母体。如同所有种子一样,春天发芽,冬天枯萎,反复循环。作为带来生命希望的耕牛,自然就承载了人类对于长生的期望。牛象征着母体,孕育着大自然的所有生命,引导濒临死亡的生物重新生长,使得生物死而复生。当然,人类对长生的渴望并非凌驾于欲望之上,对古人来说,弄懂生与死之间的关系才是他们的追求:尊敬生命,溶于生命,但并非想要驾驭生命。

农民与耕牛

评价

宋人好牛肉,因此而延发出相关禁止杀牛的条令,一方面表达了中国人骨子里对牛透露出来的尊敬与热爱,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民间对牛文化的态度。如同程子与好友的对话一般,我们尊敬牛的地位,但并非要将一切捧上神坛,老牛无法再耕地时,将其屠之饱腹,也能实现牛的意义,这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的平衡。我们应该痛斥的是那些因为一己私欲,打破生态平衡的人。

牛存在的意义远不止餐桌上的美味,牛的象征寄托着从古至今人类对其的热爱和尊敬。于生命理想,我们要成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于工作目标,我们渴望成为“执牛耳”的人,当我们组建家庭,对子女展现舐犊之爱。所以牛魂节至今流传,贵州地区人们会在当天为牛过生日,以盛宴盛装,表达对牛的感激之情,另外还会祈求牛王庇护,望来年风调雨顺。

毛益牡牛图

总的来说,牛是人类最重要的同伴,人类正是因为牛解放了双手,耕牛世世代代耕地,人类始终对其抱有着敬畏之心和感激之情。或许没有日本和牛的昂贵,中国的耕牛是凌驾于物质价值,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之上。在农业技术领域发达的今天,耕牛终于退休,机械取而代之,但耕牛们带来的春天和希望永远不会被中华民族遗忘。

参考文献:

《木兰诗》

《河南程氏遗书》

《左传·哀公十七年》

《后汉书》

《病牛》

《夷坚志》

《系年要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