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魏政权为何重视农业发展?浅析为何说政权与农业属于“共同体”

 瓜子心 2020-08-08

前言

东汉末年天子势微,整个王朝处于地方诸侯分裂割据的政治发展形态当中,不仅如此各地方诸侯纷纷展开了频繁的兼并战争。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地区的北方基本上被残酷的诸侯混战所充斥,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农业生产不仅仅毫无进步,甚至还发生了倒退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北方地区一直都是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心,因此对于该地区的争夺现象也是最为激烈的。

《后汉书》载:"以招楚漢用兵之苦,漢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亂,計其殘夷滅亡之數,又復倍乎秦、項矣。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

当时北方地区的主要割据势力在中央有何进、董卓相继主政,地方上则被袁绍、曹操以及凉州地区的马腾、韩遂所分割。在袁绍组织起来的讨伐董卓的关东军发动战争之后,董卓势力被消灭,取而代之的则是吕布等实力较弱的割据势力。此时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主要为袁绍和曹操,袁绍的出身高贵自不待言,其占据着青、冀、幽、并四大州郡,成为北方霸主。

北方战乱

曹操虽然起势于青州,但是在长期的势力发展中逐渐展开了与袁绍的军事行动,最终通过官渡之战消灭了袁绍,基本上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而此刻的北方在经过长期战乱之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民众生活方面都已经面目全非。曹魏时期的北方地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并且随着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他也开始将关注重心转移到了北方的的经济恢复上面。

曹魏恢复北方经济的具体措施基本上都集中在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生产方面,统治者通过实行军屯、民屯以及大量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来对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扶持。在经过曹魏时期的经济发展之后,北方逐渐开始从原来的战乱影响中走了出来,成为了曹魏政权能够和南方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并立的重要基地。

流民问题

曹魏时期北方地区军事屯田的快速发展

军事屯田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经济生产形式早在秦朝时期即已出现,秦始皇派遣大军北征匈奴时期,将匈奴在北方边疆地区的势力全部驱逐之后为了加强北部边防就已经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屯田。当时出征的数十万大军有很大一部分驻守在当地,为了保证日常的军事供给需要,秦始皇命令这些边防军就地开垦土地,发展军屯事业,

曹操在北方地区起势之后为了缓解军队的供给需要和统治范围内的社会稳定,同样也大力发展军事屯田。不过曹操时期的军事屯田大部分都是具有战时性质的,只是为了作战需要,并没有成为固定的经济发展政策。公元196年,在完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任务之后,曹操便以当时的都城许昌为中心开始了恢复北方经济的措施,最先开展的就是军事屯田。

《三国志》载:"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衆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爲軍資。"

民屯

当时的北方地区在经过了关东军讨伐董卓、官渡大战以及曹操之后统一北方的兼并战争之后已经满目疮痍,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量的土地主人基本上都在战乱之中丧生,也有的人口因为战乱影响选择远走他乡。所以在曹操控制北方地区的初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地,为了发展经济,曹操便命令军队驻扎在这些荒地开始实施军事屯田。

军屯的主要模式就是在正常的农业生产中进行军事化管理,大量的军人被投放到农业生产当中,对于农业的生产恢复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当时的军事屯田基本上都位于黄河流域附近的肥沃地带以及都城许昌附近,这些屯田在负责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兼顾着防御的功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曹魏政权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发展。

军屯

民屯的发展以及对于广大流民的安置

军事屯田作为曹魏政权战时的一种暂时性办法,在政权巩固下来之后不可能长期大规模存在,因此像正常生产形式的民屯和小农经济此时就开始逐渐发展起来。民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带有封建政府强制性安排的,比如处于政权军队供给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经常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将地少民多地区的人口不断向无主荒地较多的地区进行迁移。

有相关史料记载:"以其直益市犁牛,百姓歸者以供給之。勤耕積粟,遠者聞之,必多競還。於是魏武遣謁者僕射監鹽官,移司隸校尉居弘農。流人果還,關中豐實。"

与此同时,在民屯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上也和军屯十分类似,只不过是土地上的劳动者身份与士兵不同罢了。在军屯与民屯方面,曹魏统治者还专门设置了相应的官职进行管理,负责民屯的主要以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进行负责,军屯方面主要由度支都尉、度支中郎将负责。两大屯田形式分别有两套不同的行政系统进行管理。

曹魏地图

在赋税征收方面,军屯作为由曹魏政权进行直接领导的农业生产模式,基本上所有的收成全部用于军队俸禄的发放以及军人家庭的日常供给。民屯的租赋也十分沉重,一般需要向中央缴纳近一半的田租。军屯的强制性无可厚非,这是为了保证曹魏强大的军队力量所做的必要措施。但是民屯方面的国家剥削程度实在是太高了,充分暴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性,为此民屯地区经常发生一些反抗和流血事件。

这种强制性恢复农业生产的方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封建统治得以顺利维持的正常模式。为此曹魏统治者还是意识到了稳定的小农经济对于国家政权维持的重要性,面对北方地区人少地多的情况,从曹操时期开始就已经发布诏令大规模招揽流民,同时为他们登记造册,分配土地,将他们控制在自己的耕地上面,为国家缴纳赋税。

文人墨客

对于土地兼并现象的抑制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

招揽流民其实对于当时曹魏统治者来说也不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毕竟其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这对于那些无家可归又处于脱产阶段的刘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同时曹魏政府还分注重通过各种惠农办法来优待这些愿意回到耕地上的流民,由此北方地区的小农经济得到了初步稳定和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民众主动回到土地上要比那些被强制性民屯稳定的多。

曹魏统治者对于这些流民的安置和善后处理还是非常到位,通过足够的土地分配使得流民能够获得自己的耕地,并且为了帮助些小农们,曹魏政府免费向农民发放耕牛,确保小农经济能够快速建立和稳定下来。对于东汉末期以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曹魏政权由于基本上确立起了对于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因此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做得还算是不错的。

小农经济恢复

赋税征收方面,曹魏政权也是进行了最大程度上的削减,不仅如此,面对当时社会那种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现象,曹魏政府规定开始按照资产的多少来征收赋税。按照财产进行户税征收,这其中体现了东汉以来少有的公平意味,对于广大自耕农经济的恢复还是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的。

《三国志》载:"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爲逋逃主。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

在水利工程方面,原来在东汉王朝时期修建的工程基本上已经在战乱中被破坏,虽然还留有原来的建设基础,但是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曹魏政府一方面下令对于当时破坏严重的水利工程进行重新修缮,另一方面在洛阳附近、合肥附近等重要农业生产区都新修了大量的水利灌溉设施,确保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保护脆弱的小农经济。

农业丰收

评价

曹魏时期对于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曹魏时期已经完成了北方地区原来分裂割据现象的统一,并取得了实际的封建统治权,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曹操自赤壁战争失利之后从未放弃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而想要完成这个目标的前提就是稳定自己北方基地的社会经济。

早在官渡大战之前,曹操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军事屯田,为的就是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能够与袁绍决战。在完成北方统一之后,军屯和民屯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推广,这也为保证曹魏政权的强大军事力量和北部边防奠定了重要基础。不过曹魏统治者也意识到这种军屯、民屯毕竟只是战时采取的特别措施,并不是正常国家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招揽流民、分配土地、登记户籍便成为了曹魏政权建立之后的重要统治策略,也是重建北方经济的重要举措。在中国古代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始终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曹魏统治时期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这种小农经济的重建和巩固,使得曹魏政权在北方地区的统治得以维持。

北方农业生产在长期的战乱破坏之后终于在曹魏时期迎来了光明,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一方面保证了曹魏中央政府和百姓的日常需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北方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快速发展。北方地区开始进入了繁荣的发展阶段,和之前战乱时期哀嚎遍野、寸草不生的悲惨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