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之死成三国结束的转折点?蜀国此后已无翻身的实力与资本

 瓜子心 2020-08-08

前言

夷陵之战后,蜀汉政权进入了修生养息的发展局面,在诸葛亮的全方位改革引领下蜀汉逐渐恢复了战前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同时国民经济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蜀汉政权迎来了久违的繁荣局面,诸葛亮能够不计前嫌重新建立与孙吴政权的联盟关系,一方面体现了蜀汉政权夷陵之战大败而归后的窘迫局面,另一方面也展现诸葛亮作为该时期蜀汉的主要执政者杰出的治国才能。

在诸葛亮内政与外交手段的双重推进下,蜀汉政权逐渐完成了对于西南地区诸多蛮夷的招抚工作,这些蛮夷全部置于蜀汉政权的羁縻统治之下。诸葛亮对于这些蛮夷部落采取了宽松的统治方式,并且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精神信仰,使他们感受不到蜀汉政权对于他们的封建专制统治,如此一来西南地区的稳定逐渐成为了蜀汉政权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国志》载:"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北伐路线图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之后,为了实行对于东吴的战略反击发动了夷陵大战最终惨败而归,蜀汉数十年的基业几乎毁于一旦。公元228年在诸葛亮主政恢复元气的7年当中,蜀汉政权在全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在经济实力方面,虽然蜀汉占据全国西南一隅,但是凭借着益州、蜀中完善的经济基础,蜀汉政权在三国中的经济水平并不落后。

7年时间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和政策的改革使得蜀汉政权终于重新确立了其在三国并立局面中的地位,原来薄弱的一环此刻也在诸葛亮及其统治集团的带领下进行了补足。诸葛亮之所以不断发展蜀汉政权实力,其最终目的就是想要完成白帝托孤时期刘备给予他的任务,消灭曹魏,恢复汉室。公元228年诸葛亮举行了盛大的北伐出征仪式,十万装备精良且作战英勇的蜀军开赴北方前线。

蜀军

诸葛亮五次北伐及其失败而归

从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率领蜀军北伐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一共6年的时间一共发动了5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这对于当时蜀汉政权的国家实力是一次次严重的考验。

《出师表》载:"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诸葛亮率领十万精兵北出祁山之后,便开始径直向当时曹魏政权军事防御薄弱的关中地区发动进攻,一路上势如破竹,曹军皆不能挡。这次北伐也是诸葛亮历次北伐战争中形势最好、出师最为顺利的一次,蜀军的猛烈进攻使得曹军一时间难以招架,后来曹魏中央才派出近20万的精锐前往关中地区进行军事防御。诸葛亮出其不意的军事进攻战略在取得先机之后,受到了曹军的阵地防御。

攻城大战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已经获得了其之前战术的利益,但是一旦进入这种阵地持久战之后,对于蜀军来说始终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十万大军每天所消耗的粮草就十分可怕,即便蜀汉政权再富庶也难以支撑这种长期战争,这虽然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是令诸葛亮真正处于战略被动局面的应当是马谡大意失守军事战略重镇街亭。

街亭失守使得蜀军瞬间没有了战略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而曹军能够重新夺回街亭则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并且随时准备战略反攻。诸葛亮在观察了敌我形势之后,认为此次北伐已经无望,便退兵回到汉中了。此后诸葛亮又相继四出祁山北伐,但是均因为粮草供应难以维持最终选择退兵,诸葛亮也在多次北伐战争中积劳成疾,亡命于五丈原。

木牛流马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诸葛亮率领蜀军五次北伐均失败而归这是有一定原因的,但是我们也要知道诸葛亮能够在短短6年时间发动5次大规模北伐战争的底气究竟何在。首先在经过夷陵之战后的蜀汉政权在诸葛亮主政的8年当中调动全国的人力进行经济建设,并且在政治机构上做出了一系列调整,最明显的就是运用严格的法律制度来强调统治集团的清明以及行政效率的高效。

蜀汉政权本来就已经占据了之前有着深厚经济基础的益州、汉中地区,这成为7年当中蜀汉国家经济实力能够得到了快速恢复的基础条件,诸葛亮将益州、汉中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在西南地区推广,同时注重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策略,使得蜀汉政权的经济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诸葛亮十分注重发展蜀汉政权的特色产业,像蜀锦就是其中之一。

五丈原战场遗址

诸葛亮能够全身心发动北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西南地区的统治已经十分稳固,对于当地的蛮夷部落管理非常到位,因此蜀汉政权此时并没有后顾之忧,更不怕后院起火事件的发生。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能吸收众多蛮夷之人参与到蜀汉军队的训练当中,他们的加入有效缓解了蜀汉军队的兵源压力,在多次的北伐战争中蜀军方面存在着大量的蛮夷之兵。

不过五次北伐最终失败,这也让一生为蜀汉政权倾尽心血的诸葛亮郁郁而终,其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首先就是战线拉得过长,导致后方供给难以跟上,这也是数次北伐中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后面姜维时期的北伐战争。另一方面蜀汉政权的实力相较于曹魏方面来说劣势还是非常大的,十万大军已经是蜀汉方面的全部军事家当,但是曹魏政权用来防御蜀军的前线军队就已经多达20万。这种军事处于严重悬殊状态的两军对峙,胜负已经非常明显。

《三国志》载:"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爲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蒋琬

诸葛亮死后蜀国政局的混乱

诸葛亮五次北伐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先主刘备临终前的托付以及其一生想要兴复汉室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蜀汉政权谋取一个广阔的政治前途,因此蜀汉政权被东吴和曹魏夹击在中间,虽然能够与孙吴结成联盟,但是谁也不能保证这种联盟究竟能够稳定多久。一旦双方出现利益失衡之后,孙刘联盟随时可能瓦解,到时候蜀汉所面对的局势将会更加恶化。

所以说诸葛亮进行大规模北伐战争也无可厚非,但是从其结果来看却又是对于蜀汉政权今后政局的发展有着消极影响的。多年来蜀汉政权的军事力量在五次北伐战争中已经损失殆尽,蜀汉短时间基本没有可能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

民众叛乱

可以说五次北伐战争基本上没有完成当初诸葛亮所制定的任何战略目标,在多次北伐中诸葛亮也是遇到了自己强劲的对手,那就是司马懿。其能够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军一方面是因为蜀军的战略劣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司马懿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这位今后蜀汉所遭遇的危机甚至是亡国埋下了伏笔。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局一度十分混乱,但是在蒋琬、费祎等诸葛亮器重之人的领导下还能够勉强支撑。

《三国志》载:"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是以邊境無虞,邦家和一,然猶未盡治小之宜,居靜之理也。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

不过随着后主刘禅的不断成长以及其天生的性格缺陷,使得宦官势力不断壮大。当时蜀汉政权的大宦官黄皓一度成为刘禅最为亲信之人,不过侍中董允能够有效遏制宦官势力,蜀汉政局才得以维持。后来陈坻担任侍中之后,蜀汉政局彻底混乱了,当时朝中有识之士几乎全部被废黜,留下的都是陈坻和宦官的爪牙。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权的代表人物姜维却形成了有家不敢回的尴尬局面。

刘禅

评价

刘备死后蜀汉政权在诸葛亮主政之下实现了7年国民经济恢复且发展的奇迹,这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尤其是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非常难得的。这也充分证明了诸葛亮的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面对夷陵大败后的蜀汉政局,诸葛亮处理得有条不紊,并且始终将经济和政治放在重要位置。

五次北伐事件并不是诸葛亮想要急于证明蜀汉的实力,这也是当时复杂政权局势的逼迫。如果蜀汉政权只是一味地安稳于西南一隅之地,这对于今后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当时三国局势的对峙是处于复杂变动的状态之中。孙刘联盟也不是永久存在的,一旦双方关系破裂蜀汉政权随时可能被吞并。

因此这个就想趁着蜀汉政权实力强大之时,同时孙刘联盟还稳定维持的基础上才发动了北伐曹魏的战争。或许诸葛亮对于北伐充满了信心,认为透过他第一次北伐的行军路线和初期的战果来看,蜀汉确实有可能再次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能够稳定占领关中地区的话对于蜀汉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

但是马谡大意失街亭一事却给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造成了严重后果,已经失去了战略优势的蜀军被迫退兵,这次北伐也给曹魏统治者敲醒了警钟,此后的北伐再也没能给予曹魏政权如此沉重的打击。诸葛亮郁郁而终之后,蜀汉政局在维持了短暂的稳定之后便陷入了极度混乱当中。统治者荒淫无道,使得当时备受诸葛亮器重的姜维在外领兵也只能望而兴叹了,可惜了姜维还曾经一度兴师北伐,但是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也是无济于事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