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漫谈齐国是如何走向覆灭?

 瓜子心 2020-08-08

战国前承春秋,下启盛秦,是中国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代,更是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频出时期,与后世英雄辈出的三国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在这一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天下局势十分不稳定,于初期时,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但大多数人对战国的印象大多只停留在秦始皇一统六国,称霸天下的事迹,关于其他不甚了了。今天我们不谈秦国的发展,而是来说说齐国。

要说这战国谁最先称霸,答案还真不是秦国,而是齐国,在某种程度上,齐国的盛衰甚至影响到战国整个局势的变化。于国力而言,齐国能与秦国分庭抗礼;于历史底蕴而言,齐国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司马迁誉为"春秋四大国之一";于人才储备而言,不仅有袁达、匡章、田忌等大将军坐镇,甚至还有管仲、孙膑、孙武等顶级军师筹谋。总而言之,战国时期的齐国可谓是超级强国。

孙膑著作《孙膑兵法》

秦国大势之时横扫五国,齐国并没有奋起一搏,也没有同其它国家一同合纵秦国,而是不战而降,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征途划下句号。为何泱泱大国齐国最终无缘霸业,成为了"人人可欺"的"末等国家"?故本文的目的,便是通过五国伐齐以及长平之战两场关乎战国局势转变的战役,以向读者分析超级大国齐国没落的原因。

一、 五国伐齐——战国局势的真正转折点

在齐秦称帝之前,战国的霸主当属楚国,因此在讨论五国伐齐前,先来了解一下这位"前霸主"。作为春秋老牌强国的楚国,与晋国争霸了百年,虽在春秋末期遭到吴国大举入侵,但随着楚昭王,楚惠王两位数十年的修养以及不断对南北拓开疆域,渐渐有了复兴之意。战国初期,随着吴起实行变法,天下大有畏楚之心,齐国也不例外。但由于春秋时期楚国扩张很快,使得战国后期发展到了瓶颈。一时间,楚国从强国之列退出,游走在第二线诸侯国中。

《国语·郑语》中记载,"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于是乎小伯,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

几乎攻占整个南方的楚国

在楚国衰落时,秦齐两国先后强盛了起来,楚国虽然不复当年盛况,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的倾向对于秦齐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砝码,两国为了得到楚国的支持,从此针锋相对。齐国大破燕国后,楚国倒向齐国,从此结盟。齐楚的结盟让秦国不得不放弃原打算攻齐的计划,开始离间这对强大的盟友,派出张仪劝楚怀王连横,以虚假的利益回报诱骗贪图便宜的楚怀王上钩,齐楚盟约就此解散。从这以后,楚国愈加衰弱,而秦国却取得了韩、赵、燕的支持,齐国损失也并不大,甚至还借此打消了秦国出征之意。

秦国国力随之鼎盛,但要与齐国开战还是有些勉强。在灭宋之前,齐国苏秦为相,合纵六国攻打秦国,并以身作帅,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不得不在外交上作出努力,向韩魏割地才终化解这场兵变。齐国虽主张攻打秦国,却基本无利可得,因此此战只起到了威慑作用,倘若齐国真想与秦国开战,秦国不一定能全身而退。震慑之力很快发挥作用,齐国与取得韩、赵、燕支持的秦国平起平坐,彻底打消了秦国想要攻齐的想法。

公元前286年,齐国出征灭掉宋国,将并强的秦国赶超,引起了各国的不安。燕国联合秦、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拉开了五国伐齐的帷幕。阵容的确不容小觑,但看到主张者时,不少人都跟着笑了。燕国实力并不强,甚至在诸侯国中存在感了了,而齐国在当时可谓是霸主,虽说燕国还有其它诸侯国作为盟友,但是他们仅仅就是辅助的作用,燕国才是主力。燕国这一举动,是妄想以卵击石吗?非也。原来齐国和燕国也有一段渊源——子之之乱。子之之乱时,齐国打着助力燕国的口号,却一路烧杀抢掠,燕国在此战中,燕王哙死,子之被杀,国土被齐国、中山国攻破,几乎亡国。因此,主张五国伐齐的燕国并非是妄想以卵击石,而是卧薪尝胆,暗中准备了良久。

五国伐齐路线

《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燕国打响口号,其它诸侯国们纷纷加入讨伐齐国的队列中,倒不是说其它诸侯国有多仗义,毕竟作为超级强国的齐国倘若倒下,无疑是为逐鹿天下的各位锦上添花。但五国结盟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宋地。作为春秋时期便存在的宋国,一直都占据着当时中原最为富庶的泗水之域,并且当时处在魏、楚、齐三国势力交错的一个地带。正因为这两个原因,不管宋国有多重要,都没有人敢打其的主意。齐国不仅打了这个主意,还将宋国给端了,敢问诸侯国谁还坐得住?

五国结盟是来势汹汹,结果却是以失败告终,而齐国也好不到哪里去。齐国虽然在五国的攻势下脱险,却被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当时齐国的掌权者齐愍王更是被剥皮抽筋,成为战国死得最惨的君主。随后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再加上五国各怀鬼胎,最终驱逐燕军,收复失地,若非如此,齐国也不会那么幸运得以延续。从此之后,齐国从一夕大国陨落,再无能力与秦国抗衡,没了齐国这个对手,秦国也很快称霸天下,一朝多国。

五国伐齐插画

《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记载:"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齐弃南阳,断右壤,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

二、 长平之战——超级强国的死于安乐

成为战国老大的秦国自然不会就此收手,毕竟隐患一天不消除,这个老大的位置就一天不稳,于是秦国开启了收并其余诸侯国的旅程。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上党郡与韩国的联系彻底斩断,韩国国军十分惊恐,连忙向秦谢罪,并承诺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停止战争。上党郡郡守不愿降秦,将其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试图以赵国国力与秦抗衡,因此引起秦国不满,战争一触即发,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

《法言义疏》中记载:"蚩尤之乱,不过於此矣。"

长平之战秦军将领 白起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之多,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在这一时期,赵国是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诸侯国,可即便如此,在面对秦国举兵征伐之际,赵国却无任何招架之力。其它诸侯国开始怀念秦齐并称帝的时候,一个个是人人自危,生怕成为下一个"赵国"。

齐国这时候在干什么?秦国国君在面对当年的老对手时也没有掉以轻心,得知齐国执政者是后生后,以极大利益贿赂后生,而后生为人贪婪,收取秦国贿赂后给予齐国君主错误主张,对其余五国的境遇袖手旁观,甚至也不加强战备。齐国如同那温水中的青蛙,直到五国灭亡后,齐王才顿感秦国的威胁,慌忙集结军队,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全盛时期的齐国在面对秦国的攻势下都不一定抵抗得住,更别提苟延残喘之时了。在面对秦军的大势已成的情况下,齐王出城投降,最终不战而败,给当年的老对手秦国送上最后一份祝福,自此,秦国统一天下。

秦朝兵马俑

三、 齐国到底为何没落?

齐国从泱泱大国沦落为"人人可欺"的"末等国家"的经历令无数人唏嘘不已。齐国从前经历过失败吗?答案是有的。齐国于春秋时期,历经齐僖公始霸,齐桓公独霸中原,到齐顷公失霸,长达一个半世纪,到了战国后再次称霸。我们熟知的管仲、孙膑、鲍叔牙等人物,皆来自齐国。齐国到底为何没落?我们来一探究竟。

齐国灭错国了吗?为了扩张国力,对外侵略的确是最快也最有效的办法,灭宋无可厚非,但必须经过长期商酌,齐国的不该,不该在灭宋的"一时兴起"。五国伐齐前,齐国大兴扩张,穷兵黩武,在军事上虽暂时取得灭宋的胜利,但却激化了齐国的内部矛盾,同时也引起了其它诸侯国的警惕和不满。

乐毅针对这一情况,及时向燕王上报,并取得相应的对策,开始讨伐齐国。而五国伐齐一事对齐国而言,可以说是覆灭性的打击,辛辛苦苦几百年,一朝就被打回春秋前,成百年时间内稳固的据点和地盘尽失。再加上燕、赵、韩、楚四个大国紧紧盯梢,齐国当然想休养生息,四国却表示出了这个门,齐国就再难进这个主战场,因此齐国想要东山再起,那是难上加难。

长平之战

如果说五国伐齐的损失已经不能挽救,但从田单复国至齐国被灭之间共经历四十年,这四十年来齐国在做什么,为何在五国连横攻秦时,选择隔岸观火?相较于五国伐齐给后人留下的疑问,长平之战更甚,各家是众说纷纭。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脩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

根据历史记载,齐国坐观成败的原因是齐王建听了秦始皇几句花言巧语,妄想和秦国两分天下,也有部分观念称齐王怨恨当年五国伐齐,所以才会与秦连横。因此,我们就从这两种观念出发,来探寻齐国没落的原因。

史记

首先分析一下第一种说法,齐王建真如同白痴一般,痴心秦国与其二分天下?非也,战国向来是图强求存,就算国力孱弱,齐国也不会让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做国君,且后胜就在他眼皮子底下造反,齐王建怎可能不知秦国之心?齐王建的政治敏感度可以说是六国之中最高的一位,他深知六国大势已去,迟早被秦国吞并,所以打算不断收缩防线,麻痹秦国,最后螳螂捕蝉,做黄雀收秦。可他没想到,屡战屡败导致了齐国士气低迷,军心涣散,在连灭五国,士气高涨的秦军面前哪堪一击,其次,齐王建的确是个聪明人,秦始皇难道就不是么?

而讨论第二种观念,就要看齐国坐观五国成败的心有多铁。于情而言,齐国的衰弱并非来自秦国,而是燕、赵、魏、楚联手而为,所以看到秦国一一处决四国,齐国是乐见其成,甚至在秦国每灭一国后称表道贺。于理而言,齐国地势无险可守,但寸土寸金,相对于秦国领地,四国对齐国土地的兴趣更加浓厚。一旦帮助四国打败秦国,齐国的境遇就是"人为刀殂,我为鱼肉",毕竟之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于是齐国上下,都是铁了心要隔岸观火,打算趁着这个机会休养生息,却没想到齐王建的想法早就被秦国摸透,将计就计,齐国就此没落。

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连横"

结语

五国伐齐的根本是魏、楚、赵急需土地向外扩张,这个土地并非一定是齐国的;燕国和秦国才是真正想要灭掉齐国,前者是卧薪尝胆,后者是因为齐国的强盛。总而言之,五国伐齐还是因齐国灭宋一事太过仓促,灭掉齐国后兵力需要休养,五国却见此机会合纵灭齐。而五国伐齐最终未能灭掉齐国,也是因为五国各怀鬼胎,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过齐国是否被覆灭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逐鹿天下已经没有齐国这样强大的对手,战国国势由此拉开下一幕。

而战国末期秦国真的已经强大到可以为所欲为的程度吗?非也,就算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也不敢贸然和赵、楚同时开战,所以才会以连横为借口,助赵攻燕,助魏攻楚,从而消耗各诸侯国的战争资源,配合各种外交手段才得以统一六国。齐国就如同其它诸侯国的缩影,温水煮青蛙,等发现火烧眉毛时,早已经错过最佳时期。秦国从一开始的孱弱到强盛,从一始终地保持着进步,这是秦国称霸的原因,更是齐国失败的原因。

四十年的时间不足以让齐国恢复鼎盛,但任其自然发展,倒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思,走向覆灭不过是时间问题。燕王卧薪尝胆,于是在五国伐齐中将齐国打得险些灭国,这说明燕国的强盛?不然,这只能说明燕王的决心,以及把握机会控制时局的能力。齐国生于忧患,却死于安乐,以为什么都不做,火就不会烧到自己身上来,没曾想自己早已是那局中人。泱泱大国的盛况成了昨日黄花,齐国覆灭的过程也警惕着后人——越是强盛,就越要小心翼翼。

参考文献:

《国语·郑语》

《史记》

《战国策》

《法言义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