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宋神宗的位置看问题,聊一聊熙宁变法为何会失败?

 瓜子心 2020-08-08

一个朝代发展到一个的程度,要不表面繁荣昌盛,内部矛盾重重,要不表面上死气沉沉,没有半点生命力。这些的朝代局势,是需要通过变法把一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制度或是规定重新修正,使国家财政有钱,百姓们有工作,手里有钱。但是,上到秦朝商鞅变法,再到熙宁变法,最后到戊戌变法,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但凡变法者都九死一生,而且成功的概率底下。

同时变法不是任何人都能变法的,一旦办法不得当会使整个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而且变法会打破阶级,使权贵们、财主们的财产和土地,甚至是身边的劳动力受损。而权贵们、商贾们,他们手里的权利和财力等都是很雄厚的,有一定的话语权。只要在变法中,他们的利益受到丝毫的损坏,他们不管变法的本质是好还是坏,都会加以破坏或是百般的阻挡,所以变法能成功是极其不容易的,而且变法者能有一个好下场都是一件庆幸的事情。

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在宋朝宋神宗时期,国家的整个局面呈现出积贫积弱,同时外有契丹和党项族的骚扰,可谓内忧外患。任何宋朝的当局者和百姓都深知现在的体制或是制度,不能满足宋神宗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故不得不尝试着通过变法来使国家富强,百姓殷实。故此时担任宰相一职的王安石开启了变法,史学家们称之为王安石变法或是熙宁变法。

然而熙宁变法最终走向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在此世人都众所纷纭,有的人们是变法本身的原因,有的人却认为是王安石的原因。今天我们以宋神宗的角度来分析熙宁变法为何会走向失败,本次的论述均为个人的看法,希望读者们参考!

王安石与官僚们讲目前国家的局势,变法不得不施行

一、熙宁变法的起因与内容简要

继北宋中期,国家财政出现的三冗危机(即冗官、冗兵、冗费),致使出现了国困民艰的局面;同时国家土地兼并,税收繁重,外加地方官员与商人狼狈为奸、强取豪夺,造成百姓生活日益贫困。而与此同时,北宋政府,虽拥有百万大军,但对内不能维护社会安定,对外无力抵抗以契丹、党项族为首少数民族的侵扰,可谓内忧外患,举步维艰,宋朝大厦预将坍塌。面对当时的窘境,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言:

“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此其何故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可见,王安石认为要解决社会危机,实现国富民强,必须从法度上着手。于是,一场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在王安石的运筹帷幄之下拉开了序幕。

三冗危机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其中,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目的在于富国,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裁兵法、军器械法目的在于强兵。

宋神宗即位后,“熙宁变法”如火如荼的展开。然而,这场变法持续十七年后,最终走向了失败。试问,“熙宁变法”失败的本质是什么呢?为了吸取其中的历史教训,在此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总结。

然而“熙宁变法”失败的原因众所纷纭,王安石本人的执行失误?用人不当?新法不切实际?这些原因可能都存在,但是我们今天以宋神宗为视角,浅谈“熙宁变法”的失败,宋神宗到底到底该付多少责任?

宋神宗

二、宋神宗压制相权,王安石心有余悸

熙宁二年(1069),变法开始,史称“熙宁变法”,宋神宗与王安石作为变法的核心成员,一个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另一个代表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然而作为相权的王安石在变法行动中,能否大展身手,与皇权的宋神宗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处理如何,直接关系着“熙宁变法”的失败或是成功。

宋神宗是北宋王朝第六位皇帝,即位之初,便遇到了国家财政危机,然王安石却怀揣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信念,试图力挽狂澜。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1074年初春发生一了场旱灾。

古代科学尚不发达,一旦天降祥瑞与灾祸,均和当时重大的事件扯上关系。宋神宗把“天灾之责”归咎给了王安石,以此罢黜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职。王安石却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能免。”可见,此时的宋神宗对“熙宁变法”的态度举棋不定,致使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出现的危机。作为这个结果,宋神宗对王安石的态度由最初的信任转向了警惕。同时,随着宋神宗治理国家的经验日趋增多,他的主见已成为王安石无法逾越的鸿沟。

1074年初春发生一了场旱灾

王安石第二次被起用时,宋神宗对他的态度更是淡漠,“王安石再相,上意颇厌之,事多不从。”可以看出,此时的君臣之间已生嫌隙。于是,王安石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很快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罢相。可以说,王安石的第二次罢相,与宋神宗的不信任以及揽权有着直接的关系。

纵观历史,每一项新政的实施一般都会有一个从反对到接受的过程,“熙宁变法”也不例外。起初,宋神宗对王安石充分授权,信任度极高,王安石因此能够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前期的变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后来,宋神宗对王安石不能充分信任和授权,使变法的阻力越来越大,王安石在迫不得已下主动辞位。由此看来,宋神宗对变法的失败也是要承担责任的,而那些针对王安石的质疑声也并不是全部合理。

保守派的质疑声

三、宋神宗纵容保守派,变法派四分五裂

变法期间,宋神宗故意让保守派与变法派相互制衡,导致王安石在变法中阻力极大,于是变法派对宋神宗的此种做法极为不满。王安石更是把这种不满,用文字宣泄出来:“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杓水,即羹何由有熟时也?”

纵观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只要有变法改革,就会有保守派的存在,熙宁变法自然也不例外,朝堂之上保守派与变法派时常进行着喋喋不休的论战,而主张变法的关键人物宋神宗却有着坐山观虎斗的倾向,导致变法的进度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同时官员朋党之争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通过历史经验可知,变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推进是难以取得胜利的,比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之所以取得了乐观成果,与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是密不可分的。事实上,商鞅当年在变法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并不比王安石小,但因为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他才得以遏制住反对派的势力。而“熙宁变法”中,王安石却没有商鞅那么幸运,宋神宗为了自己的皇权不被削弱,甚至故意让保守派去牵制变法派的改革,这无形中又加大了变法的难度。

商鞅变法

宋神宗后来对王安石不信任的态度,导致王安石在变法内部阵营中权威下降,甚至引发了变法派内部的夺权之势。此时的变法阵营内部人员已矛盾重重 ,而宋神宗又频繁插手变法派内部的事务,不断分解王安石的职权,导致王安石无力管控变法内部成员。宋神宗对保守派的纵容,让王安石在变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他还挑起变法派内部人员的争端,致使变法派力量逐渐变弱,无法与保守派进行抗衡,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四、总结

古代封建帝制下,皇权永远都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甚至是有其他的权利过高对皇权有潜在的危机也是不行的。“熙宁变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宋神宗起初对王安石本人是极其信任的,而且王安石也竭尽全力的推行变法,“熙宁变法”有了初步的效果,国家的财政和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初步的保障。可是,到了后来,宋神宗逐渐感觉到皇权遭到了宰相王安石相权的危险,皇权的地位出现岌岌可危的处境。故不得不对王安石本人和王安石推出的变法开始怀疑,甚至是妨碍变法的有效实施。此时的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处于举棋不定的态度,对王安石本人也处于半信半疑中。

熙宁变法的主要内容

同时朝堂之上,不是皇帝一个人的朝堂,也不是某一个人的朝堂,为了迎合皇权或是保住官位,抑或是某一个利益等等,一个问题提出一定会有反对的声音,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对于“熙宁变法”来说,有同意变法的变法派,也有不同意或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保守派。故保守派一定会考虑到王安石变法成功后会自己利益的影响,权贵和商贾们也会考虑到各种利益与关系,对“熙宁变法”加以反对和阻碍,这些客观的因素给“熙宁变法”的有效实施增加的障碍。

宋神宗对“熙宁变法”举棋不定,“熙宁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动了保守派的奶酪,导致“熙宁变法”不能有效的进行。同时我们知道“熙宁变法”作为变法一定有有利的一面,在某一个程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些是客观的因素避免不了。故“熙宁变法”的弊端被无限的放大,导致变法持续了17年的时间,最终走向了失败。“熙宁变法”是王安石提出并加以实施的,但是最后结果如何,没有一个人可以预料,而且也没有一个人能承担,与商鞅变法相比较,为何商鞅能成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君主对商鞅的信任。“熙宁变法”失败,只能说可惜。

从历史上看,不管一个朝代发展到某一个程度,其都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实施不同的改革或是变法,不然朝政与社会没有生命力,各种的矛盾对加剧,最后导致无法处理的地步。变法都是想把问题得到改善,能富国强兵,变法却极其艰难,变法者也九死一生。

参考文献: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宋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