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这首诗写商鞅变法,有何用意

 读书工 2020-08-14

我们在语文课本里读过不少王安石的作品,记得他最有名的一首诗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一个“绿”字是形容词动用,写出了春天初来乍到的情形。

他的词有《桂枝香》,”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金陵怀古,借古喻今。这里的比喻,化用前人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写出了六朝古都的江山如画。

还有他的《答司马谏议书》,他的《读孟尝君传》,他的《游褒禅山记》,那些文章论说犀利,记游简明。难怪人们把他列入唐宋八大家行列。

但是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他还是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在任职宰相期间,辅佐宋神宗赵顼推行改革,以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这个熙宁变法又被人们称为”王安石变法”。

但是推行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因此其中新旧两党的斗争相当激烈,宋神宗的立场摇摆不定,导致王安石也三起三落。

变法之初,王安石曾经拿宋神宗来比秦孝公,自比商鞅,表示了自己推行改革的决心。他还因此写了一首七绝,赞扬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是一个历史人物,生活于公元前395至前338年,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他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改革,使秦国很快强盛起来。

王安石的这首诗,就是写商鞅变法过程中,一切改革措施出台前,他在城门立信。他的改革涉及到户籍制度、军功爵位、行政区划、税务管理、度量衡等各个方面。

诗的前两句就是说的商鞅城门徙木,以此昭告天下,秦孝公是说话算数讲信用的,令必行,行必果。当卫兵们在南门立起一根柱子,宣告谁要是把木柱移到北门,就赏他十金时,人们还在半信半疑,不会又是说着玩的吧。

后来商鞅亲自出来悬赏,并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这时一个鲁莽的大汉走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结果他真的得到了五十金。于是商鞅借此机会宣讲变法的意义和内容,并很快在全国推行。

诗中的“驱民”就是指驱使、统治、管理老百姓,”信诚”就是指诚信、守信用。新的改革政策,令出必行,哪怕就是一句话,也比那些百金重要得多。”金”是当时计算货币的单位。

三四两句是王安石批评当时阻止改革的反对派,反对派造舆论大势污蔑商鞅变法,实际上是针对王安石的。因为王安石曾经把宋神宗比作秦孝公、把自己比作商鞅。

王安石的意思是,你们不要再指责、否定商鞅了,他的变法使秦国富裕强大了起来,这是有目共睹的。商鞅改革的号令一下,全国各地都在执行。

言下之意是,我们今天宋朝要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也必须改革,也必须讲诚信,令出必行。不允许存在那种有令不行、各行其是的行为。

同时这里也表现了王安石以商鞅为榜样,坚决推行新法的决心。商鞅的变法成果,影响深远,比如他推行的民风民俗、行政区划、度量衡等,一直被后来沿用。

但是变法改革总是艰难的,商鞅最后的结果很惨。而王安石也几度罢相,回到家乡金陵闲住。最后他也看清了官场的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因而希望自己归隐家乡,不再涉及政治。他的诗歌”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